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
2035年中国区域创新发展政策取向
2020-5-26 14:14
阅读:1992

党的十九大提出,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提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 年我国要建成世界现代化强国。当前,我国区域创新发展差距持续扩大、创新能力和创新发展水平失衡,总体呈现梯次发展的格局。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中国区域创新发展既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也要解决不平衡的问题。一方面,需要统筹考虑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培育国家创新发展新引擎、推进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以加快区域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需要推进区域创新实现智慧专业化发展、发展“飞地型”开放创新经济合作区,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持续推进东部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及粤港澳大湾区有望在 2035年实现经济一体化发展,率先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进而引领全国区域创新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些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创新要素集聚,是我国创新能力和创新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2015)、《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019)、《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19)三个规划的发布,意味着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迫切需要加强全面创新改革,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东部区域科技、经济、社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快区域内实现交通网络一体化发展。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建立多层次、高密度的轨道交通体系,提升大中小城市、城乡之间互联互通水平,全面提升区域内人员流动和物质流动的效能。


二是推进区域内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推动建设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发挥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科学中心在科创中心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在东部地区率先建成全球创新高地。


三是推动区域内产业创新发展一体化。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根据区域内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差异,促进区域内创新要素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降低交易成本,避免产业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实现区域内部产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与优势整合。


四是推动区域内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推进区域公共服务体系数字转型和共建共享,深化区域内公共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社会保障、交通运输和文化服务等领域合作,提升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一体化供给和均等化共享水平。

 

二、支持中西部区域培育国家创新发展新引擎


在中西部区域加快培育国家创新发展新引擎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个区域创新发展引擎难以带动整个国家创新发展水平达到现代化强国目标。因此,需要发挥中西部区域特色优势,把握产业技术革命发展机遇,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水平,以区域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为重点,培育引领带动区域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一是支持成都、重庆、武汉、西安等科教资源密集的中西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中西部区域形成国家创新发展新引擎。


二是支持中西部区域以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核心建设区域创新型城市群和都市圈,形成区域创新发展增长极。


三是发挥中西部区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新区、自贸区的示范作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中西部区域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三、推进区域创新驱动智慧专业化发展


中国幅员辽阔,区域间自然资源禀赋和创新要素分布差异较大,需要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创新发展政策,把握数字转型战略机遇,推进区域智慧专业化发展,探索适应区域资源禀赋条件和特色优势的创新发展道路。

 

一是建立国家智慧专业化战略平台。着力建设区域创新发展项目库、人才库、政策库,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经验分享的机制,促进区域政产学研金的合作。

 

二是推进区域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紧密结合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布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中西部区域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模式。优化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发展政策环境,推动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创新发展;结合区域特色和产业特征,以构筑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三是推动区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数字转型。加快数字转型基础设施建设,从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需求出发,积极推进数字技术的集成应用,实现数字技术产业化、产业发展数字化,支持传统产业数字转型升级,创造新模式、新业态,推动产业发展范式实现创新驱动数字转型。

 

四是创新驱动区域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数字转型发展。以构建低成本、高质量、广覆盖、高效率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推动创新驱动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数字转型,提升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公共教育、卫生医疗、健康养老、住房保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提供更低成本、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基本公共服务。

 

四、加快培育和发展现代化创新型都市圈


联合国《2018 年版世界城市化展望》预测,中国城市化率将在 2030 年达到 70.6%,2050 年达到 80%。2018 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 60%,城市化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人口随着产业发展持续向大中城市集聚,创新型都市圈将成为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创新型都市圈是以创新型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一定空间距离内周边创新型中小城市为支撑的城市创新发展命运共同体,是提高区域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实现高质量城市化发展目标的有效形式。创新型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决定创新型都市圈的发展水平,创新型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决定创新型都市圈的发展速度。创新型城市具有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效益好、创新效率高、辐射范围广、带动作用强等特点。因此应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着力点,在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加快发展和培育一批现代化创新型都市圈,逐步形成优势互补、产业协作的大中小创新型城市协调发展的圈层格局,缩小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创新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都市圈中心城市的枢纽功能,提升中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增强中心城市经济枢纽功能,提高中心城市的经济密度和经济发展质量;完善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功能,加快形成 1 小时通勤圈的都市圈空间形态;增强中心城市的创新枢纽功能,推动创新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中心城市的产业竞争力。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形成以现代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二是强化创新型中心城市与创新型中小城市命运共同体建设。顺应产业升级和人口流动趋势,强化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的分工协作,推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天津、成都、苏州、武汉等中心城市非核心功能向周边中小城市疏解,形成城市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发展的合理布局。

 

三是不断增强创新型中小城市的制造业基础能力及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充分利用中小城市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承接创新型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推动制造业规模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五、发展“飞地型”开放创新经济合作区


发展“飞地型”开放创新经济合作区有利于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发展“飞地型”开放创新经济合作区既是发达中心城市利用创新要素相对富裕且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的优势解决城市发展资源成本快速攀升问题的战略举措,也是中小型城镇嵌入发达中心城市经济系统乃至全球价值链的战略机遇。发展“飞地型”开放创新经济合作区可以分为国家政府主导模式和地方政府主导模式两类,合作双方行政上隶属于不同地区甚至于不同国家,具有发展目标互补、发展阶段互补、发展优势互补和软硬环境互补等特征。因此,面向 2035 年的区域经济发展应该注重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间合作,在更高的水平上推进改革开放,探索发展国内外“飞地型”开放创新经济合作模式,构建区域创新发展命运共同体,为实现创新驱动、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支持发展“飞地型”开放创新国际经济合作区。支持中国与中小规模创新型国家签署政府间合作协议,借鉴中国新加坡合作共建的苏州工业园实践经验,合作共建“飞地型”开放创新国际经济合作区,在“平等合作、互惠共赢”前提下全方位探索多层次合作模式,既为创新型中小规模发达国家提供广阔市场和发展空间,也为中国区域中心城市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和价值链带来更多发展新机遇,特别要充分发挥瑞士、以色列、新加坡等中小规模创新型国家的人才、技术、资本、管理、品牌和网络等优势,充分发挥中国创新领先型中心城市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综合型枢纽功能强大的比较优势,加速全球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合理高效流动,提升“飞地型”开放创新国际经济合作区国际竞争力。

 

支持发展“飞地型”区域创新发展经济合作区。鼓励国内创新领先型中心城市与创新追赶型城市签署跨行政区合作协议,借鉴深圳汕尾经济合作区实践经验,合作共建“飞地型”区域创新发展经济合作区,在构建区域创新发展命运共同体愿景目标引领下,深化互惠共赢价值观统领下的体制机制改革,支持探索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模式,既为创新领先型中心城市创新驱动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制造业转移提供广阔空间,也为创新追赶型城市承接产业转移、进入全球化产业分工体系、融入都市圈创新发展网络和分享高水平城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经验带来更多机遇,发挥创新领先型中心城市人才、技术、资金、管理、品牌等优势,发挥创新追赶型城市生产要素成本低、土地资源开放空间充足等比较优势,加速创新要素合理高效流动,提升“飞地型”开放创新国际经济合作区国际竞争力。


本文摘编自《2019中国区域创新发展报告》(穆荣平,蔺洁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4)一书第一章第五节部分。


640.webp (3).jpg

ISBN 978-7-03-064332-2

责任编辑:侯俊琳 牛玲

内容简介

《2019中国区域创新发展报告》是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独立发布的第一本聚焦区域创新发展的年度报告。本报告包括主题报告和技术报告两部分。主题报告以“强化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区域创新发展水平”为主线,全面分析了中国区域创新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区域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区域创新发展趋势与格局,识别了中国区域创新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2035年中同实现区域创新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技术报告侧重中国区域创新绩效,通过构建区域创新发展指标体系和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分析了中国创新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演进态势与特征,分别研究评估了31个省区创新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演进态势与特征,为区域创新发展宏观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证据支撑。



向上滑动阅览


目录

目录
丛书序 i
前言 v
第一章 强化区域创新能力建设,提升区域创新发展水平 1
第一节 中国区域创新发展新机遇新挑战 1
一、数字转型驱动区域创新发展 1
二、欧盟智慧专业化发展新选择 2
三、城市中心化和集群化趋势加速 3
四、创新驱动区域绿色协调发展 4
第二节 中国区域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 5
一、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 5
二、城市群成为区域创新发展增长极 7
三、区域创新发展和能力建设步伐加快 8
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效明显 10
第三节 中国区域创新发展新趋势新格局 11
一、中国区域创新发展指数演进 12
二、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指数演进 13
三、中国区域创新发展格局演进 13
第四节 中国区域创新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16
一、区域创新发展差距呈扩大趋势 16
二、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创新发展水平失衡 17
三、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有待加强 18
第五节 2035 年中国区域创新发展政策取向 19
一、持续推进东部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20
二、支持中西部区域培育国家创新发展新引擎 20
三、推进区域创新驱动智慧专业化发展 21
四、加快培育和发展现代化创新型都市圈 21
五、发展“飞地型”开放创新经济合作区 22
第二章 中国区域创新发展水平24
第一节 区域创新发展指数 24
第二节 中国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演进 26
一、中国区域创新发展指数演进 28
二、中国区域科学技术发展指数演进 31
三、中国区域产业创新发展指数演进 33
四、中国区域社会创新发展指数演进 35
五、中国区域绿色集约发展指数演进 37
六、中国区域创新条件发展指数演进 39
第三章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42
第一节 区域创新能力指数 42
第二节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演进 45
一、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指数演进 47
二、中国区域创新实力指数演进 50
三、中国区域创新效力指数演进 60
四、中国区域创新创业环境指数演进 70
第四章 创新发展领先型省区79
第一节 北京市 79
一、北京市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演进 79
二、北京市区域创新能力演进 85
第二节 上海市 92
一、上海市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演进 93
二、上海市区域创新能力演进 98
第三节 天津市 104
一、天津市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演进 104
二、天津市区域创新能力演进 110
第四节 江苏省 117
一、江苏省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演进 117
二、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演进 123
第五节 广东省 130
一、广东省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演进 131
二、广东省区域创新能力演进 136
第六节 浙江省 142
一、浙江省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演进 143
二、浙江省区域创新能力演进 148
第五章 创新发展先进型省区 155
第一节 山东省 155
一、山东省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演进 156
二、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演进 161
第二节 福建省 168
一、福建省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演进 167
二、福建省区域创新能力演进 173
第三节 湖北省 179
一、湖北省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演进 179
二、湖北省区域创新能力演进 184
第四节 重庆市 190
一、重庆市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演进 191
二、重庆市区域创新能力演进 196
第五节 陕西省 202
一、陕西省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演进 203
二、陕西省区域创新能力演进 208
第六节 湖南省 214
一、湖南省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演进 214
二、湖南省区域创新能力演进 219
第七节 安徽省 226
一、安徽省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演进 226
二、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演进 232
第八节 四川省 238
一、四川省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演进 238
二、四川省区域创新能力演进 244
第九节 辽宁省 249
一、辽宁省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演进 250
二、辽宁省区域创新能力演进 255
第六章 创新发展追赶Ⅰ型省区 261
第一节 河北省 261
一、河北省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演进 262
二、河北省区域创新能力演进 267
第二节 江西省 273
一、江西省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演进 274
二、江西省区域创新能力演进 279
第三节 吉林省 285
一、吉林省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演进 286
二、吉林省区域创新能力演进 291
第四节 河南省 297
一、河南省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演进 298
二、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演进 303
第五节 内蒙古 309
一、内蒙古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演进 310
二、内蒙古区域创新能力演进 315
第六节 广西 321
一、广西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演进 322
二、广西区域创新能力演进 327
第七节 贵州省 333
一、贵州省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演进 333
二、贵州省区域创新能力演进 338
第八节 山西省 345
一、山西省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演进 346
二、山西省区域创新能力演进 350
第九节 甘肃省 356
一、甘肃省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演进 357
二、甘肃省区域创新能力演进 362
第十节 海南省 368
一、海南省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演进 368
二、海南省区域创新能力演进 373
第七章 创新发展追赶Ⅱ型省区 380
第一节 云南省 380
一、云南省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演进 380
二、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演进 386
第二节 黑龙江省 392
一、黑龙江省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演进 392
二、黑龙江省区域创新能力演进 398
第三节 宁夏 404
一、宁夏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演进 404
二、宁夏区域创新能力演进 409
第四节 新疆 415
一、新疆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演进 415
二、新疆区域创新能力演进 420
第五节 青海省 427
一、青海省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演进 427
二、青海省区域创新能力演进 432
第六节 西藏 439
一、西藏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演进 439
二、西藏区域创新能力演进 444


(本文编辑:王芳)


640.webp (16).jpg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科学出版社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8739-123502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