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论文题目的基本句式——不可使用动宾词组和介词词组

已有 10310 次阅读 2008-11-23 19:44 |个人分类:专论—管理学论稿|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今天虽然是周日,可是依然没有让我太轻松,除了亦庄的一位朋友来和我探讨怎样用射击瞄准的过程模拟突发事件发生、发展、演化的过程外,还有我的两位要开题的在职工程硕士来找我问开题报告的事情。

??其中,一位做的是建筑行业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题目,我做导师应该还是比较合适的,加上他的企业导师刚好是建筑行业的一位高工,这样,两相配合进行指导也就应该相得益彰了;另一位则做了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方法及应用的题目,我本来不太想提供指导,让他找更合适的导师,毕竟,我现在的研究方向是应急管理,怕导致误人子弟的后果,不过他多次坚持,说还是希望把BI的技术应用于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分析,和我的方向不能说完全不同,我想了想,又想了想,最后还是答应了。期间,他也提到所以到中国科学院上这个工程硕士,完全是因为我的缘故,我在个人博客和对同学的多次讲演中都论述了怎样培育好在职硕士,人家正是看了这些东西才来报考的,这样,如果我无法提供指导,也会伤了一腔热血来读书的心。

??在今天的面谈中,我再次发现开始做研究的同学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那就是在论文里使用动宾结构的词组或介词结构的词组做论文题目或章节题目。

??我认为,“动宾词组”或“介词词组”对于论文来说是一个禁忌。

??在政府报告或一些研究报告里,倒是经常使用这两种句式,比如,最典型的有以下这样的句子(十七大报告的题目):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这样的句式我们见的太多了,这个很典型,符合标准的政府报告模式,第一句是动宾词组,第二句则是介词词组。

??第一句为什么使用动宾词组呢?是要表达一种决心要做的行动,或者说做成一件事要秉承的一个基础,动宾词组一般表达【“做”+“事”】,显得铿锵有力,坚决果断,不容置疑。这里的主题词则是“高举”+“旗帜”。

??而第二句则是把目标和途径都描述了个一清二楚,对于这个例子来说,目标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途径则是“奋斗”。

??这是政府报告的典型句式,论文的典型句式则完全不同,一般是“定语”+“主语”的形式。

??不好意思举别人论文的例子,这里给出我们的论文题目做例子。

??今年8月份,我们发表了一篇题为“现代应急管理体制设计研究”的文章,这里,研究是主语,前面都是定语,名词直接做定语还是常见的,有时候也会使用形容词,或直接用“的”来做割断,表达的意思大多是对“某个主体”的研究。如果我们这篇论文去掉研究,也依然是“定语+主语”的模式,其中的主语就变成了“设计”或“体制设计”,前面的内容说明的则是设计的什么东东,或什么东东的设计。

??有些论文是“基于XX的XXX研究”,我们有篇英文的文章就是“A Web Mining Based Measurement and Monitoring Model of Urban Mass Panic in Emergency Management”,翻译过来是“应急管理中基于Web挖掘的城市公众恐慌度量与监测模型”,主语是“模型”或“城市公众恐慌度量与监测模型”,定语则是前面的那一串。

??有人说,是不是论文的基本句式也可以是其他,其实也不见得不可以,不少的政策建议型的论文就是“把XXXX进行到底”的句式,也在很多学报上登载,但是,由于研究就要要讨论,自己所说的内容其实一定还有拓展的余地,所以,铿锵有力型的句式显得果断的同时也显得毫无商量的余地,就那样了,不让人商量,其实做论文题目并不恰当。

??科学研究是最应该质疑并被质疑的,这样,一个留有余地的商量口吻的句式就是必要的。

??每次和我的刚进入研究阶段的学生都要讲这个论文的“标准句式”问题,让我觉得头疼,这样,就写一篇文章出来,以后一旦有学生进入我的门下,抓紧给他看这些入门级的文章,以免不断地进行扫盲。

??于是,写了这篇小文。

??正确与否,还望大家商量。



论文写作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483-48030.html

上一篇:海外学者为何回国——从更理性的角度看
下一篇:《南游记》之二十六——吟唱在如童话般诱人的华纳【1】
收藏 IP: .*| 热度|

2 张星元 alee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2 19: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