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文明之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ww1380 这里是21世纪的精神家园,不但播种着梦想,也在耕耘着希望。

博文

杜鹃湖的晚霞

已有 3457 次阅读 2017-12-9 09:30 |个人分类:吹过竹篱的清风:游记随笔集|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散文, 游记, 随笔, 晚霞, 杜鹃湖

杜鹃湖的晚霞

(修订稿)

篱风 (杨文祥)


初稿:2010年12月26日星期日   修订稿:2017年11月11日星期六


杜鹃湖位于阿尔山林业局兴安林场境内,湖面略呈月牙形,面积128公顷。每逢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时节,遍布湖畔的杜鹃花迎春怒放,如霞似火,与周遭的碧海林涛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壮丽非凡,因称杜鹃湖。


地质史料记载,距今13万至1万年前,阿尔山地区火山活动十分活跃。火山喷发期间,炽热流动,俗称岩浆的熔岩,顺势而下,涌入河谷。这些流入河谷的熔岩冷却凝固后,将河谷壅塞,形成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堰塞湖。杜鹃湖就是其中之一。


久慕杜鹃湖的盛名,一个秋日的傍晚,我们夫妇二人不顾自驾长途旅行的疲劳,一到阿尔山,就迫不及待地前往杜鹃湖造访,尽管心里不免有些失落——眼下时逢初秋,显然无缘一睹杜鹃湖杜鹃花开的盛况。


来到通往杜鹃湖景区的路口,我们停下车远远望去。在火红的夕阳和漫天彩霞的映照下,静卧在密林深处的杜鹃湖波光粼动,流光溢彩,宛如在一块巨大无比的墨绿色天鹅绒幕布上镶嵌一颗光彩四射的红宝石。看到这一壮美的景致,我们赶紧下车,踏上通往景区的小路。


随着前行的脚步,眼前这幅以杜鹃湖为主题,气势恢宏,浓墨重彩的山水秋林长卷,缓缓地将它的卷轴拉开,把她那引人入胜的秋景渐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宽阔的湖面平滑如镜,倒映在水中的霞光火焰般地灿烂。晚风曼起,远方的秋山和湖边苍翠浓密的树林投射到水中的倒影,随着粼粼闪动的波光婆娑起舞。


水面上浮萍点点,睡莲片片,悄无声息,一动也不动地飘浮在那里。忽而一对色彩鲜明而艳丽的鸳鸯,悠然地在水面上划过,同样是悄无声息。听不到虫鸣,也没有蛙的合唱。即便是倒映在湖面灿烂如火的霞光,也一样是不动声色地在水中静静地燃烧。


远远地向对岸望去,一株株亭亭玉立的白桦树齐整地站立在那里,似乎是在列队迎接我们这两位远方的客人,又象是向我们展示她们那婀娜的风姿。一道灿烂的霞光,在白桦树林那灰白色的树干上,涂上一层柔和而瑰丽的色彩。而白桦树林青葱茂密的枝叶,则在晚霞的映照下犹如披上一道玫瑰红的轻纱。红灿灿的霞光笼罩着白桦树叶的浓绿,呈现一种厚重的,无从描述的色调,与树干上那柔和瑰丽睡意朦胧的色彩既反差强烈,又十分和谐,构成一幅令人终生难忘的唯美的画面。


此刻,远处是如诗似画的白桦林,头上是红透西天的晚霞,眼前是倒映在湖水里热烈燃烧的霞光。上下天光,交相辉映,融为一团红彤彤,热烈如火的世界。


杜鹃湖,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拥裹在绚烂的霞光里。而我们夫妇二人,更是身披霞光,被紧紧地拥裹在杜鹃湖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晚霞秋色中。


沉静与安宁,或许是杜鹃湖这里至高无上的法条,也许是这里的飞鸟走兽,草木虫鱼——所有生灵的共同约定。而给予我心底的感觉却是,这里的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所在,似乎统统被杜鹃湖这魅力无穷的壮美赋予了某种灵性,同我们夫妇二人一道,被这漫天的彩云和满湖的霞光所吸引,被这色彩斑斓,如梦似幻的秋色所陶醉,深深地沉醉在杜鹃湖的晚霞和杜鹃湖深秋的梦幻里。


如果说,沉静与安宁,呈现的是杜鹃湖此刻的外在状态,那么,燃烧似火的霞光,映照的就是杜鹃湖内在的热情。静如处子的杜鹃湖,热烈如火的霞光,就是这样完美而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啊,杜鹃湖的晚霞,这令人沉醉的秋色,这唯美的,如诗似画的人生一瞬!


沐浴着如火的晚霞,浸染着色彩斑斓的秋色,我们夫妇二人,就在这杜鹃湖的晚霞秋色中,站在万籁俱静的杜鹃湖畔,细细地品味着这里的沉静与安宁,品味着这一沉静与安宁所凝成的杜鹃湖所特有的,让人流连忘返,又令人深深陶醉的静谧。


杜鹃湖的静谧,静谧得如此不可思议;这静谧中隐含的和谐,和谐得又那样深沉。而这深沉的和谐,又无言地化为一种宜人的安详,安详得又如此地沉静……


杜鹃湖不可思议的静谧,终于彻底摧毁了我的逻辑思维,搞不清楚究竟是沉静与安详,安详与宁静,宁静与和谐,凝聚而成杜鹃湖的静谧,还是杜鹃湖的静谧,化解为这里沁人心脾的沉静与安详,安详与宁静,宁静与和谐……


足以令人称奇的是,逻辑思维的瞬间崩溃与理性的突然丧失,并未引起我内心的慌恐,反倒由于对杜鹃湖的静谧的冥思默想,意外地实现了在浮躁喧嚣,“乱纷纷,蜂酿蜜。闹穰穰,蝇争血”的尘世中难得一现的内心的平静。


顿时,杜鹃湖的静谧,满目的秋色,心中的平静,情景交融的安宁,融为心底涌起的一阵无可言传的感动。


我突然恍然大悟——


这里的静谧,是杜鹃湖所给予我们的至高无上的礼物——身与心,情与景,人与自然的这种无限深沉的和谐。


这一无限深沉的和谐,继而又给予我们这种沉静无比的安详。


尔后,这种沉静无比的安详,又把所有这一切都完美无缺地回馈并沉浸在这一魅力无穷的安宁与静谧之中。


这就是说,杜鹃湖这种深沉的和谐与沉静的安详,交汇渗透,水乳交融,而其所凝成的静谧,就是杜鹃湖无穷魅力之所在。


杜鹃湖的美,是一种无限深沉的和谐之美!


杜鹃湖的美,是一种无比沉静的安详之美!


杜鹃湖的美,是一种无从描绘,无限神秘的静谧之美!


杜鹃湖的美,是一种内涵深邃,光彩照人的秀外慧中之美!


沉浸在杜鹃湖这深沉无限,沉静无比的静谧里,犹如沉醉在千年陈酿的美酒中,长醉不醒。


忽然,在飘飘欲仙的恍惚中,似乎在隐约之间,而又似乎十分真切地感觉到,杜鹃湖的静谧,分明还隐秘着几分深不可测的神秘。而这一隐秘在深沉与沉静之中的神秘,又带有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神圣与庄严。


倏忽间,一种异样的感觉,电击般地穿透全身。


方才那种深沉的安详与宁静,突然化为一股强大的电流,在一瞬间就击穿了周身的每一个细胞,而后又深深地浸入心脾,直捣心灵的深处。随之,一种平生从未有过的内心体验——莫名的虔诚与敬畏,自心底油然而生。


满怀这种莫名的敬畏与虔诚,我们这两个平日里信誓旦旦的无神论者,不知是戏言,还是冥冥中的信念,不约而同地说,希腊神话中专司艺术与美的缪斯女神,说不定正在湖底沉睡,若不然,就一定隐身在湖边的密林深处,悉心呵护着杜鹃湖周遭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我们就这样,沉浸在杜鹃湖这晚霞如火似梦的秋色里,恍惚在对杜鹃湖的壮美虔诚敬畏的肃穆中。


来到湖边,我们把脚步放得更轻,生怕惊扰了这里的安宁,惊动了司美女神的睡梦。


一袭清风徐来,湖面上涟漪微动,波光荡漾。吸一口清爽的空气,草木的清香沁人心脾……

眼前是波澜不惊的湖水,湖畔是如诗似画的山林,西天是辉煌无限的夕阳,水中是烈焰升腾的霞光。


我搜索枯肠,极力想找出最美好的语言,最贴切的词句,来描绘杜鹃湖这独特的自然之美,来表达这大自然的壮美所给予我心灵的净化,以及伴随心灵的净化而在内心生发的虔诚、敬畏与感动。


可是我终于发现,自己的这一质朴的心愿,竟然是一个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无论怎样绝妙的词句,如何精美的文字,在大自然这荡尽尘埃震撼心灵的壮美面前,都将变得苍白而无力……


杜鹃湖的落日是短暂的,对风尘仆仆,远道而来的我们来说,杜鹃湖的晚霞——这一短暂的杜鹃湖落日所投射的辉煌弥足珍贵。


我们频频举起相机,极力赶在天黑前,尽可能多地留住这一难再的杜鹃湖落日的瞬间,尽可能多地挽住这一即将告别的杜鹃湖晚霞的灿烂,尽可能多地珍藏起这一永生难忘的记忆。


常言道:“看景不如听景”。可是眼前这霞光万道的杜鹃湖,尽管默默无语,可是湖水中那粼粼闪动的每一道波光,湖畔那在微风中簌簌轻响的一枝一叶,似乎无不在对我娓娓诉说着这样一些与常言相悖的真理:


不身临其境,敞开心扉前去拥抱自然,你就无从体验天人合一的切身感应。


不通过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你就绝无可能真正走入自然,理解自然。


不与自然进行直接的互动,你就不可能真切触摸到大自然生命的脉搏,感受到大自然神韵的灵动,更不可能体会到大自然的生命与神韵所焕发出来的那种动人心魄的自然之美,那种令人震撼更令人感动的生命之美。


于是我又忽发奇想:杜鹃湖的美与审美,莫非是我们人类与自然——与这里的鸟兽虫鱼,乃至一草一木的生命律动所形成的共振与和鸣?莫非是我们人类与自然,在心灵深处生成的默契?抑或是人类对自然在精神深处的眷恋与智慧深层的理解?


天色渐晚,眼前杜鹃湖的晚霞依然灿烂如火。面对这如火的晚霞,我突然又想起当初曾为见不到湖畔杜鹃花开的失落与遗憾。不过,随即便释然开怀——


漫天的彩霞,满湖的霞光,色彩斑斓浓郁热烈的山林秋色,还有这万籁俱静,万物归一,将这万般美景都凝聚为一体的静谧与安宁……


这一静谧,这种安宁,是书写不尽的诗情,描绘不完画意,探究无穷的哲思。而这些诗情、画意与哲思,难道不正是杜鹃花仙子那静如处子,而又热情似火,光彩照人,而又内涵深邃的灵光?



参见:《杜鹃湖的晚霞》初稿(配有照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397822.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96942-1088874.html

上一篇:《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六十一 —— 论述摘录 (17)
下一篇:戊戌年(2018)春联
收藏 IP: 36.102.222.*| 热度|

7 李颖业 钟炳 王继华 尤明庆 董全 侯成亚 杨学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