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最新“地球生物学前沿”专题 |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已有 5872 次阅读 2014-6-27 16:25 |个人分类:《中国科学》论文|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地球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于2009年将地球生物学列为21世纪基础研究重点之一, 201110月批准“地球生物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正式立项, 2013316-17日组织召开了“地球生物学前沿”科学与技术论坛。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2014年第6期刊登最新刊登了“地球生物学前沿”专题。该专题包括17篇论文,其中10篇为“地球生物学前沿”科学与技术论坛的报告内容,另外7篇为项目组成员近年取得的最新重要成果. 项目负责人殷鸿福院士及项目工作组组长谢树成教授为专题撰写了编者按:

 

   地球生物学(geobiology)研究地圈-生物圈耦合系统, 即生物圈与地球其他圈层如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过程. 地球生物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分别构成了研究地球系统的生物过程、化学过程和物理过程的学科体系. 地球生物学的核心是生命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协同演化. 我们过去讲地球与生命的关系, 主要强调的是地球环境影响生命, 生命适应地球环境, 这是一个单向作用的关系. 但地球与生命之间应为相互作用的关系, 而且是协同演化的. 生命演化能否影响地球环境演变, 生物过程能否影响地球环境, 这是一个重大科学问题. 地球生物学对此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生命与地球的协同演化这一概念符合地球系统科学的总体观, 也符合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地球生物学既继承了古生物学, 又包含、超越了古生物学的范畴. 古生物学不能停留在以古动物学、古植物学为主的阶段, 而要与生命科学和整个自然科学保持同步发展. 当前地球生物学发展的重点是地球微生物学. 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解决微生物与地质研究相结合的途径. 微生物功能群具有重要的地质学意义, 是研究地球微生物学的突破口. 分类系统学将仍然是研究的基础, 但是包含了传统古生物学的地球生物学在学科内容和技术方法上将更多地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交叉融合. 其结果将使古生物学在时间上更前溯, 在空间上更开拓, 为古生物学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和为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中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作为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生物学正在国际上迅猛发展.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于2001年将地球生物学列为21世纪地球科学基础研究六大机遇之一, 并于2008年再次将其列为固体地球科学十大科学问题之一. 与此同时, 在英、德、法等国的21世纪地学研究框架中, 也都列入了生物圈与地圈的相互作用的主题. 本世纪以来, 地球生物学成为国际地学重大会议如IGC、AGU、美国地质学会等的主要议题之一. 2004年,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地球科学部正式将地球生物学单独列为一个计划, 予以稳定的支持. 现在地球生物学在国际上己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本世纪以来,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地球环境与生命过程”列为地学部重点资助领域之一. 2007年将“生物地质学”(Geobiology, 即地球生物学)新增为地球科学领域的二级学科.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联合发起召开了三次地球微生物学双边会议  (2008, 2012, 2010): 主持了三次有关地球生物学的双清论坛(2005, 2012, 2013). 科技部支持了多项相关的“973”项目.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21世纪战略研究组于2009年将地球生物学列为21世纪基础研究重点之一. 中国地质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等许多高校及研究所举办了多次地球生物学培训班和国际会议, 建立地球生物学系并开设有关课程, 主持了有关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 出版了一批关于地球生物学的成果, 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地学与生命科学(古生物学、微生物学、有机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学等)相结合的地球生物学研究队伍和实验平台.

   为了分析当前国际地球生物学的发展特征、动向和趋势, 提炼地球生物学的重大科学问题及符合我国发展需求的重大战略研究方向, 经中国科学院地学部批准, 地球生物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于201110月正式立项, 殷鸿福、谢树成分别任专家组及工作组组长, 并于2013316-17日在北京科学会堂组织召开了地球生物学前沿的科学与技术论坛, 150位学者分别对重大地质突变期的地球生物学、地质微生物与全球环境变化、极端环境地球生物学等三大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本专题17篇论文在结合国内外地球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 期待本专题的发表能对我国地球生物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殷鸿福                             谢树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更多详情请登陆《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主页浏览原文:

2014年第(6)期专题:地球生物学前沿

http://earth.scichina.com:8080/sciD/CN/volumn/current.s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8739-807103.html

上一篇:标尺边的中国土壤——是不是让你耳朵一亮?半小时内有奖竞猜!
下一篇:标尺边的中国土壤
收藏 IP: 124.200.223.*| 热度|

1 Vetaren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19: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