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MK

博文

机会一定要抓住——高考回忆 精选

已有 7738 次阅读 2016-6-29 22:08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有机会一定要抓住,对于当年的高考来说,这是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1978年恢复高考时,全社会为之震动。上大学,等于就跳了龙门。人生的改变是今天难以相像的。既然如此,有了上大学的机会,对这份免费午餐,一定会一拥而上,积极参加吧?不然!这种现象又是现在的人所难以相像的。

     1978年恢复高考的时候,我在郑州果品公司汽车队工作,当修理工。1977年的高考,我参加了,没考上。当年河南省的高考是大、中专一张卷,体检线是中专文科196(满分400),理科156(满分400)。大专分数线记不清了,我似乎是考了248分。总之,分数不突出,但够体检线了,而且外语口试大出风头,被高招办主任当作新闻报告教育局长。【注】第二年(实际上是当年考的第二次),我又参加了,考上了郑州大学。这里不是说我自己的事儿,是1978年高考中我管闲事的笑话。

    我们果品公司有一个高中毕业生,叫宫学鹏。他因为“家庭出身”不好,下乡到最后才抽回来,在果品公司下属集体所有制的一个商店工作,后来借到供销科跑业务。30多了,还没谈上对象。我们车队和供销科都在位于郑州市大石桥的公司机关院内,所以相熟。宫兄参加1977年高考,但分数没有达到体检线,所以1978年高考没信心参加。我多次劝他再战,而他则屡屡以没时间等借口回绝。我不甘心,到他宿舍去,趁和他一起下围棋的机会(他的棋力比我高一点,可算是对手)劝他。没想到这位仁兄火气上来,让我滚蛋!我死皮赖脸地不肯走。因为我知道,他在内心里是想上学的,只是因为上次失利,加之出身包袱,怕考不上丢人。可凡事有一个度,热心过头,往往适得其反。宫兄见我不走,上去扭住我的胳膊,把我推出门去,砰地一声关上门,不搭理我了。这小子有一股子蛮劲。把我的胳膊扭得痛了好几天。

    到了快到报考截止的时间,宫兄的思想斗争出现转机。他跑到人事科,要开介绍信报考。被告知已经来不及了。正无比沮丧,人事科长笑嘻嘻地告诉他:“人家小姚已经替你把报名表领回来了,快去谢谢他吧”。宫兄来找我要报名表时,我故意卖关子,说要他请客。他不好意思地说,考上一定请。结果,他考了321点5分。当年的大专体检线是300分,文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336,理科321分。他报理科,分数正卡在线上,报考郑州师专,顺利考上,当年就谈了女朋友,没毕业就结了婚。女方是一个工农兵学员出身的教师。宫兄两年后毕业,分配到我曾工作过的郑州国棉六厂的子弟学校教数学。我上大学的后两年,多次到六厂学校找他下棋,但始终没吃上他的请。

   这是我游说成功的例子。还有不成功的。我有两个好朋友,多次劝他们报考,未果。说等第二年准备好些再报考。哎,哪儿还有第二年啊。1979年报考年龄就限到28岁,老三届再也没有机会了。还有一位中学同学,大家都叫他四和尚,人很和善。1978年倒是参加高考了,考了318分。我在河南医学院门口碰到他,问他体检结果。他说不想掏那一块体检费(包括6毛钱的透视)。他说,你想,最低录取分数是321分。我才318分,体检不也是白花钱吗?没想到,后来扩招,大专录取分数线文理都降到了300分,这位仁兄没体检,档案不全,不能进入录取程序。电大开办以后,他第一批参加。毕业后也提了干。不过,这和78级上大学不完全是一回事儿了。

 


【注】1977年恢复高考,我报考英语专业。面试时(考试地点在郑州九中),我能用比较流利的口语回答考官的问题,说中学学的是俄语,英语是文革中自学的。老师们听到惊奇而愉快,表现得十分亲切。

 考试后不久,母亲对我说,你以后可别说你爸不支持你学习了(父亲不满意我好高骛远,曾说我天天嘀咕英语,不如像表弟一样在家里学炒菜实用,我说他不支持我学习)。昨天,你爸爸从葛局长家回来,可高兴了。葛局长和他说,招办主任向他汇报说,今年高考,有一个郑州国棉六厂的工人,英语面试的时候表现可棒了。你爸说,那是我家小鸥啊。

  父亲是一个低调务实的人,但并非没有理想。他十九岁的时候,作为旧军队的青年军官,舍弃一切,参加共产党和红军,不就是一个具体表现吗?从表面看,我的性格和行事像母亲,其实父亲对我有很大的潜在影响。我考上大学,他不动声色,心里是很高兴的。

  现在回头来说那位葛局长。他名叫葛玉怀,是三十年代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解放战争晚期,他作为军代表,到父亲当时任职的郾城县青年村中学当教导主任。他曾对我说,你父亲原来还是我的老领导呢。葛局长的人品好,解放后,南下干部纷纷休掉家里的黄脸婆,这位叔叔家里的还是小脚。因为革命战争的关系,他们两口长期分居,没有孩子。一度曾想收养我妹妹,因我妹妹不想离开我们家,才做罢。葛玉怀长期担任郑州市教育局的局长。这么铁的关系,我都没用上一点儿。1977年我参加高考,过线参加了体检,没被录取。1978年获高分(我的成绩算英语407.4,算数学397点几。当年录取线336,后降到300整。我到招生人员住的郑州友谊宾馆,找到复旦大学的招生老师谈情况。那位老师说,复旦在河南的分数线是370多,见到你的档案肯定收),志愿报坏了,没人给送档案(我第一志愿是北大,可能档案圧在那儿了),只上了一个郑州大学。要是父亲请葛局长对招办主任交待一声,说某某是老领导的孩子。上不了北大(北大当年在河南招的学生有的比我考分低,我的志愿报得不巧),把档案送到其他重点大学没问题吧?当然,现在回头看,我的成就丝毫不比那些牛校毕业生差,不过那是另一回事儿。





高考1977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1888-987579.html

上一篇:纠结
下一篇:第一届“读书之星”——嘟嘟
收藏 IP: 111.200.18.*| 热度|

24 姬扬 蔡小宁 刁承泰 赵凤光 黄永义 尤明庆 李延谦 王天燕 白龙亮 武夷山 韩玉芬 石磊 姚伯元 韩枫 刘立 王善勇 杨绪洪 zhouwangpu yangb919 wangshixuan xlianggg shenlu sunyang86 wqhwqh33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