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jtuhy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jtuhyg

博文

霍松林先生与故乡琥珀镇霍家川

已有 6266 次阅读 2020-5-4 09:05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琥珀乡, 霍家川, 霍松林, 天水, 村史

霍松林先生与故乡琥珀镇霍家川

霍有光

  无论离开家乡多久,霍松林先生总是对家乡充满了感情。他在著名散文《怀念天水》一文中,开门见山就说:“怀念天水,经常想起四山环抱,渭水萦绕的霍家川。在这里,我在慈母的爱抚和严父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霍先生年逾九十时,曾对采访的记者说:“1921年9月29日,我出生在甘肃天水琥珀乡霍家川。在我的记忆中,我童年时代的霍家川虽然偏僻,但并不闭塞。”“我已年逾九十,不敢出远门,好多年没有回老家,住在大西安,经常在沉沉雾霾中过日子。真怀念我的童年,怀念我童年时代的霍家川,怀念抚养我、教育我、疼爱我的父母亲!”“那青山起伏、渭水萦绕的自然风光和父老乡亲的音容笑貌,依然历历在目。无限温馨。

  一、霍松林先生记忆中九十年前的霍家川

  甘肃天水地处西北,九十年前的农村,还是比较贫穷的,现在能看到的关于当时普通乡村的文字记录并不多。不妨看看霍先生对九十多年前,关于霍家川的儿时记忆,虽然对霍家川并不完整,但也能窥看到历史之树的一些枝叶。

  霍先生描述霍家川的地理环境是:“川”,家乡人指平地。我出生的“川”,四面环抱,宛似天然屏障。主山以“蟠龙”命名,耸立东方,山麓建有雄伟壮丽的圣境寺。圣境寺前,便是一眼可以看清的圆圆的小平川,人称“圆川子”。依北山而建的村子叫霍家川,但这只是霍家川村的主体,另有三十多户分住在圣境寺北侧的坪上和西山脚下的大地里等处。靠南山而建的村子叫罗家庄,比较大,偏东的叫罗家上庄,偏西的叫罗家下庄。渭河从甘谷东川蜿蜒而来,直入两山间的峡口。悬崖百尺,飞流直下,十分壮观。


  天水琥珀乡霍家川盆地

  

  那时蟠龙山下的琥珀镇,南北走向,两边是商铺、饭馆、客店、染坊、铁匠铺、木匠铺、豆腐坊等,中间是狭长的街道。每旬一、四、七逢集,街道两边,摊贩一家挨一家,叫卖之声盈耳。

  那时霍家川与附近的几个村子,家家种棉花,都是自己织布、自己染布,穿自己缝制的土布衣服。一匹土布长四丈二尺,宽约一尺。家家妇女纺线织布,是当地农村唯一的经济来源。“当时我家自食其力,杂粮为主,饭能吃饱,但没有钱。我从小学到初中,是自己从家里背木柴米面自己做饭吃的。衣服,则是母亲用自家生产的棉花纺线织布,用自家门前的槐树花蕾炒焦煮水,染成草绿色,自己按当时学生制服的款式一针一线缝制而成的。写到这里,不禁思念抚养我、教育我、为供给我读完初中而付出无限汗水和心血的父母亲,默诵古人的两句话:欲报之恩,昊天罔极。然而,‘子欲养而亲不待’,永别慈颜,已经半个多世纪了。”

  那时霍家川流行一句话,“穷一年不穷日”。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贴对联。“就我个人的回忆来说,少儿启蒙不久,大都要‘对对子’的训练。哪怕是穷乡僻壤,每家的上房里都挂对联、中堂。春节期间,家家都贴春联。”“每年春节前数天,父亲便忙于为自家和乡邻作春联、写春联。”“父亲喜对联,母亲爱看用大纸写的春联。每年春节前数日,父亲便忙于作春联,也教我作楹联。父亲买来红彤彤的彩笺写上他本人作的对联,母亲出看,拜年来的人都争着看。”“每年腊月底,父亲忙于作春联,我也学着作,兴味盎然。”


  霍先生学习楹联用毛笔摘抄[清]梁章钜《楹联丛话》(首页)

  

  2016年初,霍先生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时回忆说:“农村里面,最重视过年了,在外面工作的,必须除夕前赶回家里去。晚饭后,有个活动,叫做‘接纸’。纸,就是用木棒子在纸上拓的那种纸钱,拓好后,封起来,上面写着给谁谁谁,端到盘子里,在大门外找个地方,烧起香,点上蜡烛,开始‘接纸’,其实就是‘接先人’,列祖列宗嘛。把‘先人’接回家里后,立个牌位供起来,每天早上,都要对着磕头作揖,感念先祖。我们家里的辈分高,祖父的声望很高,过年期间不断有族亲来拜年,烧香、磕头,络绎不绝。我们也会去村里的‘家庙’烧香。

  那时是秦腔的天下,村村都有戏班子。每年腊月,村村戏班子排练大戏,印有《秦腔大全》、《秦腔精选》。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每晚演戏,霍、马、罗三庄的戏班子最出色。白天,耍狮子、舞龙灯、踩高跷、划旱船,也吸引了不少观众。“老家过年是很热闹的,农民自己排演的戏,人员都是业余的,但和秦腔正式班子的水平差不多,从初一唱到十五,很热闹,我每天都要去看,近乎废寝忘食了。……主要是我们村,天水霍家川的,但唱戏期间,附近村子的也来交流。我们邻村叫马家坡,沿着蜿蜒曲折的坡下来,就到了我们村。他们一般傍晚时分挑着灯笼下来,我就去门外看。远远地从山顶上看见红灯笼,一个,两个,然后陆陆续续地,百八十个红灯笼,就从山上下来了,远远望去,非常好看。他们快下到山脚时,我们村也有百来个人排着队,一人提一个红灯笼,去上山,两个队伍互相靠近时,就彼此作揖。再过几天,我们霍家川的人,就要到马家坡去演出了,提着红灯笼,好看得很,可惜我回不去,只能想象了。

  那时霍家川村农业基本是自给自足,靠天吃饭。农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高粱与棉花,耕地主要靠牛(“叱牛”)与人力,运输靠马(“牵马”)和人力。霍家川有不少人家养羊,养羊能积肥,田里施羊粪禾苗长得好。霍先生上大学时,曾与于右任先生有过一次关于“放羊”的对话。霍先生说:“于先生要我每过一段时间就去坐坐。有时一谈就谈到深夜。我早读过于先生的《牧羊儿自述》,我告诉他,我在乡间也放过羊。于先生很高兴,说:‘出身清贫,洞察闾阎疾苦,往往能立大志,成大业。’”关于下地务农、稼穑之艰,霍先生说:“父母兄嫂都辛勤劳动而让我在‘凉房底下读书享福’,我经常感到愧疚,所以寒暑假回家,仍然下地务农。这不仅养成了手脑并用的习惯,而且深知稼穑之艰难,关心农业收成,关心闾阎疾苦。当时(我作)有一首《苦旱》:“吃饭穿衣总靠天,天公亦自擅威权。火云六月无甘雨,枯叶纷纷落旱田。”又说:“吾乡渭河流过,原可引水灌田,奈无有力者倡之,受制于天,良可慨也。久旱落雨,便万分高兴。《夏日喜雨》云:陇山重叠大麦黄,收谷争如布谷忙。万户欢腾一夜雨,叱牛牵马趁朝阳。”

  那时霍先生的父亲,早先是在关子镇教私塾,不久便辞教回到霍家川,一边种地,一边行医看病。那时代“民穷财尽”,霍先生回忆说:“家父是蜚声秦州的‘儒医’,专精妇科、儿科,善治时疫及疑难诸症。因药店多有陈药、假药,故自备药材。穷人看病、取药,收费低廉;当时无钱者只记账,年终交清。有困难者年终登门诉苦,家父温言宽解,并取出账簿,一笔勾销。对富户则反此。”若病人看病,行走不便,霍先生的父亲常常爬十几里山路出诊。曾发明抢救吞食鸦片自杀的特效药“六仙散”,一包一包地包好,求救者进门就给一包,用温开水送服,即能救命。

  那时霍家川村已有了初级小学,但霍先生没有上这所小学。“童年时代,老式的私塾已经没有了,村子里有一所初级小学,从校外经过,‘大狗叫,小狗跳’之类的朗读声便向耳畔扑来,父亲中秀才后曾在陇南书院读书,受过著名学者任士言山长的器重和教诲,懂得治学门径。他认为童年记忆力最强,应该读一些必读书,为将来治学做人打好基础,便用传统办法教我读书、写字;农忙时,就带我下地,学会了各种农活。直到十二岁,才送我到离家十五里以外的新阳学校受新式教育。”

  霍先生对自己童年的学习生活还有这样的回忆:

  

  父亲出生于清光绪五年。中秀才后入陇南书院师从任山长深造。任山长名其昌,字士言,清同治年间进士,授户部主事。父亲熟读儒家经典,大约在我两岁以后,父亲把笔画少的字用毛笔工楷写在方块纸上,教我认。在认了几百个常用字之后,父亲便教我熟背了《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和《千字文》,然后读“四书”。

  我童年的生活是幸福的,快乐的,值得怀念的。我是父母的老生儿,父母最疼爱。家里靠种田吃饭,缺劳力,却让我读书,还希望我上大学,这就是爱的体现。

  父亲教我读书,也有劳有逸,每天该读熟的书提前背过了,就让我出去玩。我有许多玩伴,玩伴碰到一起,便有各种各样的玩法。我能爬上很高的树,树枝上的鸟窝孵出小麻雀,便捉一只关在鸟笼里喂,喂大后放出去,看它飞向高空,飞向很远,便乐得合不拢嘴。我还喜欢在院子周围种树、栽花、移竹,美化环境。父亲喜欢种树,我也喜欢种树,更喜欢种果树,还会嫁接。我嫁接的优种桃,都结了果,又大又红又香甜。家里院子的周围,栽的有桃树、梨树、枣树、杏树、核桃树、香椿树等,都已长得很高大。曾作《移竹》诗云:“我家门迎渭川开,畴昔千亩安在哉?化龙之笋没榛莽,栖凤之条埋苍苔。……我今移得两瘦根,霜枝欹斜护儿孙。星寒月苦凄迷夜,为报平安到柴门。”

  

  二、知恩图报霍家川

  (1)支持霍家川编修《村史》

  村史是行政村(社区)为单位记述其发展演变情况的史志性文体。村史所要记载的内容有村名由来、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风民俗、宗族姓氏、古今人物和大事记等。其目的是记载村的形成演变过程,为后人留下真实的记载;弘扬历代村民留下的传统美德,增强村民乡土情结;为编撰地方志提供资料。

  霍家川历史上从未编写过村史或家谱。据老人云,明永乐年间(1403~1424),由于各种社会矛盾,皇家出台移民政策,集中各地失业者于山西太原大槐树下,分批遣散到大西北,霍姓人也不例外。当时有霍姓兄弟两人,带领同宗亲属一班人,跨越黄河,过秦川,循渭水,踏进甘肃,边行走、办察看、边选择,遇到情况许可的栖身之地,便酌情留住几人,霍姓移民便逐渐化整为零。如今立远乡霍家山、渭南镇霍卢家、西山坪乡霍家坪、新阳镇霍家坪等聚落,多为霍姓迁徙落户天水移民之后裔。

  霍姓带众迁徙的两兄弟,最后西行至琥珀乡境内,经观察发现,那些阳山浅山较好的山地,早被先到的罗、马、高、方等姓氏部族居住和开发,霍老大只好访得比较偏僻而贫瘠的山沟为栖身之所,垦荒种地,人丁繁衍,形成了一支新的霍姓聚落——霍家沟;霍老二来到动荡多变的渭河边,依山而居,挖窑扎寨,治理迁徙多变的渭河河道,征服山洪、沼泽、河滩,亦形成了一支新的霍姓聚落——霍家川。

  “WG”前,霍家川家庙悬挂有自清代以来,不同时期的匾额,匾额下面有献匾的各家户主名姓,本可用来窥探霍家川人口户籍的沿革与演变,可惜“WG”期间,家庙、圣境祠等历史建筑受到破坏,清代、民国时期的匾额、对联等文物,基本被毁。圣像、殿宇全拆,唯剩残垣断壁。值得庆幸的是,1951年全村向家庙敬献的“慈云拥护”匾逃过一劫,是被村民偷偷隐藏保留下来的。该匾是由霍先生的父亲霍众特(廷选)撰书的,同时镌刻献匾户头共113户。以此匾信息为起点,霍家川有名有姓的户头,可向前推两代人(祖父辈)。据比较可信的口述历史,1860年左右,马姓福奎曾祖最早落户霍家川,现霍家川除霍姓外,还有康、胡、温、蒋、王、马六姓。19世纪末,村中秀才有霍廷栋,武秀才有霍炳阳、霍建阳弟兄;20世纪初(大约1900~1903),秀才有霍廷选(众特),以及霍祖光、霍彦魁等人;这些目前能上溯追踪的最早乡贤们,对霍家川文化与民俗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霍众特(廷选)撰书“慈云拥护”匾(1951年),献匾户头113户

  

  盛世修史。缺少文献和资料,往事虽如烟,现世可弥补,亡羊补牢尤未晚也。本世纪初,有心的村民认为要弥补有村无史、数典忘祖的遗憾,提出应该编修一册《村史》,得到了霍先生的大力支持与赞许。

  经过一批有心人多年的努力,众口铄金,滴水穿石,2006《霍家川村史》终于完稿。《村史》负责:霍福成;撰稿:霍效贤,霍居成;修订:霍有光;校阅:霍顺存,霍进贤,霍勤民,霍治平,霍丑寅;史料提供:霍钟仁,霍长毛,霍占俊,霍来喜,霍世杰,霍长录,霍进贤,霍尚义,霍调成,霍好学。《村史》共包括五部分:1.村史篇,2.文化篇,3.贤能与俊杰篇,4.霍家川宗系分支(四个房头,最高至最低现有7辈人),5.霍家川大事记。

  霍家川村史》由霍先生亲自改定,并题写书名,撰写《序言》。《序言》指出编撰村史即“用霍家川人的创业史、开拓史教育后人,这对一代又一代的英才继起,有不容低估的积极意义希望霍家川早日建设成和谐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有计划地积累相关资料,《村史》应每隔几十年续修一次。《霍家川村史序》全文如下:

  

  我于1921年农历8月28日出生于霍家川。童年由父亲教导,在家里读书。后来在新阳镇读小学,在天水县城读初高中,寒暑假都回家。自上大学至今,尽管长期远离乡土,但一想起生我育我的霍家川,那青山起伏、渭水萦绕的自然风光和父老乡亲的音容笑貌,依然历历在目。无限温馨。

  《霍家川村史》是霍家川人在漫长的历史沧桑中艰苦拼搏的创业史;更是霍家川人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图强致富的开拓史。反复阅读,真如旧梦重温,倍感亲切;又见新风蔚起,深受鼓舞。从《村史》中的《文化篇》、《贤能与俊杰篇》看,近30年来由于大力发展教育,霍家川真可谓英才辈出,人文蔚起。人才是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决定因素,霍家川近30年来在兴修水利、打造良田、发展农副业生产等方面创造的光辉业绩,正是留在本村的英杰们大显身手的生动体现。趁胜突击,早日将霍家川建设成和谐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我的殷切希望,也是在外地学习、工作的所有霍家川人的殷切希望。

  霍家川向无村史,这部村史是在毫无文献资料的情况下完成的。希望从今以后,有计划地积累相关资料,每隔几十年便续修一次,用霍家川人的创业史、开拓史教育后人,这对一代又一代的英才继起,有不容低估的积极意义。

  渭水西来,不畏长途奔大海;

  龙山东峙,须登极顶望遥天。

  谨以这副对联祝愿霍家川人昂首阔步,迈向宏伟的目标,跨入绚丽的前景。

  2008年初春写于陕西师大博导南楼


  《霍家川村史》封面

  

  通过《霍家川村史》可以看出,实际内容要多于《家谱》,包括了其他姓氏的事迹与历史,第四篇“霍家川宗系分支”则属家谱。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家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承前启后,饮水思源,扬善除恶,资政育人,应该鼓励农村编写《村史》与《家谱》。

  

  (2)支持霍家川修复修缮圣境寺

  霍家川现有居民三百余户,常住人口约1400余人,宗族概念人口1800人左右。圣境寺是霍家川乃至整个琥珀乡人,日常举办公共社交活动的场所。圣镜寺是1908年搬迁至现霍家川蟠龙山麓的,“WG”中被毁。改革开放以来,村民屡次集资修复修缮圣境寺,逐渐成为本地一座比较壮观的仿古建筑群。目前已举行了33届春游文化庙会,盛况空前。


  圣境寺春游文化庙会(图片)

  

  修复圣境寺要从1992年说起。4月22日(农历三月二十日),各村庄老不约而同凑到一起,异口同声要重建圣境寺,会议一致决定了领导与分工。经过一年的努力,琥珀全乡主动捐款者28姓,1166户,捐献资金数万元。

  1995年3月2日(农历二月初二),重建圣境寺——方神阁工程,举行立柱典礼。方神阁当年便建成,造价2万余元。悬挂霍松林书写的“圣境寺”、霍应梓书写的“蟠龙腾飞”、曲德洲书写的“惠泽万民”等匾额。1996年3月4日(农历正月十五),圣境寺——财神殿、三霄殿工程,同时立柱,当年竣工。

  1998年4月16日(农历三月二十日),圣境寺隆重举行揭牌挂牌仪式。来宾有市县乡有关领导及本方在外的达官贤能,天水市政协副主席霍想有揭开了霍松林教授撰写的“重修圣境寺碑文”,由北道区文化馆副馆长杜庭盈树起“圣境寺”石碑,并挂上区政府授予的“圣境寺文物保护”牌。

  霍松林先生为家乡撰书的《重修圣境寺碑记》,全文如下:

  

  吾乡之主山,若巨龙曲蟠而昂首天外,故以蟠龙命名。山麓有寺,西对驼峰而前临渭水,左右两山环抱,水秀山青,绿野弥望,诚揽胜之佳处也。先民以圣境名寺,意在兹乎?寺在霍、罗、马、高、方诸村之间,位置适中。秋熟赛社,诸村之男女老幼络绎而至,看演戏,购百货,会亲友,叙乡谊,接连三日,狂欢不可名状。岁暮农闲,或办夜校,或练秧歌,实农村文化娱乐之公共场所也。“文革”祸起,巍峨殿宇,庄严妙相,俱毁于造反派之手,良堪痛惜!今者政通人和,物阜民康,乃于原址重建,初具规模。既存吾乡之名胜,又使诸村之民复得聚会之乐,演新戏而倡文明,隆乡谊而固团结,而世代风俗民情之积淀,亦有所寄

托焉,故乐而为之记。(1996年中秋乡人霍松林撰记并书于陕西师范大学)


  “圣境寺”匾——霍松林甲戊(1994)仲冬(11)月撰书

  《重修圣境寺碑记》景观照片

  《重修圣境寺碑记》碑刻(照片)

  

  值得一提的是,村里还幸存了一副全村为家庙敬献的,由霍众特(霍松林的父亲)撰书的对联:“家教同遵,孝友慈严醇秩序;神诚不掩,聪明正直主阴隲。”献联日期落款是“辛卯(1951年)暮春(农历3月)上浣(上旬)吉日”。上联告诫宗亲,家教要共同遵守“孝、友、慈,严”,它能醇厚伦理秩序;下联“阴隲zhì骘zhì)”,意为阴德告诫宗亲对家神要诚信,“聪、明、正、直”主宰阴德。


  霍众特(廷选)撰书“家教同遵……”楹联(照片)


  随着霍家川生产力大发展,经济水平显著提高,家乡对圣境寺、家庙的维护与建设(投资),是渐进式、逐步进行的。为了丰富圣境寺、家庙的文化内涵,乡亲又邀请霍先生撰书了一批楹联与匾额。譬如:


  登高敢望摩云汉;行远犹思越海洋

  慈云拥护

  光辉普照

  慈云常护

  法航普度

  风调雨顺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德配天地道贯古今

  

  (3)关心家乡教育与文化建设

  霍家川有悠久的办学史。早在同治年间(1862~1874),霍祖光在自家院旁修了三间瓦房,办起首家私塾,开创了霍川启蒙教育。民国初年,开始办新式小学,周围数村能来读书的孩子,始终在20人以下。1936年,霍先生曾从天水中学请假回家将近一年,一边在家务农,一边在琥珀小学教书。

  经过一个多世纪,现霍家川小学与琥珀中学,仍在不断完善与发展。迄今,霍家川小学“凭借美丽的校园环境,舒适的住宿条件和优秀的师资力量,已成为每年天水评价很好的学校之一”;琥珀中学常年在校生近400余人,教职工四十余人,校园面积近万平方米。

  为了助力家乡的教学事业,霍先生88岁时(2009年)为霍家川小学撰书的校名与寄语。寄语是:“赠霍家川小学:小树苗如不及时浇灌,便难茁壮成长,作为栋梁才。好儿童只有精心培养,才能品学兼优,创造辉煌。霍家川人勤奋勇毅,豁达开朗。狠抓小学教育,必将英才辈出,为国争光。”91岁时,又为罗家村题写“琥珀中心学校”。


  《赠霍家川小学》碑刻

  琥珀中心学校(校牌)

  

  霍先生先为琥珀中学题写了“琥珀初中”校名,并撰书了楹联:“渭水西来,不畏长途奔大海;龙山东峙,须登极顶望遥天。”此外,还为村里题写了“霍家川村文化活动中心”。


  “琥珀初中”校名

  琥珀初中校名及“渭水西来……”校名与楹联

  琥珀初中校名及“渭水西来……”楹联

  霍家川村文化活动中心

  

  (4)对家乡的发展寄托厚望

  1999年12月,霍先生思念家乡,专门写了《寄家乡亲友》诗,先后抄赠给霍家川多位领导与乡亲,希望家乡人民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大力提高生产力,兴修水利,科技富乡,走集约化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全诗如下:

  

  蟠龙山下霍家庄,开放花繁处处香。

  渭水溉田衣食足,还须科技富吾乡。

  霍松林撰书“蟠龙山下霍家庄”条幅(1999年)

  

  2011年3月,霍先生写下《回乡抒感——辛卯(2011年)三月松林撰书时年九十》条幅,赠送村书记,对家乡的发展寄予厚望,希望“子孙能继志,历代有高贤”,“求学益民智,创业开富源”,“经济百花艳,文明硕果繁”。全诗如下:

  

  西环骆驼岭,东依蟠龙山。渭河出高峡,萦绕霍家川。

  霍村百余户,户户同祖先。赫赫霍去病,御侮扫烽烟。

  开辟丝绸路,奇功四海传。子孙能继志,历代有高贤。

  而今逢盛世,英才竞冒尖。求学益民智,创业开富源。

  经济百花艳,文明硕果繁。邀我回故里,老幼共腾欢。

  爱乡须报国,裕后更光前。国泰民康乐,幸福万万年。


  霍松林撰书《回乡抒感》条幅(2011年)

  

  三、“乡根”扎在琥珀乡(镇)

  霍家川村是琥珀乡下属的一个行政村。琥珀乡位于天水麦积区西北部,西邻甘谷县六峰镇。面积45平方千米,人口2989户12884人(2008年末)。辖13个行政村。乡政府驻罗家村(注:如今已乡改镇)。陇海铁路隔河而过,北甘公路穿境而过。景点有宝池关遗址、罗家村遗址及蟠龙山圣境寺等。

  从1996年始,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先生为天水市社会公益事业捐资已超过600万元。其中“琥珀乡人饮解困工程”,任法融先生投资180万元,2006年11月5日,在琥珀乡隆重举行竣工通水仪式。建成这一工程,彻底解决了琥珀乡11个行政村23个自然村近3万人、4万多牲畜的饮水困难,对于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广智为任法融颁发了荣誉证书,琥珀乡群众为任法融道长赠送了“惠泽长流”功德匾。

  霍先生与任法融先生都是天水人,一直有着密切的来往。他们有共同的特点,就是热爱家乡,情系家乡的建设与发展。“惠泽长流”匾是霍先生撰书的。


  琥珀乡受益群众向任法融会长赠送惠泽长流”牌匾

  琥珀乡受益群众向任法融会长赠送“惠泽长流”牌匾

  霍松林先生与任法融先生在一起(2009年)

  

  霍先生在《松林回忆录·后记》中深情地说:“好多年没回老家,乡亲们想见我。2007年6月中旬,乡长王彦军开车来接,便由小儿有亮陪同,回乡探亲。先在父母坟前磕头、默哀,然后到乡政府与众乡亲聚餐、叙旧、摄影留念。王乡长已经作好准备,要我写‘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琥珀乡人民政府’三块牌匾,我写了,不久即刻制悬挂,给我寄来照片。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到下午五点,只好赶回麦积。虽然来去匆匆,却感到极大的安慰。爱亲爱乡,是爱民爱国的根本。人,是要有‘根’的,不能‘忘本’。我的‘乡根’扎得很深,长得很壮。”


  霍松林先生回乡省亲与琥珀乡政府领导及乡亲合影(2007.6)

  霍松林撰书“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匾

  霍松林撰书“琥珀乡人民政府”匾

  

  附录:《重修圣境寺碑记》拓片

  《重修圣境寺碑记》拓片上部

  《重修圣境寺碑记》拓片中部

  《重修圣境寺碑记》拓片下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3560-1231510.html

上一篇:霍松林先生与天水羲皇故里文化
下一篇:疫情开禁兴庆公园北门地摊市场感赋
收藏 IP: 219.245.142.*| 热度|

5 张晓良 信忠保 王汉森 刘全慧 李剑超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1: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