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MK

博文

华钟彦先生与《登小顶山望黄河》一诗的写作

已有 3984 次阅读 2014-5-21 11:17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按语]:近来热议的论文署名问题,引起我的回忆。我一生中只公开发表过一首诗,就是刊于《黄河诗词》的〈登小顶山望黄河〉。2010年我写过一篇博文,回忆这首诗的写作过程。现转载如下。从中可以看出我的导师华锺彦教授对学生的厚爱与他的宽大胸怀。文艺作品的署名与科学论文不同。不可强加比附,但人们之间的相处之道应该是相通的。


华钟彦先生摄于1985年

 

黄河诗词封面

我署名的《登小顶山望黄河》


 

   我的硕士导师华钟彦先生不但是一位有成就的学者,还是一位诗人。他老人家在八十年代就出版过自己的诗词专集《华钟彦诗词选》。2009年出版的《华钟彦文集》的下卷中,将《华钟彦诗词选》又作了增补,除历年散失者外,先生的诗词创作基本都收入了。有一首诗,是经华先生之手完成的,但并未收入文集,这就是《登小顶山望黄河》。诗的全文是:

 

                                        登小顶山望黄河

 

小顶山头立,黄涛带晚风。

桥灯明万火,河水偃长龙。

都愿歌神禹,无须美共工。

治河千载事,兴替不相同。

 

【 注释】小顶山:小顶山是郑州北郊邙山头的一座小土山。五十年代,毛泽东曾至此一游。臧克家先生的著名散文《毛主席望着黄河笑》,就是借记述此事而歌颂毛泽东为圣人的。

共工:共工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个人物,他与剬顼争帝不得,“头触不周之山(天柱)”,使天下洪水泛滥,万民遭难,历代受人唾骂。毛泽东与常人不同,认为他是“胜利的英雄”。(毛泽东为他所写作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一词中,歌颂共工的“不周山下红旗乱”一句所作注释说:”关于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国语·周语》:“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坠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韦昭注贾侍中(按指后汉贾逵)云:“共工,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颛顼氏衰,共工氏侵陵诸侯,与高辛氏争而王也。”《史记·司马祯补三皇本纪》:“当其(按指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毛按:诸说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是胜利的英雄,你看“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他死了没有呢?没有说,看来是没有死,共工是确实胜利了。)《登顶山望黄河》一诗不赞成为了一人之意念而让天下遭秧的事儿。


 这首诗的写作缘起是这样的:20世纪八十年代初,郑州市在原黄河提灌站的基础上建设了一个黄河游览区。当时这个游览区还没有什么名气,负责人有事业心,想在文化上做些文章,于是请华先生出来选编一本当代诗人创作的有关黄河的诗歌集,名为《黄河诗词》。选编工作就安排在黄河游览区进行,参加者有现在大获名气的诗人林从龙先生(按林先生经华先生提携,后来成名,一度担任中华诗词学会会长,是国内及国际华人诗词界的名人)。华先生让我也去看看,想让我开开眼界。一天,我协助先生选编时,大言,说有些入选的诗作并不出色。先生笑着说,人家的不行,你来一首?这将住了我的军。

   我不会写诗。文革中,徒步串连时,我诌过一首四句打油,开头两句是:“脚踏寒霜披星曦,太行伴我走千里|。”除了能够写实外,从诗歌艺术的角度来说,几无可取。那时是一个十六七岁的中学生,不会写诗也罢了。上研究生时,先生可能是想把写诗的本事传给我,一进校,就要我写一首诗验验。我倚马立就,写了一首八句的打油。记得开头两句是:“绿柳黄沙九子铃,重回旧地百思生”。结尾两句是:“如烟往事难忘却,应命亦须诉衷情”。首句是实写,言对幼时开封城外漫天黄沙遍地绿柳的印象。先生看过,问:“九子铃”出自何典?答曰:唐诗言六朝事用过,借指铁塔的风铃声。先生似略作思索,即言他事。以后问过一两次有无新作的话,见我无意于此,也就作罢了。

   我是个要强的人,年青时又不知天高地厚,那天被先生将了一军,心有不甘。晚饭后主客一起散步,眺望黄河铁桥。主人言,所登的山头名为小顶山,乃毛主席当年登临之地,我心有所动,构思了一首八句的诗《登小顶山望黄河》回来交给先生。记得开头几句是:“携来登小顶,黄涛带晚风。万壑苍增翠,河水卧双龙。”后面似乎有“马上治天下,赫赫有遗踪”之类。黄河上原有新旧两座铁桥,故言“双龙”。诗的结句与臧克家先生《毛主席望着黄河笑》的旨趣不同。先生有些惊讶我的手快吧,接过来仔细看了看,若有所思。

   没想到,第二天,先生见到我,笑着说,我给你改了一下,收到诗集中吧。师母递给我一个窄窄的小便条,上面抄写的就是这首诗。与我的初稿相比,除了用原韵,旨趣有相似外,整篇诗改的地方太多了,差不多应该算是先生的创作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1888-796394.html

上一篇:指导一篇硕士论文的始末
下一篇:黄金失窃案与二郞神的判词
收藏 IP: 60.247.41.*| 热度|

2 李伟钢 刘全慧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3: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