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什么导致了汉墓出土釉陶文物的酥粉? [《中国科学: 技术科学》]

已有 4061 次阅读 2014-5-6 16:16 |个人分类:《中国科学》论文|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釉陶文物保护

陇县东南镇汉墓最早发掘于1958年,其中承载着重要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研究中西部文化交流和民族交往、融合等具有重要意义的釉陶文物正在面临严重酥粉而逐渐消失在历史舞台。

最近的一项研究提示, 含量占样品总质量2%~5%的可溶盐NaCl, NaNO3和含水CaCl2是导致陕西陇县东南镇汉墓出土釉陶文物酥粉的重要原因,该研究填补了目前关于可溶盐结晶导致釉层完全剥落、以致胎体呈层状或颗粒状脱落的酥粉釉陶文物研究报道中的空白,为进一步酥粉釉陶文物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图1 典型酥粉陶质文物绿色釉陶(a)和黄色釉陶(b)

这篇名为“陕西陇县东南镇汉墓酥粉釉陶文物的研究”的研究论文发表于《中国科学: 技术科学》2014年第4期,从典型釉陶文物样品的性能、含有的可溶盐来源以及盐结晶动力学角度探讨了不同可溶盐对陶质样品的作用,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古陶瓷中心、古陶瓷科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赵静博士研究生担任通讯作者撰写。

关于古代不同时期釉陶文物的病变研究报道中, 主要以釉层腐蚀分析为主, 而关于可溶盐结晶导致样品酥粉化的研究较少,该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超景深三维显微、离子色谱、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等方法,分析探讨陕西陇县东南镇汉墓出土典型酥粉绿色釉陶和黄色釉陶文物样品的化学成分、微观形貌以及含有的可溶盐离子成分、浓度等, 提出含量占样品总质量2%~5%的可溶盐NaCl, NaNO3和含水CaCl2是导致东南镇汉墓釉陶文物酥粉的内在因素, 大量从釉层表面通往胎体内部的开裂裂纹以及较大孔隙的釉陶胎体结构为吸收来源于埋藏土壤环境中的可溶盐溶液提供进入通道。

同时,根据可溶盐溶液在对陶质样品中的结晶动力学初步推测, 相对于环境温度变化,相对湿度的变化是影响可溶盐结晶对陶质样品产生破坏的最主要因素, 其中NaCl结晶对陶质样品产生的负压压力较大, 破坏性最强。

该研究揭示了承载着重要历史文化信息釉陶文物酥粉的重要原因, 探索了文物中可溶盐的来源,以及保存环境条件下文物存在的潜在危害,初步推测不同可溶盐对陶质样品的作用, 对于进一步有效保护酥粉釉陶文物、消除和减轻酥粉化破坏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批准号: 2012CB72090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51302302, 51232008)资助。

 

来源论文:

赵静, 罗宏杰, 王丽琴, . 陕西陇县东南镇汉墓酥粉釉陶文物的研究. 中国科学: 技术科学, 2014,44(4): 398 -406.

http://tech.scichina.com:8082/sciE/CN/abstract/abstract514234.s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8739-791895.html

上一篇:钱三强——折射20世纪中国科技发展历程的另一人
下一篇:为什么他们可以成为大师:物理奇才 杨振宁
收藏 IP: 106.37.23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7: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