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文明之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ww1380 这里是21世纪的精神家园,不但播种着梦想,也在耕耘着希望。

博文

关于科学分类的理论思考——光明网有奖话题:“生命科学是否应该

已有 4368 次阅读 2012-1-22 02:29 |个人分类:各抒己见(Airing Our views)|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杨文祥, 科学分类, 理论思考, 科学发展现状, 历史趋势

关于科学分类的理论思考

 

——光明网有奖话题:“生命科学是否应该成为第三大学科?”浅议

 

 

杨文祥




类目整理说明:自今日起,撤销《学术争鸣》类目。该类目文章,统一并入《各抒己见》类下。特此说明。 2014-3-4日

 

 

李慎明教授在《与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相并列 可否设立生命科学学?》一文中写道:“迄今为止,人们对科学的分类,较为普遍认可的是两大类,即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西方谓之人文社会科学”。严格说来,这种说法不是十分确切。

 

长期以来,科学分类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在性质上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一个是学术研究领域,另一个是深受行政管理各种因素影响的科学技术与专业管理领域。

 

从学术研究领域看,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后来的培根、孔德、斯宾塞乃至恩格斯以及20世纪我国的钱学森、于光远等历史名人和著名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分别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关于科学分科的类分标准,并利用这些不同的类分标准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科学分类体系,从而对科学分类做出了各自的学术贡献和历史贡献。2000~2003年,由于开展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学科性质、学科定位及战略发展研究的学术需要,在对历代学者提出的各自不同的科学分类体系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本人分别在不同的文章里提出了科学分类四分法的学术意见,把人类的全部科学知识依据各门学科研究对象的不同划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综合科学(综合性学科)”四大基本部类。

 

从科技管理和专业管理领域看,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和科技专业管理的现实需要,分别把各科学技术专业门类依据各自所采用的不同的划分标准和类分方法,归入到不同的分类体系之中。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操作和尽可能地节约行政资源,科技管理和专业管理领域科学分类的基本趋势是尽量减少基本部类的数量,尽可能使整个分类体系的结构简洁明了。李慎明教授在文章中所说的“迄今为止,人们对科学的分类,较为普遍认可的是两大类,即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西方谓之人文社会科学”,实际上就是我国科学专业管理领域出于管理实践的现实需要而通常采用的分类方法。与我国科学技术和专业管理领域所采用的这种二分法科学分类体系相应的是,国家层次的科学研究机构分别设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省级及其以下的相应研究机构也完全依此设立;全国的大学,基本上也全部设立了科学技术处(部)和社会科学处(部)或类似的机构来分别管理各校的科学研究工作;国内大多数学术期刊,尤其是各高等院校的校刊(学刊或院刊)大都也沿用此例分为“自然科学版”和“哲学社会科学版”两种版本。李慎明教授提出的“建立一门独立于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之外的生命科学”的学术意见,显然就在这种科学知识二分法的基础之上立论的。为了便于对此议题的深入讨论,本文对李慎明教授的立论依据简要转述如下:

 

“迄今为止,人们对科学的分类,较为普遍认可的是两大类,即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西方谓之人文社会科学)。但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这两个学科都缺乏完整系统地研究生命(包括人类自身生命体)的学科和学问,特别是缺乏对人类自身生命体意识认知的专门学问——也就是说,缺乏完整的生命科学。是否可以建立一门独立于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之外的生命科学呢?”

 

“区别于任何动物、有着思维功能、活生生的人的肉体自身是大自然界的万灵之长,是认识和掌握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因此,也可以说,生命科学中的人体生命科学是连接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纽带与桥梁。建立和发展生命科学特别是其中的人体生命科学,必然能带动和促进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极大发展,进而带动和促进人类文明的极大发展。生命科学中的人体生命科学所要研究的是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完全有机结合成为一体的独特科学,而不是单纯物质、单纯精神或物质与精神相割裂的科学。所以,也完全可以说,人体生命科学是生命科学所要研究的重点甚至是核心

 

对李慎明教授的上述学术意见,本人的讨论意见如下:

 

1.李慎明教授提出的问题是一个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也可以说具有重大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科学问题。这一问题的实质是一个如何建立一个能够全面反映21世纪人类认识的历史水平的科学分类体系的问题。这同时也是一个建立怎样的科学分类体系才有可能使当代的科学分类体系具有21世纪人类认识的历史高度的问题。

 

如此,我们就有必要对现有的科学分类体系进行全面地审查。一是看其是否集中反映了人类历史上历代学术先哲的学术思想精华,二是看其是否全面反映了当今时代科学发展的实际状况与历史条件是否揭示了科学发展的时代特点和未来发展的历史趋势,三是看其在上述反映和揭示的基础上能否适应对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和整体把握的学术需要和理论需要能否适应社会对科学技术和专业进行全面的科学管理和深入地深化与发展的现实需要。上面这种三看,概括起来就是看“两个是否反映了,一个是否揭示了,两个能否适应”的问题。

 

这样,目前科学分类所面临的科学研究任务就绝非一个是否增加一、两个类目这样的小修小补的问题,而是一个在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分类理论和科学分类思想的整体飞跃,以及在实现科学分科思想整体飞跃的基础之上,如何完成科学分类体系整体结构的重构的重大学术问题。

 

当今时代人类科学的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实际上呈现这样一种发展态势和历史趋势:人类的科学发展经历了20世纪中叶兴起的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创建为历史标志的的科学革命,经历了并在不断深入地进行着以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卫星远程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以遗传工程技术和克隆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以纳米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物理与材料技术,以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的开发利用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以深太空探测和太空资源开发为目的的航空航天技术、系统工程技术等一系列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科学技术革命,目前不但呈现了学科高度分化,深入发展与各相关学科高度综合结构整合相结合的现状和人类科学整体发展的历史趋势,而且在此基础上已经实现并不断深化着人类科学的深入发展和整体发展。与此同时,在科学革命、新技术革命和信息革命的强力推动下,人类社会不但启动了信息化进程,而且日益加快和不断深化着全球化历史进程,不断推进以信息资源为基础,以人为本,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信息文明建设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直面人类科学的这种“学科高度分化,深入发展与各相关学科高度综合结构整合相结合的现状和人类科学整体发展的历史趋势”,必须直面当代人类社会这种以人为本,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信息文明建设必须对上文所提出的目前科学分类的“两个是否反映了、一个是否揭示了、两个能否适应”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地审视

 

2.有必要对学术领域的科学分类理论思想与国家科学技术与学科专业管理领域的科学分类实践加以整合与统一,使国家科学技术和专业管理领域的科学分类实践不但能够充分反映人类科学思想史上的最高智慧,而且能够代表21世纪人类科学认知的历史水平,从而使我国的科学技术和专业管理领域的社会管理实践建立在具有高度科学水准的科学分类理论基础之上。

 

3.李慎明教授的建议,实际上是通过对“一门独立于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之外的生命科学”这一学科的建立,构建一个人类科学知识三分法的科学分类体系。对这种三分法科学分类体系本人持有这样三点评价意见:

 

①这种三分法科学分类体系对于突破我国科技专业管理领域的传统的二分法体系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二分法不能充分反映当代科学发展的实际状况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生命科学”这一学科的建立以及这一学科分别与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联系,解决了传统的二分法人为割裂人类科学知识体系的严重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科学整体发展的历史趋势。

 

②李慎明教授构建的这一科学分类三分法体系,尚不足以充分反映当代科学发展的现状和历史趋势,因此与上文所提出的“两个反映,一个揭示,两个适应”的学术评价与判断标准还存在较大的理论思想差距和类分技术差距。

 

③李慎明教授构建的这一科学分类三分法体系尽管存在上述不足,但对于对传统二分法体系的进一步学术突破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和思想启迪价值。

 

4.李慎明教授在建立生命科学这门学科的构建思路上,还存在某些学术上不够成熟,理论上不够准确的缺陷。这些缺陷集中表现为学科和类目结构上所存在的多重矛盾与冲突。

 

根据本人多年的科学分类理论思考和文献分类实践经验,这种分类体系逻辑结构上的矛盾冲突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将在“生命科学”外部造成“生命科学”分别与“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上的冲突和混淆,另一方面则必然在“生命科学”的内部造成人的生命现象及其运动规律与非人生命现象及其运动规律的混淆与冲突;人的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及其运行规律的混淆与冲突;科学研究的研究主体与其研究客体之间的混淆与冲突。

 

上面谈到,“李慎明教授的这种科学分类的三分法体系结构势将在“生命科学”外部造成“生命科学”分别与“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上的冲突和混淆”。现试举二例说明这一问题:

 

①“生命科学”对生命现象的学术关注与“自然科学大类” 下的“生物学”关于生命现象的研究的重叠与冲突不可避免——舍弃了对生命现象和生理机制研究的生物学显然是不可思议的;

 

②李慎明教授将“生命科学中的人体生命科学”定位为“生命科学所要研究的重点甚至是核心”,并特别强调“人体生命科学所要研究的是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完全有机结合成为一体的独特科学,而不是单纯物质、单纯精神或物质与精神相割裂的科学”。这样,李慎明教授的“生命科学中的人体生命科学”就必然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等方面与“哲学社会科学大类”下的“哲学”、“ 逻辑学”、“ 数理逻辑”、“文学”、“艺术”等与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现象相关的学科和专业相重叠,相冲突。

 

另外,这种三分法科学分类体系结构势将在“生命科学”的内部造成“人的生命现象及其运动规律与非人生命现象及其运动规律的混淆与碰撞;人的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及其运行规律的混淆、冲突与碰撞”是一种理论上的必然,这样,具体举证也就不再有此必要。

 

5.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六点结论性意见:

 

①本条是一总括性结论:上文谈到本人在2000~2003年间分别在不同的文章里提出了科学分类四分法的学术意见。具体意见是以科学研究对象作为科学分类的类分标准,把人类的全部科学知识依据各门学科研究对象的不同划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综合科学(综合性学科)”四大基本部类。本文认为,这一由四大部类构建的科学分类体系比上述三分法体系更能够反映当今世界的科学发展现状和历史发展趋势,更能够适应认识和把握当代科学发展态势的理论需要和学术需要,适应社会对科学技术和专业管理的现实需要。以下五点结论是对这一总括性结论的展开。

 

②这一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综合科学(综合性学科)”这四大基本部类构建的科学分类体系,尽管沿用了传统二分法体系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但其学术内涵却需要根据科学分类体系的整体变革而进行必要的调整,以便使类名与其学术内涵名实相符。

 

③四大基本部类之间的分工关系如下:

 

自然科学部类”收录以各种自然现象和相应的物质运动形式——数、理、化、天、地、生等为研究对象,探索各方面自然现象和各种物质运动形式背后自然规律的学科;

 

社会科学部类”收录以各种社会现象和相应的社会运动形式——经济、政治、法律、民族、军事、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历史、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社会事业、社会管理等为研究对象,旨在解决各方面社会问题,探索社会运动规律的各门学科;

 

人文科学部类”的设立在以创新为社会发展动力,以人为本的21世纪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建立的“人文科学”部类与对人文学科的传统理解既有联系,也有所不同。

 

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现象是人区别于物,首先是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这样,以人的这种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的本质特征,研究人的意识、思维、情感等方面精神形态的存在方式、表达形式及其特征,揭示意识、思维、情感形成、发展与转化规律的学科——哲学、语言学、逻辑学等研究思维方式、思维形式、思维手段及思维规律的学科,文学以及音乐、美术、舞蹈、雕塑等各类艺术形式等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价值诉求的学科和专业,这些学科和专业共同构建起本文所阐述的四分法科学分类体系的“人文科学”。

 

在传统的二分法科学分类体系中,上述这些人文学科统统被人为地和生硬地填充在所谓的“哲学社会科学”类目里,而在本文阐述的这一四分法科学分类体系里,这些反映人的本质属性与特征的学科才得以名至实归。

 

综合科学(综合性学科)部类收录系统科学及其分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后来形成的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横断学科以及伴随科学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在上述四大部类之间通过跨学科交叉研究和综合研究所形成的环境科学、人体生命科学等一系列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综合性学科。

 

④在各大部类之间具有某些交叉现象而容易混淆的学科专业的若干归类与类分原则:

 

⑴人的生命现象是一个自然与人,精神与物质对立统一融为一体的复杂现象。这样,专门研究人的自然生命现象和相应的物质运动规律的学科,如自然人类学,就应该归类到自然科学部类下的生物学的类目之下。专门研究人的精神现象和精神变化规律的学科,则应归入到人文科学部类之下。而钱学森先生和李慎明教授等学者所关注的综合研究人的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的人体生命科学就可以归类到“综合科学部类”之下。

 

⑵凡是在两个或更多的部类之间进行跨部类的学科交叉研究所形成的学科和专业都应归类到“综合科学部类”之下。

 

⑤遵循上述归类和类分原则,不但可以解决各大部类之间在逻辑结构上的矛盾和冲突,“生命科学”内部人的生命现象及其运动规律与非人生命现象及其运动规律的混淆与冲突;人的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及其运行规律的混淆与冲突;科学研究的研究主体与其研究客体之间的混淆与冲突也由于这种四分法科学分类体系简洁明晰的逻辑结构而迎刃而解。

 

⑥这种四分法的科学分类体系,既有按科学研究对象所划分的四大基本部类的分门别类,又有具有科学体系整体结构构建功能,能够把人类的各方面科学知识熔为一炉,整合为内在联系紧密的统一整体的由各门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所组成的综合科学部类。与此同时,还有能够充分体现21世纪以人为本,以知识创新为发展动力的信息文明建设历史特征,体现人的本质,揭示人的精神形态和价值诉求的人文科学部类。这样,这一运用四分法构建的科学分类体系,不仅能较好地反映前人的学术思想精华也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当今时代科学发展“高度分化、高度综合、整体发展”的发展现状与历史趋势;不但能适应对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和整体把握的学术需要和理论需要也能适应社会对科学技术和专业进行全面的科学管理和深入地深化与发展的现实需要。与此同时,更能够充分反映21世纪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适应信息文明建设的历史需要

 

以上意见,既是对光明网组织的这一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议题讨论活动的响应,也是借鉴李慎明教授富有价值的学术思想为致力于科学分类研究的各位专家学者所提供的学术参考。

 

 

参考文献:

1.光明社区.有奖话题:生命科学将成第三大科学?

http://bbs.gmw.cn/thread-343417-1-1.html

2.李慎明.与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相并列 可否设立生命科学学?

  http://blog.gmw.cn/blog-43491-400048.html

3.杨文祥.21世纪图书馆学学科建设方向、学科性质与学科定位——兼论图书馆在社会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社会功能[A].在:21世纪图书馆:发展与变革[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7;人大报刊复印资料G9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1(1).

4.杨文祥.论信息文明——兼论数字时代信息管理领域专业人员的素质建设 [M]. 在:首届中美数字时代图书馆学与情报学教育发展国际研讨会文集.武汉大学,2000.11.

5.杨文祥.论图书馆学学科定位与专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M]. 在:图书馆杂志:理论年刊.上海: 上海图书馆,2000.12.

6.杨文祥.21世纪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1):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 G9 20014.

7.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J].河北大学学报,2001 (1);人大报刊复印资料G9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1(7).

9.杨文祥.论信息管理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 [J].河北大学学报,2001 (3);人大报刊复印资料G9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2(2).

10.杨文祥.论信息管理科学的科学基础、历史任务、学科定位与学科建设方向.在:21世纪情报学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 [C].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7.

11.吴慰慈、杨文祥. 21世纪图书馆学理论建设的基本任务 [M]. 在:图书馆杂志:理论年刊.上海: 上海图书馆,2002.12.

12.杨文祥.论数字时代的信息资源共享——兼及现代资源观、信息资源共享观与现代社会管理 [M]. 在:图书馆杂志:理论年刊.上海: 上海图书馆,2002.12.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96942-530854.html

上一篇:生命、读书、人生——精神的升华 文明的历程
下一篇:艺林撷英:诗神的身影——读鲍海飞《冬日私语》
收藏 IP: 221.192.238.*| 热度|

1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16: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