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研究抑郁, 破除在人心深处肆虐的雾霾

已有 2794 次阅读 2018-8-2 16:45 |个人分类:《科学通报》|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抑郁症

 《科学通报》2018年第20期出版“抑郁症研究”专辑,专辑中11篇文章的作者来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西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科研教学机构。敬请关注~


1533107548.png




专辑特约编辑



傅小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

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

从事认知心理学及相关应用领域研究, 发表中英文论文300余篇, 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9项, 获批专利3项, 主编《情绪心理学》等著作。

    


编者按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 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 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2月官方发文称, 全球抑郁症患者数已达3.22亿, 全球范围内约有4.3%的人患抑郁症, 预计到2030年抑郁症将在全球疾病致残率和疾病负担的排名中位居第二。抑郁症是现代社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身心疾病, 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甚至家人平日的工作与生活, 其发展到最严重阶段时, 往往会导致患者自杀, 真可谓是在人心深处肆虐的雾霾! 

       尽管抑郁症危害严重, 其病因却仍不清楚。在国内, 抑郁症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心理学和医学领域。为了集中展示我国学者尤其是心理学研究者最新的抑郁症研究成果, 激发社会各界对抑郁症研究的兴趣, 推动同行们之间的学术交流, 《科学通报》特组织出版“抑郁症研究”专辑。

       专辑收录了4篇评述文章。分别总结和探讨了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生理原因及认知损伤对抑郁症分类的启示[1], 动物研究中发现的抑郁对于疼痛感知的多样性调节作用可能源自抑郁模型的差异以及疼痛类型的不同[2], JNK在抑郁症中的作用机制及以JNK为靶点研究和治疗抑郁症的意义和可行性[3], 抑郁症患病率与菌-肠-脑轴功能异常的关系以及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来提升肠脑状态进而治疗心理疾病的可行性[4], 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展示出抑郁症研究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专辑收录7篇研究论文。前3篇研究了抑郁认知易感个体的自我参照加工[5]、临床抑郁症和阈下抑郁个体的时间知觉模式[6]、抑郁症患者的表情及微表情识别[7], 发现他们与正常个体相比的认知加工变异程度与其抑郁水平相关, 这有助于对抑郁症的早期识别、诊断和干预; 第4篇研究不同形式的注意分散策略对于抑郁人群的情绪调节作用, 发现仅有无意识注意分散策略能改善抑郁人群的积极情绪水平, 表明无意识注意分散更适用于抑郁人群情绪状态的干预[8]; 第5篇纵向研究灾后儿童抑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 发现创伤早期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存在微弱的相互预测作用, 创伤后期仅抑郁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有显著预测作用[9]; 第6篇通过构建基于语音数据的抑郁症识别模型, 探究语音与抑郁症的关系, 发现语音对是否抑郁的识别准确率较为理想, 这为抑郁症的快速识别提供了客观依据[10]; 最后一篇研究采用非线性回归方法, 探讨不同时间尺度的静息态功能脑网络对抑郁症识别的影响问题, 发现抑郁症识别效果随脑网络时间尺度的增加呈现倒 U-形趋势, 可作为抑郁症机器识别研究的参考[11]

       迄今, 抑郁症的病因尚不明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 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 研究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都非常重要。在呼之欲出的中国脑计划中, 抑郁症与自闭症、老年痴呆症等并列成为拟重点攻克的认知相关脑疾病。希望通过该专辑的出版, 让广大读者深入了解抑郁症研究的现状, 为我国的抑郁症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大家戮力同心, 早日破除在人心深处肆虐的雾霾!

        在此, 对参与本专辑撰稿、审稿、编辑人员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抑郁症研究”专辑篇目


评 述

[1]刘佳丽, 王亮

抑郁症认知功能损伤及异常脑机制研究进展

[2]王宁, 魏潇, 王锦琰, 等

抑郁症对疼痛感知的调节作用: 动物实验研究

[3]张军涛, 林文娟

 抑郁症研究和治疗的新靶标: JNK 信号通路的作用

[4]梁姗, 吴晓丽, 胡旭, 等.

抑郁症研究的发展和趋势——从菌-肠-脑轴看抑郁症


论 文

[5]钟毅平, 尹浩楠, 王双红, 等

抑郁认知易感个体的自我参照加工: 来自ERPs 的证据

[6]陶丹, 李朋, 宣宾, 等

临床抑郁症和阈下抑郁个体的时间知觉模式及其神经机制

[7]马琳, 陈文锋, 傅小兰, 等

抑郁症患者的表情及微表情识别

[8]李红, 袁加锦. 

无意识注意分散对抑郁人群的情绪调节效应

[9]布威佐热姆·艾力, 程锦, 梁一鸣, 等

灾后儿童抑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关系的两年追踪

[10]潘玮, 汪静莹, 刘天俐, 等

基于语音的抑郁症识别研究

[11]魏杰, 陈通, 李传东, 等

不同时间尺度的静息态功能脑网络对抑郁症识别的影响

    

专辑详细内容请点击下方链接

↓↓↓↓

http://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CSB/63/20?slug=Browse



相关专题

愿每个星星的孩子都能重归地球 |《科学通报》出版孤独症专题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China Press 

公众微信号:scichina1950

wechat.jp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8739-1127233.html

上一篇:从种子到美食,经历很丰富,路途很遥远 | 科研前沿
下一篇:聚焦复杂系统智能仿真与控制
收藏 IP: 124.17.27.*| 热度|

1 刘山亮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7: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