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唯变化永恒...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hua 世间唯变化永恒,以开朗的心简洁地生活...

博文

[信息甄别]大学生就业为什么这么难?

已有 2478 次阅读 2017-6-12 08:44 |个人分类:信息甄别|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昨日论文答辩,比预期的“死伤”更为惨重,还遭遇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内审老师”不通过的坎,原因是学生的论文指导纪录里记录了太多与本论文主题看似不相关的信息,论文也写得实在“小儿科”,完全体现不了本科学术水平。比如明明是写的小微农企生鲜物流配送主题的,却一会”去某制造业参观“,一会做“肉松检测实验”等。

     去年专业评估,给物流工程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所以今年教研室开始制定了严格的“预答辩通过规则”:1、没有实习,数据造假;2、研究范围过大过空(样本数据不具有代表性);3、没有计算过程和具体结论;4、算法本身不适合,计算不正确。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最后发现没有参加“预答辩审核”的某些论文依然存在上述问题,该怎么办?是积极叫停,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倒是很希望积极叫停的,但积极叫停之后该怎么办?

    从2001年开始就关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因为那时还在学生处招生就业办,本身的工作职责就是招生咨询和就业指导,但是由于当时刚参加工作,资历浅,自觉经验不足,所以经过进修提升之后,我主动申请调入了专业比较对口的统计学院信息统计教研室,为了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还积极参加了国家统计局下达给学院的课题“信息甄别”,研究如何避免“统计数据造假”的问题。科研结束之后,我们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学院当年的科研三等奖,为了巩固研究成果,我们还开发了一门名为“信息甄别与加工”的新课,由我负责建设。在新课建设的基础上,两年之后我又申报了一个名为“信息甄别理论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的校选题课,开始正式研究“大学生就业难”现象。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学生,按照当时学校的评价标准,他们无疑是优秀的,但是这些优秀的学生也有自己的苦恼,因为面对玲琅满目的就业信息,他们突然感到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学了四年究竟学了些什么,感觉什么都不会,甚至连简历都不知道该怎么写,就算勉强找到模版写了一个,但面对“实践经验”那一栏,他们实在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好。根据他们出现的问题,后来开始把注意力转向“职业能力测试”,并新增了“大学生就业信息甄别实验”,但凡上过实验课的学生都无不感叹,老师,这门课要开早点就好了,现在我们马上就毕业了...当我正准备再深入研究时,学院院系调整,我所在的教研室被更名,原有的“信息统计教研方向”更名为“政府统计教研方向”。由于自己感兴趣的是校企合作方向,而非政校合作方向,所以我又主动申请调入了更为对口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研室”。经过5年的学习和沉淀,最后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定在了“物流信息化(智能甄别系统)”方向,2013年,由于科研的需要,又再次申请调入到新建的“物流学院”,期望加入“电子商务”专业从事“商务智能方向”研究,但是当时领导看了我的简历,觉得物流工程教研室更适合我,所以我听从了领导的建议,留在了物流工程教研室。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我于2010年开始接触校企合作项目,并于2011年正式开始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要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首先要提升老师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就是老师要先学着去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去不断验证和改善自己给学生所讲授的理论和方法。为此,2013年12月底,和几个企业好学之士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发起了一个虚拟的学习型组织“企业智能研究联盟(简称EISA)”。2014年正式开始带领对“理论联系实际”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企业进行观察和交流。现在三年过去了,第一、二批EISAer(学生)即将毕业,跟我最久的一个学生却被卡在了内审线,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回顾历史才能明晓未来,现在想起来,可能我最大的问题在于忽略了现实的高校生存规则,没有智慧的在一开始就占领高地,而是一直居低处做着自己感兴趣的“科研”,等自己辛辛苦苦刚培育出一批苗子,却被位居高处的智者们无情的碾压了,现在该怎么办?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0919-1060262.html

上一篇:[信息甄别]魔力书箱第一期:林间最后的小孩
下一篇:信息甄别:什么是有机农业?
收藏 IP: 223.87.20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0 21: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