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华
基金评审中的一些共性问题探讨 精选
2013-4-28 18:27
阅读:22740
标签:基金

1. 青年基金还没结题或者刚结题,一定要说清面上新申请书的创新之处,与此前工作的起承转合。否则给人感觉似乎是国家给钱让你继续干原先你没干完的工作,或者是还未发布的工作还可以用新基金标注,就有重复资助之嫌;

2. 想法很好,有创新,但是没有预研工作成果,可能优先资助变为同意资助,毕竟得让人相信国家的钱能出成果不打水漂;

3. 简历中论文不够好,减分;另外青年基金申请没有自己是通讯作者的论文能让人理解,但是申请面上基金了还没有自己作为通讯作者的论文,让人怀疑独立科研的能力(所以今年国基强行让标注通讯作者是好事)。不过最让人不解的是自己主持的青年基金,成果一栏中发表论文自己还不是通讯作者,肿么啦?

4. 论文不在多,期刊知名度和论文与申请书的相关性最重要。否则让人怀疑一年怎么发表这么多论文?神人?论文清单造假最要不得,评审人都会有复核的可能性,造假岂不是自坏长城?

5. 有些人有好多基金哦,很诚实,但是还是让人感觉到你有时间完成给你的国基么?让评审人犯难了

6. 写基金就是说服人的过程,评审就是被说服的过程,三大点(立据,研究内容和研究资历)一旦有一项不能被说服就只好挑刺,优先变成同意了,两项不行就只好不同意了。

以上与大家探讨。

 

后记:感觉通讯作者的评述给大家造成了困惑。尤其是年轻老师感觉不服气,原因大家也都清楚,认为非学术的东西会导致自己应该是通讯作者而实际不能或者不敢。而有些人可能篇篇通讯是也是非学术的原因。实际上评审的时候影响因素很多,主要是立项看有无研究意义(为什么研究),内容看有无深度和创新(怎么研究),简历和基础看你能否完成(能否完成研究)。既然大家都生活在中国,怎能不知道国情?但基金委实际上在传输一个重要信息:论文不在多在层次,通讯作者很重要。美国进来都是独立的,钱自己找,学生自己招,所以自然自己是通讯。这个状态压力很大,非常辛苦,所以应该鼓励这种正能量!原来是勉强同意,应该建议;原来是同意,可否优先?所以大家有这种状态的,可以在简历中描述出来,获得进一步的支持。如果不能得到这样的信息,不改变评价的结论,即不会因为没有通讯作者去打击大家。这样阐述是否好些?

相关专题:基金申请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梁建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1231-68488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3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