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疫情期间网络教学该不该做?

已有 6425 次阅读 2020-2-17 08:2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最近“停学不停课”网络教学正火,段子横飞,“老师转行直播”“小学生玩坏钉钉”之类趣事让人捧腹之余也偶有心酸。本文是关于“疫情期间网络教学”最值得读的一篇文章:出自将要网络教学的教师和他正在网络学习的女儿之手,亲子、师生共读均可!鲜活的精髓!



(这篇文章是和小女朱越合作的,原创声明里加不了她的名字。应该还需要斟酌,不过没那么多精力了。)


由于疫情的影响,教育部发出了“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一时间议论纷纷,有老师的、学生的、家长的、孩子的,当然也不乏纯属起哄吸引眼球的。在此背景下,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的体验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讨。两位作者具备了前四个角色,第一作者是家长+大学老师,在过去的两周时间里一直在进行网络教学方式的探索;第二作者是孩子+高中生,已经上了一周的在线课程,有亲身体会。这个组合的优势让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场争论。其中很多观点是我们边实践边讨论得出来的,其中第二作者负责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并发表对一些问题的独特看法,第一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情况负责系统的研究和写作,把所有观点整合起来,因此也是以第一作者的口吻写的。

准备工作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前一段时间,各大中小学都开始手忙脚乱地准备网络课程:教务处忙于搞网络教学培训,所有的教师都成了学生——忙着学如何进行网络授课。微课、QQ直播、SPOC(小规模定制在线课程)和教育立方纷纷出场,也有学校云雨交加(课程云+雨课堂),甚至红果果和绿泡泡的“智慧树”也来插一杠子。一时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这期间也出现了很多乱子,着实让人头疼,原因是有的教育部门喜欢玩一刀切的游戏,比如,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有的学校要求老师们必须使用某个未必成熟的平台,结果平台不靠谱,崩溃了——网络两端的教师和学生包括家长也都崩溃了;也有的学校要求老师们提前做好课件并上传到平台,课件还必须是PPT,不能是pdf、word,尽管文件类型可以转换,但容易出错,效果也欠佳,这无形中都给老师们制造了麻烦,增加了负担。这些问题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实际上是可以避免的;当然人数太过拥挤导致平台拥堵,这还需要技术方面的改进。

对于习惯于使用黑板和粉笔在实体课堂面对学生讲课的老师来说,面对屏幕的方式的确会带来一些不适应,要求所有人马上能熟练运用在线教学也是不现实的,因为很多老师不熟悉新技术,另有一些老师对在线授课这样的“新事物”比较抵触。尽管我们自己对网络教学也有疑虑,毕竟是第一次经历,更何况新技术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但我们的态度总体上是开放的,学习导向的。因为我们相信每一个个体尤其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师应该保持终生学习的态度,面对环境的突然变化,及时调整,培养新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家里的一位老先生,如今78岁了,因为写家史需要查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土改情况,几年前就开始使用电脑,通过互联网查阅大量的资料,现在已经能熟练地在线搜索和利用资料。

很多一线教师(比如我等)估计是经过培训后才发现:原来已经有一些比较成熟的公共教学平台,操作起来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复杂。经过一段时间(有时候就几十分钟)的培训,大部分老师都应该能掌握一个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方法。就像女儿在听了一些在线课程后说的:老师如果能面对40人的课堂,同样也能面对一台电脑。

正当我们为网络课程准备的紧锣密鼓的时候,好多反对声音传了出来。

反对的声音

目前看到的反对意见有很多种,理由很多,有些问题比较棘手的,不过大多数问题是一直以来普遍存在的,跟目前的疫情完全不搭。整理了一下,大致有以下方面的问题。

1、时间问题

有人发出心灵的呐喊:把寒假还给孩子们!听起来挺有道理,不过理由有点让人哭笑不得:“2月10日还是寒假“。要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春季学期开学时间各地有差异,很多学校原定就是2月10日开学的。这些学校推迟了开学时间,为了做到不打乱教学的进度和计划,安排老师和学生们开展网络授课。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理性的应急反应。

如果能明确知道几月几日一定可以正常上课,那么推迟两三周甚至一个月再上课也是可行的。问题是现在的疫情非常不明朗。有消息说,上海的学校决定自三月起开始在线教学,实际到校时间推迟到五月。而五月份是否真具有线下开课条件也是一个未知数。即使疫情过去了,推迟到五月的教学活动要到九月初才能结束,和秋季学期连上也不合适吧?其实我们希望孩子们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甚至还考虑过让孩子放弃学校教育,接受家庭教育。但是,对于大部分家庭而言,学校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只是现在的学校教育有点畸形,占据了学生们大量的时间,这些时间是该还给孩子们的,但不是借着疫情喊一两嗓子能解决的。

2、家庭问题

如果真的推迟一两个月开学,孩子们在家干什么?有不少专家给了好多建议,比如鼓励家长搞亲子活动、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等。对于这些建议,女儿的评价是:太平天国!意思是说,这些对家长的指导性意见听起来都挺好,但是有多少实际意义吗?除了一些有意识和有能力的家庭,有多少家长能做到陪孩子阅读、做亲子游戏、了解疫情等社会问题?其实,这些事情也是平时应该做的:通过阅读开阔孩子们的视野;通过玩家庭游戏增进情感交流;寒假期间也恰是疫情爆发的关键时期,是带领孩子们了解疫情和相关社会问题的最好时机……这些不是一定要等学校停课才能做吧?这段时间由于疫情而只能闷在家里,的确是一个亲子的好时机,只是时间有点久,难免会让人很多人觉得无聊,接受适当的学校教育或许是一个不坏的选择。好多问题都是目前教育的痼疾,指望着停十天半个月课就能把这些问题解决似乎过于乐观了。

其实不管是上网络课堂还是搞亲子活动,都会带来同样的家庭问题。网课对于自觉性比较好的学生是一个非常高效的学习机会,但是大部分学生的自觉性没那么好,于是家庭纷争就难免了;亲子活动也一样,小学生或许好一点,现在的中学生能和家长聊到一起去的恐怕不会太多,憋在家里很多时候是手机、电脑作伴,未必愿意跟家长做什么亲子活动,很多家长也未必有这个能力做。其实正常的上课阶段也是有这个问题的:家长需要监督孩子的作业问题。因此,所谓的家庭矛盾本质上与网课无关。这段时间实际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家长可以观察自己的孩子是如何上课的,也能观察到教师是怎么上课的。借此机会可以综合考虑一下家庭教育问题。

3、网络问题

如此空前规模的在线课程对网络的压力可想而知,于是卡顿、断线可能就成了家常便饭。不过这种问题目前来看是个别的,女儿学校使用的平台到目前还没有问题。女儿说:现在网络已经发展到5G了,如果直播课程都做不到的,那我们发展网络技术有什么用呢?

由于贫富和地区差异,有些学生没有手机、电脑,有的地区也没有网络,毕竟,我们还没有实现渴望已久的小康社会,尽管可能近在咫尺,触手可及。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各个学校、班级需要因地制宜地采用合理的方式来处理,不必一味强求网络课程,推迟一段时间开学也未尝不可,总不能无中生有强行网络授课吧?有人认为这涉及到一个教育公平的问题。其实不然,如果很多学校有条件开展网络课堂而不让他们开,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不公平?

4、学生视力问题

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长时间的网络课程不可避免带来的一个大问题是学生的视力问题。看到一些中小学的网络课程表,从早到晚排得很满,连晚自习时间都安排好了。不知道设计者是怎么考虑的?相比较而言,女儿的中学就安排得比较合理,每天六节课,上下午各三节,每节课40分钟。这样虽然也挺长,不过即使不上网课,学生们憋在家里的大部分时间也是与手机、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为伍,真正能耐下心来看一些纸质书的不知道会有多少,数量不会太乐观,因为很多学生缺乏阅读的习惯。

5、效果问题

有人在开学(2月10日)前一天甚至好几天就说网络课堂效果不好,比如互动问题、学生自觉性问题等,这个结论下的为时过早。

互动问题,因人而异。现在的一些直播平台,已经能支持几十人视屏会议,这就能解决一般小班课堂的互动问题,或许效果还不令人满意。从这几天女儿的上课情况看,学生可以使用消息栏和老师互动,回答老师的问题或者提问,老师也很有存在感。女儿还说了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即使是非常腼腆的小女生也会勇敢地在答疑区输入三个字:我不会!这倒是令人意想不到的。

学生的自觉性是个问题,但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担心:如果停课了,学生同样会不自觉而导致无所事事?如果一个孩子必须在家长监督下才能好好上网课,在学校里是否就能好好学习?毕竟,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没法时刻监督几十名学生,这实际上也是很多老师头疼的问题。但是,我们可能都忘了一点:学习关键还是要靠学生自己,经历过中学全方位无死角监督的学生到了大学相对轻松的环境就像一个充足气的球突然被放到真空中一样!

网络课程的优势

就目前来说,网络课程是一个权宜之计,是线下教育的一个短时间的替代,但是必须看到,网络教育是现有教育模式的有益的补充,现在已经有很多在线课程,视频共享课、慕课、微课等录像资源,也有一些直播课堂,基本上是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在使用。2005年我在MIT访问,与一个中国家庭合租。那个家庭一个五个人,爸爸妈妈加上三个孩子,其中一个一岁多,另外两个是八、九岁的双胞胎姐弟,在上小学。爸爸妈妈的英文都不会说,而两个大孩子每天都熟练地利用网络查找资源。女儿2015年在美国上小学五年级,学校配备了iPad,上课时人手一个,很多课程资料都在学校网站上。从长远看,方便、快捷的网络将会成为受教育者获取各种知识的主要途径。网络课堂将是一个大趋势,终究会代替传统课堂,成为解决现有教育模式问题的突破点。试想一下:现在的一些直播平台,已经能支持几十人视屏会议,能解决一般小班课堂的互动问题。如果科技进一步发达,我们能搭建一个虚拟课堂,在家里上课和在教室里上课又有什么区别?

当然,现在还没到用网络课堂全盘取代传统教育的时候,但在经历了一个比较惶恐的假期后,我们没必要排斥网络课程这个已经不算新鲜的事物。相对于传统教育模式,网络课堂有它的优势。

首先,(理想状态下的?)网络课堂会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孩子们。

当然,停课貌似能给孩子们更多的时间,但是停课是要把学期后移,还会在假期里把停掉的课时找回来。正常开设网络课程就没有正当理由占用暑假了(当然,这个想法也许天真了点)。至少到目前,女儿上了几天网课,已经发现了不少好处。现在每天网课6节,上、下午各三节,每节40分钟(一些学校从早到晚都安排网课的疯狂行径另当别论)。以前6点起床,6:30出门,7:20到校,现在7:20起床也来得及;以前17:30 下课,18:30才能到家,现在全免了。没有了这些时间的消耗和路途的奔波,孩子们有充足的时间做自己的事情,睡眠时间也能得到了一定的保障。此外,课间可以自由活动了,尤其是上午的大课间。女儿说,一般大课间都做广播操,但是整队的时间需要很久,做的时候大家也不好好做。现在各自为政,每个孩子的活动时间可以多一点。

其次,网络课堂给了学生一定的自主性。

一般都认为,对于自觉性不高的学生,缺乏监督的网络课堂的效率会低。这个结论还停留在理论阶段,至少在目前为止没有看到有效的数据的支持。缺乏自觉性的学生在现实的课堂上效率就高吗?面对全班几十位学生,任课教师能监督到每个人?每分钟?当然,要充分利用这些时间,需要孩子们自律,这大概是很多教师、家长所担心的:平常在学校都需要老师时刻督促,现在在家里放羊,家长不一定有时间监督或者监督的效果比较差,容易引起亲子关系的“破裂”。实际上,这可能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痼疾:孩子们从小到大就没有多少自由,都是被管出来的。这大概是大学里设本科辅导员、后来有增加硕士博士辅导员的主要原因吧。

第三,网络课程可以回放。

第一天上课的时候,女儿就因为家里网络有几分钟不稳定而着急上火,担心好多东西错过了(实际上是担心好多回答问题的机会丢掉了😵😵)。还好时间不长,课程得以顺利进行。事后,她惊奇地发现平台上竟然回放功能。这是网络课程一个巨大的优势。有的平台没有回放功能,教师也可以用很多简单易用的录频软件把课程录制下来再上传网络。这样,学生们在课上即使错过了一些东西,也可以及时弥补,并且能有针对性的咨询任课教师。

第四,网络课堂实现了远程教育,让资源能得到共享。

偏远地区的孩子只要有互联网就能接受与大城市的孩子一样的教育,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很好的方式。一些师资比较好的城市中学与一些乡村学校已经进行了课堂对接。不过,这样做的中学不多。并且,有一些学者敏锐地指出了其中的问题:这种对接应该是双向的,有城市向乡村的教育资源的输出,也应该从乡村向城市的输出,后者是什么?或者说城市学生能从乡村学生那里得到什么收获?这大概是很多人没有想过的,因此一些资源输出学校才把这种输出定位为单方面的付出。

最后,目前的网络资源不够丰富,尤其是优秀的网络课程比较缺乏。

尽管现在有很多国家级的网络课程,如视频共享课、慕课等,不过,这些课堂的录制要求比较高,其苛刻的要求对于主讲人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再加上各种评比,一些老师就会望而却步。现在的网络课堂就方便多了。尽管有点仓促,不过大部分老师都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学会至少一种网络直播方法,从而增加了一项非常有用的技能。现在的各种直播和录频方式,可以让我们轻松地记录课堂教学并分享出去。科技的进步理应让教与学都变得容易,也会让更多的教育资源得到传播与共享。

现在不是对网络课程口诛笔伐的时候,尤其是在没有详细调查和深入思考时就随便指手画脚。目前真正应该关注的重点也是大多数任课教师正在积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开好网络课程?

教师的挑战

从教师角度来说,我们需要找一个适合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既要让教学流畅高效,又要照顾到学生听课的感受,让他们尽量轻松而又有效率的利用好网络课堂。

并不是每个课程都需要直播,有很多在线资源可以利用,比如MIT公开课程,国家视频公开课、微课等。不太清楚中小学有没有类似的官方组织的网络课程,以我国雄厚的师资队伍,做起来应该也不难。有一些培训机构倒是走在了前面,不仅有线下课程,还有比较完善的在线课程体系。这些都是很好的经验。任课教师可以比较一下,觉得网上课程讲得比自己好,不妨就让学生以看现有资源为主,自己屈尊作一个助教来答疑;如果自信心爆棚(或者像我这样脸皮比较厚的),那就梳洗打扮一下,亲自操刀。我个人倾向于采用在线直播与录像上网结合的方式,实际上很多在线课堂就是这么做的。对于学生来说,固定的直播时间,就跟平常上课一样,可以给学生们一个提醒,到上课时间了。如果完全是录像,很难保证学生们能及时收看。

至于教学效果问题,这个目前还不能评判,毕竟这是一场无准备或者准备不那么充分的仗。任课教师面临的挑战是,在不能及时得到学生反馈的情况下,什么地方该慢?什么地方该快?哪个知识点要详细讲?这种网络教学很容易就成了老师的独角戏,不能形成及时有效的互动,也就无法根据学生的反应调节课程进度。比如,有的老师把书上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PPT上,上课时再一字不落地读一遍,这样的老师可能不是少数;也有讲得很好,快慢适中,清晰易懂,互动也不错的。学生们倒是自由了,不用被束缚在课桌边,也没有老师的监督,我们的学生又普遍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学习效果是一个问题。不过,这个问题在线下课堂不会出现吗?照本选课的催眠课堂至少在大学里绝不在少数(其中也有一些主讲人是大师级的人物),更谈不上什么互动了;即使老师讲得神采飞扬,学生们也不一定买账。到大学课堂里去看看,有可能也会让人惊掉下巴。大概就会发现有很多学生是在低头做自己的事情,玩手机的居多。有时候我想,如果能直播一下,让他们的父母或者中学老师看看他们含辛茹苦送入了名牌大学的、令他们引以为傲的孩子或学生在大学课堂上课的场景,他们是否有可能改变一下自己的育儿或教学理念?所以,至少对于大学课堂而言,线上、线下的区别可能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

中小学课堂上老师们对学生的监控更严厉一点,但是面对着四五十人的课堂,老师也没办法照顾到所有人。中小学课堂好多年没有亲眼见了,曾作为家长被安排去听课,那是精心准备多次演练的表演,不能算数,因为平常上课不是那样的!这几天的网络直播课听下来,女儿觉得挺满意的:老师们目前讲得都挺好,速度不快,讲解清楚。我问她,有没有什么不足?女儿说:我还需要多上几天才能下结论!这个回答非常中肯,让人不由得刮目相看,或许是因为她还小,不能像行家一样未卜先知。所以,这次或许也是中学老师的机会,可以开阔视野,多了解优秀教师的方法。不过,能感觉出来老师们讲课时刻意地放慢了速度,估计不能按时完成他们在实体课堂的教学进度。其中一个原因是,不少学生提前上过辅导班,平常上课的时候老师马上能知道很多学生会了,而在网络课堂上没有这样的反馈。这实际上也是网络课堂的优势,老师会正常地讲课,不会被上课外班的学生推着提速,这才是正常的教学状态。只是这样一来,暑假够呛能按时放了。

有一个问题一直被有意无意的忽略:孩子们的自觉性如何培养?中小学一直被管着,到了大学怎么办?据说很多家长需要在家里监督孩子上课,很多学校要求学生们随时准备打开摄像头备查,这应该是属于思维惯性。这次网络课堂的尝试可能是一个好的机会,帮我们把弦松了松,让大中小学生们在一个全新的没有老师监督的授课模式下锻炼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自觉性和自学能力。老师们应该引导学生们探索,包括看书、回看视频或网上查阅资料等方式自行寻求一些疑难的解答,自行做题并通过网络与老师同学交流,这样的机会是难得的。在这样比较宽松的环境下学习一段时间后,老师们也可以观察到学生们的自律情况,学生们也能自行观察,这样与平常在教室里一直被老师监督的情况作一个对比,或许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我们需要一点耐心。

个人设想

目前大学还没有开课,所以我还没有机会实践一下,纯属纸上谈兵。但是未雨绸缪总不是坏事,一些准备工作如平台选择和课程内容设计问题还是需要做好。

我个人的选择是在QQ群中用分享屏幕的方式进行直播,并且用软件录频。建班级QQ群对我来说比较容易,上个学期已经有了,这学期的选课学生大部分都在群里,只要把几个漏网之鱼捉拿归案就行。上月底就完成了这个工作,本意是要发一点资料让学生们提前准备课程的,结果成了未卜先知了。试验了一下直播,学生们反应还不错。我们一家三口也建了一个QQ群,让我能同时体验做主讲和听众的感受。

当然,如果到时候网速不够,直播做不了,但也没关系,有备用方案:QQ群直接码字或者截图也可以上课。这主要基于我对课程教学方式的考量。上学期我是每周课后整理一下写一篇《高等代数教学笔记》,这学期换成《问题引导的代数学》,每周课前把教学内容整理成难易适度的问题,提前分享给学生,让他们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自行探索一下,姑且算作预习。当然,这不是我的原创,这是所谓的Moore教学法的一部分。以前在南开的时候在“有限群表示论”课上尝试过好几次,先给一些有连贯性的问题让学生们提前一周思考,课上让学生一个个解答,这些问题连贯起来就是课程内容。学生比较少,褒贬不一。有学生课前准备不够,课上没听懂也不愿意提问,课后也不愿意找主讲的同学问,这谁也没办法。现在对于大一学生采用这种方式有利有弊。好处之处是学的东西还不多,难度不算大,不至于像“有限群表示论”课上学生们最大的困难是高等代数的知识忘得差不多了;不利之处是学生们的自觉性、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堪忧,经过上个学期的训练,或许会好了一些。

平常上课的时候,我通常不按常理出牌,哪怕用自己编写的教材,也会把顺序改变。这并不是想人为地给学生制造困难,而是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调整,也是尝试各种理解角度,把问题从多个层面展现出来。其中少不了出意外:临时有了一个想法就引申出去了,课后如果不及时整理的话,好多想法都没有记录下来,有一点可惜。不太可能每天架一台摄像机在课堂上,如果用录音笔录音,效果不太好,“没有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光有声音没有图像也不行啊!有了录屏功能就把问题解决了,顺便还能解决了学生们上课跟不上的问题:有问题看回放。

我一直坚信,引导式教学适用于很多学科,即使是对中小学生也应该有益。我们的学生为什么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只能是教育方式出了问题。当然,不能急于求成,指望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这种引导式教学短时间得到良好的教育是不太现实的,毕竟我们的学生已经养成的不良习惯不会很轻易地一下子改掉。但是,大浪淘沙,优胜劣汰,这是亘古不变的法则。学生们在中小学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然会影响到大学;而在大学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再想养成好习惯那就更难了,这些问题终究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暴露出来。副产品——中学与大学的衔接 我希望进行网络课堂的尝试,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作为一个中学生的家长,也作为一个有近二十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我对中学教育的问题还算有所了解,觉得大学有责任也有义务对中学教育施加影响。现在的大学新生基本上都不适应大学课堂,需要很长时间来调整。一件值得做的工作是开发大学入学先导课程,让学生们在入学之间接受一些学业指导,或许可以对他们被中学教育固化的思维能够散发新的活力,这应该是高中与大学阶段进行衔接的重要一环。

这些课程既可以在高中阶段开设(类似于美国的AP课程,作为大学入学选拔的条件之一?),也可以在录取之后再由各校自行开设。不管是那种,都面临一个问题:怎么开课?这时候网络课程就成了首选。我们既可以提前录制一些课程,也可以在高考录取工作尘埃落定后开设直播课程,引导学生们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思考。有一些有识之士会利用假期让自己的孩子出去游学或者在家阅读经典,称为“倒垃圾“,也就是帮孩子把中小学教育中一些不好的东西排出体外;中学和大学之间由于选拔机制的局限造成的巨大鸿沟也需要一个”倒垃圾“的机会,尽管时间不会太长,但是值得尝试。

结束语

在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不能完全依赖网络,但也不能排斥它,而是要接受、适应、学习、利用网络课堂这个新的工具提升我们的教育。这次全国性的网络教学实际上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案例,有大量的信息值得收集整理。即使这次的在线教学的总体效果不好,也不能就此下结论彻底否定,而应该在已有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理性的思考深入分析问题,准确找到一直面临的教育问题的症结,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甚至做标题党来吸引眼球。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教育的主体是学生,需要结合线上线下课堂总结经验教训(后者是主要的),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有能力有动力却主动地探索未知的世界。这个工作如果做好了,对我们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将是一个巨大的促进。

编辑荐语

这篇文章是科学出版社的作者朱富海教授和他女儿合作作品,正值疫情开展网络教学期间,没有抱怨没有偏颇,有的是朱老师和孩子实践出真知的思考。这篇文章特别棒,值得我们每一位做家长做老师的人读一读,或许你也会发现在这场“战役”中属于自己的那个点,突破自己,实现一个新的可能。


再次感谢朱老师的无私奉献,我才能把文章转发给大家共同欣赏!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数林广记 ”微信公众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编辑:王芳)


640.jpg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8739-1218888.html

上一篇:射波刀肿瘤治疗新技术
下一篇:火线速递!《新冠肺炎CT早期征象与鉴别诊断》 | 科学文库
收藏 IP: 117.136.0.*| 热度|

2 刘洋 蔡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7: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