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鸡毛松模式:植物如何跨越赤道,从澳洲迁移到亚洲? | NSR观点

已有 3269 次阅读 2019-8-2 14:32 |个人分类:国家科学评论|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晚渐新世以来,岛链与洋流为植物种群的远距离迁移提供条件。

7-231.jpg

鸡毛松属植物Dacrycarpus imbricatus (Blume) de Laubenfels,叶子像鸡毛(图源Krzysztof Ziarnek, Kenraiz/维基百科)

东亚分布有约75%的现生裸子植物科级类群,其中包括了很多来自冈瓦纳古陆的区系成分,也就是在地质时期曾广泛分布于南半球的物种。那么,这些物种是如何从南半球来到亚洲的呢?

最近,研究者在中国广西桂平盆地中新世二子塘组发现了北半球首例木乃伊化的裸子植物罗汉松科鸡毛松属(Dacrycarpus)大化石,并经综合分析提出了鸡毛松属向北迁移的最大可能途径:晚渐新世以来,由澳大利亚-亚洲板块碰撞产生的岛链和洋流变化,为植物的迁移提供了陆桥和适宜的潮湿气候;鸡毛松属耐水淹,也能在极端环境中生活,于是成功通过上述自然通道扩散到我国华南地区除鸡毛松属外,研究者还研究了其它150属热带亚洲-热带澳洲分布类群的大化石记录,发现鸡毛松属并不是通过这一途径进入亚洲的唯一类群。因此,研究者将上述迁移模式称为鸡毛松属模式Dacrycarpus模式)。

7-232.png

鸡毛松属植物目前的分布范围(白色虚线)和历史迁移方向(绿色箭头)


7-233.jpg

广西化石种(A、C、E)形态特征与我国现存种Dacrycarpus imbricatus(B、D、F)极为相似

大化石记录还显示,两个大陆之间的物种迁徙存在不对称性,欧亚大陆向澳洲大陆扩散的类群明显多于澳洲大陆向欧亚大陆扩散的类群。上述研究表明晚渐新世以来澳大利亚-亚洲板块碰撞事件促进了两大陆之间的跨赤道生物交流,并且极大地促进了东亚地区植物区系的多样化发展

上述工作由中山大学长安大学俄罗斯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者共同完成,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



文章信息:[点击下方链接或阅读原文]

Dacrycarpus pattern shedding new light on the early floristic exchange between Asia and Australia

https://doi.org/10.1093/nsr/nwz060


wlogo1.pn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8739-1192164.html

上一篇:七月封面文章集锦 |《中国科学》杂志社
下一篇:为什么一只小鸟却能把钢筋铁骨的飞机撞坏?“应力波”了解一下
收藏 IP: 124.17.2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5: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