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根
“富二代”不可能成为中国科研的主力军 精选
2012-6-16 12:00
阅读:14765
标签:科研, 中国, 富二代
有人认为,“富二代”应该成为中国科研的主力军,是基于一个事实、两个判断。一个事实是,当前中国的硕士生、博士生大军中,家庭贫困者居多,经济条件难以支撑他们完成学业,最终步入科学殿堂困难重重。两个判断中的一个是,认为美国20世纪顶尖科学家大多出身于中高产阶级,家庭财力是其成名成家的根本保障;另一个是,认为在中国大学校园里,“富二代”的好学生已“经常能遇到”,因此是最有希望的群体。
这里,我们不谈应不应该的问题,只谈可不可能。
首先,我们认为,所谓“主力军”,当是整个科研大军中的绝对性力量,不是几十个、几百个,也不是几千个、几万个,而是百万、千万科研大军中的大多数。中国当前和未来少数的豪门和准豪门不可能造就这么大批量的、国家需要的科学精英,要靠还得靠广大的寻常百姓家!少数的顶尖科学家,只是站在金字塔尖的代表人物,就如牛顿爵士所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们是带兵打仗的将军,不见得个个非得来自豪门世家。
其次,我们认为,“富二代”不一定就是未来精英。其实,“富二代”这个概念是个十分不好的概念。它最不好的地方,就是非常地混淆视听,是信息网络时代一些居心叵测的人臆撰出来的,硬生生地撕裂了还不成熟的、尚处转型中的社会阶层关系,成为一种能籍一些偶发事件而轻易拨动人们神经、引起社会不满的“触发雷”。贫穷和富有,不是天造地设的,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永恒不变的。可以相信,绝大多数的“富二代”家庭,都是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劳刻苦撑起来的。作为这些家庭的子女,享用殷实富有的生活条件,无可厚非,但这不代表他们注定可以成为社会精英,包括科学精英。“衣食足而知礼节”,实现这样的转变是需要自觉和不自觉的教化的,“富二代”最终能否成为科学精英,主要还是取决于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自身努力。他们可以凭籍经济条件优势,完成很好的学业,学士、硕士、博士都不是难事,但不一定最后都会走向科研、走向学术。即使有一定比例,这个比例也不会太高,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是“富二代”们的个性选择。也许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会认为科研“好玩”,就如同大英帝国的贵族和绅士、美国的豪门子弟,最终也成就了功业,甚至做得很顶尖,但这部分人绝不会是他们的主流。
最后,我们断言,中国的科研主力军一定是广大的寻常百姓家出身的人才。现在是,将来也是。随着我们国家的逐渐富强,小康社会建设的日新月异,将会有更多的贫寒子弟,尤其是来自农村家庭的莘莘学子,携手城里乡村的部分“富二代”、“官二代”才子们,经过刻苦努力步入科学的神圣殿堂,引领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乃至成为世界级的科学家而占有重要影响。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胡新根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206-58271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7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5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