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MK

博文

复旦记忆

已有 4317 次阅读 2016-8-11 00:14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华锺彦先生与马茂元教授·马宅·1984·姚小鸥摄


     小女儿回东北探亲的时候,我代她收取了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看到红色的专用快递封面,很是感慨,当时就想写点什么,杂事多,拖到了今天。

     我第一次与复旦打交道,是1978年高考后。那次高考满分500,我考了407.4分。这个分数当年算是很高了(河南省的文科录取分数线初定为336,扩招后300分以上都录取了)。可是我报考志愿填写的有问题,第一志愿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这个专业在河南只招一名学生),和我们省的高考状元撞了车。这位似乎姓杨,是开封师范学院英语预科班的,总分436,英语60分。我的英语是75或者76,记不太清了(当年的英语,即使在世界史专业这样需要外语作为工具的专业中,也只能是参考成绩。从实际情况年,连参考也没参考过,因为并没有相关的实施细则)。我总分比他低不少,但比北大在河南录取的多数学生还是高些。估计是北大压下了我的档案,所以我未在一表(十个重点大学)中录取,直落到二表(十个非重点本科大学)一志愿——郑州大学。

     1978年处于文革以后中国社会的复苏期,国家充满了新鲜的、向上的春天气息。那年的高考的各个环节,也体现了这一点。当时各高校招生人员住在郑州市大石桥的友谊宾馆。没有什么森严的门禁。我找到那里,碰到一位复旦大学的老师。那位男老师大约四十多岁,很和气。他说,复旦在河南录取到376分,如果见到我的档案肯定会取的。他的话给我很大安慰。虽不能在录取方面补救,然而让我对复旦有一些好的印象。

    第二次与复旦有关的事,发生在1979年,入郑州大学读书几个月后。当时系里借某个学术会议的机会,请了三位外地高校的专家讲学。中山大学的王季思教授,讲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华东师院(现在叫华东师大)的钱谷融教授(当时似乎还是副教授)讲曹禺的话剧《雷雨》。他们虽说都是名家,可用钱先生的话来说,是“炒冷饭”(当时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复旦的一位,是四十多岁的讲师,姓许,讲语言学。许老师讲的内容有趣,讲自己利用方言知识帮助公安局破案。后来我在日本电影《砂器》中又看到类似的利用方言破案的事例。我自己以后也利用这方面的知识破过一点生活中的小案。将来有机会可以写文章说一说。

    第三次与复旦的交道比较正式。那是1984年春天,我跟随导师华锺彦先生到江南访学。在上海一站访问的是华东师院的马茂元先生、复旦拜访的是王璩常先生、朱东润先生和王运熙先生。访问王璩常先生和朱东润先生记得都是王运熙先生陪同。王璩常先生似乎住在居民区的一座小楼的二层,居处似不十分宽敞。华先生和他进行礼节性的谈话,我只是旁听而已。王先生是文史名家,又是著名书法家,曾受教于清末名宦及著名学人沈曾植。我后悔没让他签名留念。朱东润先生住在复旦家属区,独居一所考究的二层小楼。朱先生在门口欢迎我们,一个两岁左右的小姑娘跑过来,朱先生高兴地弯腰抱起,告诉我们说,是他的重孙女。在朱先生家,我说了些话,先是说本科用他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先生说,哦,是教材。又说读过他的《诗三百篇探故》。听到这里,他始留意我的谈话。

   在上海接待我们的,主要是王运熙先生。王运熙先生是一位纯粹的学者。他出生于1926年,少华锺彦先生20岁,对华先生极为尊敬,待我亦甚亲切,他出言不苟,举止安祥,一派书生气象。在上海期间,王先生还以家宴款待我们师生。他与岳父住在一起。厅堂中挂一匾,上书“饮河轩”三字。我读书粗心,不知典自何出。询问,王先生的岳父回答:出庄子。后来温习庄子,才知道“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是中国第一大隐士许由之语。“饮河轩”是王先生岳父的堂号。(待续)

【说明】当时未在复旦摄影。所附照片是文中所提到的华先生在华东师大与马茂元教授合影。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1888-995742.html

上一篇:鲁山县犨城遗址及屈原庙调查
下一篇:今天是哈诞日
收藏 IP: 111.200.18.*| 热度|

13 尤明庆 郑小康 郭战胜 蔡小宁 刘光银 李轻舟 王荣林 吉宗祥 刘旭霞 徐晓 张晓良 qzw nm2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9: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