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科学交流团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sc70 武大

博文

人文学科领域的开放同行评议

已有 2286 次阅读 2020-5-15 09:27 |个人分类:科学交流|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引用本文请注明出处

作者:Seth Denbo;    译者:左涛;   校译:宁莎莎

来源:https://scholarlykitchen.sspnet.org/2020/03/04/guest-post-open-peer-review-in-the-humanities/


开放同行评议在人文学科中还未普及。大约十年前,一些著名的试验引起了《纽约时报》的注意。2010824日印刷版的标题为“网络可以替代传统的同行评议”,称它是一项创新,将彻底改变学者们评估彼此研究成果的方式。《纽约时报》对基于网络的开放式评审的潜力兴奋不已,认为它可以“引起讨论,改进正在进行的工作,并迅速共享信息”,并将其与传统评审实践中纯粹的“上或下判断”进行了对比。开放被认为是这些同行评议新形式的核心魅力。

时光飞逝,人文科学领域的同行评议却并没有发生广泛的变化。许多关于同行评议的文章指出,被认为是学术和学术交流核心的系统性实践,直到20世纪中期才出现。Melinda Baldwin曾写道,直到冷战时期,同行评议才被视为学术合法性的必要条件。Ben Schmidt指出,“同行评议”一词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被收入词典。尽管近年来出现了相对系统的实践,但同行评议仍是学术的核心。而且,在组织评议工作和隐藏作者、评审或两者身份的各种不同方式中,一个或多或少是封闭的过程仍主导着人文期刊和图书出版。这些长期存在的做法似乎仍然为编辑提供了保持质量所需要的评估和帮助作者改进工作的反馈。《美国历史评论》(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AHR)的编辑Alex Lichtenstein最近写道,“作为一名编辑,我尤其重视发展和评估的作用”,这都由当前的双盲同行评议制度提供。

尽管致力于双盲审查,但Lichtenstein仍在监督AHR第一次尝试的开放评审。Joseph L. LockeBen Wright合著的《历史可以是开放的:民主梦想和数字历史的兴起》(History Can be Open Source: Democratic Dreams and the Rise of Digital History)目前发布在ahropenreview.com网站上,以征询开放的公众意见,有效期将持续到4月初。同时,编辑们还邀请了几位审稿人提供更传统的同行报告。这些评论者可以选择匿名,但他们的评论将是公开的。

同行评议实践在自然和人文学科之间存在差异,甚至在这些领域内也因学科而异。确切地说,鉴于专著在许多人文科学中的相对优势,在这些学科中,声誉和职称更多地依赖于专著而不是期刊论文(这通常被视为通往专著的一步),人文学科中最早的开放评审实验也是书籍手稿。2009年,Kathleen Fitzpatrick将自己新书《计划:出版、技术和学院的未来》(Planned: Publishing, Techn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Academy)的手稿放到网上公开征询评论,为书中探讨的数字学术交流新方法建模。她现在是密歇根州立大学数字人文学科的主任和英语教授。

Fitzpatrick这样对新媒体或数字人文学科有兴趣的学者经常进行这类实验。2010年,享有盛誉的《莎士比亚季刊》(Shakespeare Quarterly)为一期关于吟游诗人和新媒体的特刊进行了公开评审,其编辑为数字人文主义的领军人物Katherine Rowe。组织者和参与者普遍认为这个过程是有益的,但没有再次尝试。2011年,由Jack DoughertyKristin Nawrotski编辑的《数字时代的写作历史》(Writing History in the Digital Age)一书的草稿在网上供公开评论,该书是关于互联网如何改变了历史学家的教学、写作、研究和出版方式的。德国数字人文期刊《ZfdG》是为数不多的采用标准开放评论方针的期刊之一,它让作者多了一个有趣的选择。投稿者可以选择在文章发表前进行双盲评估,也可以选择在文章发表后进行公开评议,并有机会修改文章。《编程历史学家》(the Programming Historian)是一本高度创新的出版物,它提供关于数字工具和历史研究方法的在线教程,同时也将开放评审作为其常规编辑实践的一部分。Palgrave Macmillan的中世纪文化研究期刊《后中世纪》(postmiddle)是少有的更一致地开展开放评审的人文学科期刊之一。自2011年以来,《华尔街日报》针对几期多种主题的特刊的评论一直被称为“大众评审实验”(crowd review experiment)。

相比之下,自然科学期刊对开放在线评论的使用要深入得多。Ann Michael2017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就同行评审的未来向学术厨房(Scholarly Kitchen)提问时,Michael Clarke描述了一种“丰富的实验和激烈的辩论”的状态,包括探索各种形式和开放程度的期刊。一些科学期刊在进行实验之前,会对实验设计进行公开评审,以改善研究方法和质量。尽管人们对什么是开放同行评议几乎没有共识,而且同行评议的不同做法几乎与期刊一样多——一篇2017年的F1000研究论文确定了超过120种不同的定义——但它已经成为领域中足够重要的一部分,并产生了自己的研究。许多高声望的医学杂志,如《英国外科杂志》《英国医学杂志》和《美国医学会杂志》,对各种形式的公开同行评议的有效性和质量进行了研究。但定义质量往往是一个复杂且主观的过程。

那么,为什么人文学科的期刊和学者们在几个为数不多的值得注意的例子后没有继续采用公开评审呢?作为一种价值和实践,开放性已经渗透进了人文科学的学术话语和思想交流中,但旧的做法很难消失。是当前的模型满足了这些学科的需求吗?还是仅仅是对改变的抵抗?学者们对同行评议的主要抱怨之一是缺乏一致性。大多数人文学科都能接受,甚至依赖于学者们的某些主观判断。可能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文学科的作者和编辑不会那么迫切地认为有必要改革审查制度,以防止审稿人之间的不一致。

证据表明,双盲评审有助于解决公平和包容性问题。《关键调查杂志》(Critical Inquiry2017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维持双盲评审制度的期刊拥有更广泛的作者基础(至少从作者获得博士学位的院校及其所在单位来看)。另一项计算机科学研究表明,单盲评审更有利于知名作者和知名机构的作者。研究人员研究并记录了同行评议不是双盲时的性别偏见程度,结果表明,女性撰写的论文被接受的比例低于男性。这些证据应该让编辑和学者们停下来,思考盲审的好处。

好的同行评审从来不只是把关。在人文方面,评审们的报告通常比这篇博客文章要长。他们参与讨论,为作者推荐可能遗漏的其他文献和来源,并提供改进建议。这将带来更好的研究和更好的出版物。在开放的环境中,没有理由不这样做,而在上面列出的许多实验中,也确实是如此。但是,任何创新都应该保留现有方式的优点,并利用新技术、新实践和新流程,来促进学术进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1339-1233257.html

上一篇:印度与掠夺性期刊的斗争:对Bhushan Patwardhan教授的一次采访
下一篇:开放科学背景下欧洲资助者的举措
收藏 IP: 112.32.189.*| 热度|

1 高峡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6: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