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MK

博文

李白《将进酒》篇中的“将”字该读什么音? 精选

已有 9391 次阅读 2020-10-24 12:04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在《光明文学遗产》公众号上看到一篇文章,名为《<将进酒>字究竟怎么读》。转发的朋友说,这篇文章发表后,意外在搜狐网上走红,数天就破了百万阅读。既然有这么大的传播量,应该重视而有所商榷。

     <将进酒>字究竟怎么读》一文说:

        

欲了解相关字的读音及其流变,必须立足于相关韵书。从现存文献记载来看,魏李登《声类》、晋吕静《韵集》是最早的韵书,但早已亡佚。隋人陆法言撰《切韵》,通过各种文献来看,基本上被认定为唐代的官韵,不过《切韵》于今不传。唐人王仁煦增补修订《切韵》,作《刊谬补缺切韵》,今存。据唐写本《刊谬补缺切韵》平声三十七阳韵将,即良反,又去声四十韵漾韵将,军师。又唐长孙讷言注《刊谬补缺切韵五卷》卷一平声五阳韵:将,即良反,大也,行也。又即亮反。是书第四卷去声五样韵:将,将师。又即羊反。显然在唐代,即李白生活的时代,字或平声,或去声,但字母是同一的。按照现存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守温韵学残卷》,所属字母为母,而无母的读音。平声字是虚词,或者说是发语词,而去声字是实词,是将帅之义。不太贴切地说,,唐人无“qiāng”这个音。

 

以上引文较长,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作者的完整论述。避免转引时发生误会。为了节省大家的阅读时间,我概括一下:上引文是说,唐人所传韵书中,所属字母为母,而无母的读音。结论是,“‘,唐人无‘qiāng’这个音。

按:陆德明著《经典释文》是有关经典字音的权威著作。陆德明本人由南朝陈出仕,历隋,入唐为国子博士。《经典释文》的成书时间,据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所考,在陈氏朝至德癸卯年。其注经典音义,学者一向引以为据。

这部书中,注《卫风·氓》将子无怒句中将子一 语:七羊反,愿也。注《郑风·将仲子》中“将仲子”曰:“七羊反,下及注皆同。”所言“下及注皆同”云云,系指同篇中类似的“将”字用法读音。不同用法时读音则异。《郑笺》释《将仲子》篇相关内容时说:“段将为害,我岂敢爱之而不诛与?以父母之故,故不为也。”《经典释文》就此特标出:“‘段将’,此一将字如字。”其注《郑风·大叔于田》中“将叔无狃”句的“将叔”时说“七羊反,请也。”

《经典释文》注《郑风·有女同车》佩玉将将句中将将一语曰:七羊反,玉佩声。其注《小雅·鼓钟》中鼓钟将将曰:七羊反,声也。

 《经典释文》除前述特标出“‘段将’,此一将字如字”外,其注《周颂·我将》篇中我将一语亦曰:如字。《经典释文》于《召南·鹊巢》“百两将之”句的“将之“一语曰:“如字,送也。沈:七羊反”。

综上所述可知,唐人于字,用于祈愿与描写音声时,读为七羊反,与如字的常读有别。作为反切上字,字为清母字。所以七羊反字,为清母字无疑。《<将进酒>字究竟怎么读》一文说,唐人于字无读为母者,是不正确的。

读“七羊反”的“将”字,表音声义时,或写为“锵”。《经典释文》注《小雅·庭燎》“鸾声将将”句的“将将”一语曰:“七羊反,本或作‘锵’”。这一语料证明,在《经典释文》成书的年代,《诗经》用字或有“锵”字。也证明“将”“锵”读音相同,实系古今字。而“锵”字今读“qiāng”。常见词语有“铿锵”(形容声音响亮而有节奏)等。凤凰电视台曾有著名栏目《锵锵三人行》,即取义于此。

如果从唐人“将”字读音是否有“七羊反”来讨论的话,结合《经典释文》的注音,李白《将进酒》一篇中字为表祈请之意,所以应当读为“七羊反”,为“清”母字。今读为“qiāng”

顺便说一下,上述文章中提到,叶嘉莹先生认为:《诗经》中将仲子兮(《诗经·郑风·将仲子》)、将子无怒(《诗经·卫风·氓》)中的字因是表示柔婉的语气词,故读作“qiāng”,而将进酒不是女子对男子,不表示柔婉之意,故应读作“jiāng”这种论证方法很特别。叶先生年纪很大,声望很高。对她老人家的话,我们就不专门评论了。读者可自行体会。

 【附言】我将此文发微信,加了如下按语:

《将进酒》中“将”字的读音,本来不应该是问题,现在竟然众说纷纭了。汉唐旧注以“愿也”“请也”释《诗经》中某些"将"字之义,《经典释文》注此类字为“七羊反”,并指出表音声时,有一作“锵”者。此用至今犹然。将进酒”中“将”字用法其实类乎《成相篇》中“请成相”,拙文中未提曾提及。述其大略而已。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1888-1255595.html

上一篇:民国大总统徐世昌的试帖诗——读《清史稿·选举志》偶感
下一篇:宋人诗话中的戏剧史料
收藏 IP: 222.31.127.*| 热度|

18 尤明庆 武夷山 王大元 刘全慧 黄永义 段含明 王启云 张晓良 孙宝玺 钟茂初 刘炜 徐耀 刘钢 郭永兴 贺玖成 鲍海飞 宁利中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5: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