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MK

博文

《汉书》中的《诗经》学史料

已有 2449 次阅读 2020-8-22 14:1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文物》杂志2020年第6期所刊朱凤瀚先生著《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竹简<诗>初探》一文,引用了相当数量的海昏侯墓出土《诗经》简文,这些材料的公布,对西汉《诗经》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汉代《诗经》学,有“四家诗”之说。今传本《诗经》为《毛诗》,一般被认为属古文经学。“今文”经学之“齐、鲁、韩”三家《诗》,除《韩诗外传》外,只有东汉末年蔡邕所书“熹平石经”存“鲁诗”文字若干,学者由文献所辑“三家诗”只言片语,与海昏侯墓出土《诗经》简文相比,不可同日而语。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发现的西汉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墓出土《诗经》简,虽残损严重,学界以为宝贵。经胡平生、韩自强整理,于1988年出版后,颇为学者引用。海昏侯墓《诗经》所存文字数量多,保存情况亦优于《阜阳汉简诗经》,全部材料公布以后,汉代《诗经》学史的许多问题,必将重新论定。我由此阅读文献,以为相关研究作准备。

        首先是重读《汉书》和《后汉书》等汉代史书。《汉书·艺文志》载:“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或取春秋,采杂说,咸非其本意。与不得已,鲁最为近之。三家皆列于学官。又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未得立。”以上所录,似近乎常识,但重读之后,颇有新的感觉。

     “今文“三家论《诗》为什么及如何”取春秋、采杂说“?只读《汉书·儒林传》是不够的。此次,除《儒林传》及各大儒的传记,我还比较认真地读了《汉书》相关本纪及所载各家上书,因其所议论,颇能反映汉代《诗经》学的面貌。

      可能有朋友会说,这些难道不是治《诗经》学史之常识吗?我认为,常识与否,要看从什么角度来说。如果是专门研究汉代《诗经》学,这些当然是入门功课。但对于我这样以《诗经》本体作为主攻的人来说,根柢既不深厚,思想又乏深刻,现成的材料从眼底滑过,也是常有的(屈守元先生曾引乃师向宗鲁先生语:“当时胸中无此题目”,殆此之谓乎!)。有这种缺点的人,并非我一个。如上引《汉书·艺文志》中,“又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未得立。”当代《诗经》学著作,或据以为《毛诗》汉代曾仅在”民间“流传。其实《汉书·儒林传》说得很清楚,《毛诗》的传人毛公”治《诗》,为河间献王博士。“其所传授亦多高官名儒。”未得立“云云,言中央王朝未将其立为学官而已。可能会有人说,未立于中央朝廷,不可以说是广义的”民间“吗?回答是:当然不可以。”民间“系与”官府“或宫廷相对而言的。汉代,尤其是西汉前期,诸侯国是有完整治理系统的政治实体。我和一位同学讨论此话题时,曾举梁孝王宫廷为例。孝王好赋,梁国宫廷中多蓄养赋家。如此论成立,枚乘所著《七发》等,岂不是可以被认定为”民间文学“了吗?当然这只是一个玩笑。两汉《诗经》学问题很多,前后《汉书》的内容又很丰富,片言难以尽述,这篇博文权当是一个小小的热身吧。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1888-1247433.html

上一篇:给“《文艺研究》杂志建设征求意见函”的回复
下一篇:一个匿名评审引发的历史悲剧
收藏 IP: 222.31.127.*| 热度|

5 尤明庆 武夷山 段含明 刘全慧 刘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4: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