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
失去信任的成本太高——也谈研究生复试
2019-3-20 13:23
阅读:12215
标签:研究生, 复试

  研究生复试,某种意义上应该是形式比较轻松欢乐的,因为导师希望招到合自己胃口的学生,未来三年左右的时间要相处愉快。既然已经通过了初试,剩下的就应该是聊着愉快,性格相合,而不是相互以对方为负担。即便不能通过复试,本科的教育也足以支撑一个年轻人找到工作,上不了就只是因为不太合适做科研或不太合适在这位导师的门下读书罢了。
  但是,因为研究生招考的竞争性日渐加剧,对于流程公平性的争议就会多一些,所以,每到复试,各种录音录像设备就上来了,大学或科研机构必须保证过程是受监控可以追溯的,跟生产线上别无二致。

  甚至,复试时评委老师的座位都要固定,复试过程中都不能随意移动身躯。
  曾经一度有过这样的故事,某复试考生因为未被录取投诉其中评委老师在过程中笑过,当然,受试者的角度是“评委嘲笑我使我现场没发挥好”,而从评委老师的角度说,只是一次自然表情流露而已。
  但是,从校方说,不愿意麻烦,即便是机构的力量远远强于一个复试的考生,但是,一旦被搅进这类事情中,也是烦不胜烦,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会被打乱。
  所以,每每要在复试前开会,让大家严肃对待,不可轻易有任何被复试考生抓住一点点小辫子的概率,无懈可击。
  最后的结果当然是信任感的缺失,大家都正襟危坐,不可轻忽,把原本应该是从各个维度分析评判研究生候选人的过程变成单一的陈述提问角度,宛如法庭质证。

  根本原因是信任的荡然无存,必须用各种技术手段保证所有过程公正。
  糟糕的是,这个过程原本应该是挑选具备最好科研潜质的准学者啊,如此不苟言笑挑选出来的人是否是科研需要的人才?那是要画个大大的问号的。
  程序在科研里面是用来要求懒人的,真正热爱科研的人,不需要打卡上班,不需要时时监督,人对于学术上更优更美的天然追求会使得他去尽力而为。

  所以,我们拥有了N多摄像头,布局在各个不同的角落,监控着越来越多的人的行为,动不动用罚款之类的做法使人望而却步,最终达到管理目标。
  而创新作为管理目标,要达成却完全遵循其他的道路,不是按部就班,不能时时处处留痕,一切靠自觉自愿,放飞个人的思维到天地的尽头,才有希望取得真正的进展。

  事实上,目前哪怕是科学界的挑选人才机制也的确有诸多漏洞,有些大学已经开始使用博士生申请制,本科也有自主招生,但是效果很一般。甚至京城某大学负责自主招生的人都被抓走了,因为涉嫌腐败贿赂等等。
  虽说学校是象牙塔,但是中国的大学校园受社会的制约还是太多,人情渗透到包括招生毕业等的各个方面,研究生招考领域也就无奈只要以技术手段来防止明显的腐败现象了,但是私底下的交易到底会不会有,有多少,是否严重,又是无法掌控的了。

  恢复信任又得何年何月呢?我们都期待着越快越好,但是,我们也都知道,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们常嘲笑很多国家随意相信人的傻子太多,中国人完全能把对方玩弄于股掌之上,但其实人家因为有不缺信任的国家,人与人的交易成本比我们小很多。
  不管过程如何繁琐,期待着导师们都能招到心仪的研究生。

相关专题: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483-116856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9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