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华罗庚先生和冯康先生,谁更是大师? 精选

已有 22719 次阅读 2012-3-26 18:29 |个人分类:人论|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大师, 华罗庚, 冯康

  曹聪这家伙,终于误读了俺一回。
 
  我一直都说华罗庚先生一定是数学界的大师,而且说了N次了。可是还是因为不再用直接的话语强调,就被误读了。
  
  但是,华先生是管理学/管理科学大师吗?
 
  回顾一下华先生的统筹法和优选法的推广事迹,他是在看到杜邦公司应用关键路径法(CPM)而取得成功的一本小册子后,立意在中国做“项目管理”中的时间管理的,烧水泡茶的例子就是最简单的表达,而且他一做就是接近20年,拖着一条残腿走遍了大陆26个省市区,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的技巧和行为到达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到今天依然无人能及。
 
  但可惜的是,这些方法都不是华先生自己提出来的,甚至最初的应用也不是他开始的,而是西方早已经开始。
 
  按照我上篇文章(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551862)对于管理学大师的定义,这些都不符合,所以,只好只做数学大师,不做管理学大师了。
 
  那么,换一个话题,在数学领域,华罗庚先生和冯康先生,如果只选一个,谁更是大师呢?
 
  华先生的弟子遍天下,而且遍及数学的几乎每个领域,甚至可以说,华先生及其弟子的努力使中国的现代数学研究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并在多个领域都有所深入,数理学部名声显赫的院士里,不少人是华先生的弟子。
 
  冯康先生也是个天才,他独立于西方数学家提出有限元的计算方法,现在这个方法的应用已经遍及世界,在中国多个领域都有有限元应用的影子,冯先生自己也有不少弟子。
 
  华罗庚先生的数学则没有有限元这么应用广泛,甚至可以说,数论和多复变函数的应用非常之不广泛。
 
  如果一定选一个大师,我是选不出来的,因为两个人的伟大之处似乎不太一样,但是都不失伟大。
 
  那就得重新调整大师的标准,好在俺们似乎之前并没有提出什么数学界的大师标准,还可以在这里忽悠一下,嘿嘿。
 
  大师标准一:开辟了新的学科方向,并有基础性贡献,且影响了一大批后继人才。
 
  或
 
  大师标准二:开辟了新学科方向,并在多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只解决一个问题而没有系统性贡献的数学家,俺觉得叫大师有些勉强。所以,陈景润先生当不得大师。
 
  至于中南大学的小同学,他只在本校张校长那里是大师,在数学界肯定距离大师还遥不可及。况且了,按照华罗庚先生一直倡导的“早发表 ,晚评价”的基本评价方法,对于一篇刚刚发表的论文,未来的评价乃至盖棺定论还为时尚早。
 
  您觉得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483-551965.html

上一篇:目前中国的管理学/管理科学领域尚无大师:附论大师的5个标准
下一篇:这个数学猜想值多少钱?
收藏 IP: 180.111.189.*| 热度|

46 陆俊茜 刘全慧 迟菲 张伟 牛丕业 金小伟 曹聪 陈绥阳 曹广福 赵福垚 肖重发 肖振亚 王春艳 刘艳红 刘广明 李宇斌 林中鹿 鲍博 李志俊 袁飞荣 陈小斌 占礼葵 丁邦平 谢鑫 吉宗祥 于锋 马红孺 温世正 张骥 苏德辰 陆君安 黄育和 闵应骅 王萌杰 陈杰 吕喆 李土荣 李维音 严少华 crossludo bridgeneer liangqiang mathqa neilchau xiaocao81091 yxh3161

发表评论 评论 (9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7: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