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kun23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kun232

博文

留学法国的一些科研体会和感悟 精选

已有 19675 次阅读 2016-9-19 08:25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写了一点东西 | 留法岁月里的一些科研体会和感悟:科研的最高境界|

留学法国的一些科研体会和感悟:科研的最高境界

引言:

一个月之前收到学校国际交流处中法项目主管老师的邀请,希望能够为华东师范大学的中法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PRoSFER)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写点东西。这个任务真的非常有挑战性,尤其是对于我这个理工科出身的研究人员,因为与我清楚地知道同期文科同学在文笔上对中法项目和科研表达是远胜于我的,所以非常的不自信。但是,作为一个从中法项目里毕业的学生,感觉为这个项目写点东西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思量了很久,觉得还是写一点与个人密切相关的科研体会更有意义,可能对项目的学生会有一些参考价值,也会对刚入职的年轻科研人员有一些借鉴。另外,也想借此机会向将自己引入科学殿堂的两位导师—何鸣元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和Laurent Bonneviot教授—表示诚挚的感谢,谢谢他们十多年来的言传身教,让自己不断领悟科研的真谛;也真诚感谢华东师范大学中法项目这个优秀的平台给我们提供的广阔空间,让自己不断收获成长的喜悦。
 

什么是科研的最高境界,发表一篇nature和science文章?在我个人看来,这实际上是中国式的科研法则,但几乎成了一种准绳,而且是踏进科研王国的敲门砖!我从来不否认高水平文章的功绩,相反我认为追逐高水平文章本身也是一种卓越。因为高水平的文章至少表明你已经受到了高水平的科研训练,具备了基本的独立科研能力。我相信一篇高水平的文章绝不是简简单单就出来了,也不是坐下来讨论几次就能出现的,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是天上掉馅饼。

从一个新的idea的缘起、提出到第一个实验开始前的样品购买、纯度要求,到配方调整的小细节,到大量的实验操作,到对学生海量时间的指导以及严格训练,到实验中间反复的讨论、思考以及文献阅读,到实验数据的不断重新组合、关键部件的不断优化,到精细的实验数据分析,到实验报告写作之前的沉淀、不断纠错以及修正模型,到写作过程中数据的整理、布局、逻辑顺序和字斟句酌,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我们和指导老师之间精密的配合、相互之间发自内心的欣赏以及大量时间的消耗,然而这些都是显性的东西。

不过指导老师身上隐性的东西更加重要,如严格的科研训练(科研的招数)、长时间的学科积累(科研的内力)以及期间形成的科研品味(科研的优雅)。这些东西必须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才会真正有所感悟。这就回答了为什么有些学生读研期间可以发表很多高水平的研究论文,但是变成PI创立自己独立课题组以后就慢慢在这个领域消失了,我想主要是因为读研期间的那些工作都是在导师主导下完成的。因此这个工作是不是你的,是否真正属于你就会很清楚了!


2004年与前来给中法班上专业课的法方导师相遇于美丽的丽娃河畔

2004年,与法方导师在丽娃桥上合影


如何从学生成长为独立的科研人员呢?我认为一个合格的科研人员必须具备科研的"狭义"精神。我把"狭"和"义"简单定义为科学和人文精神,即科研的功底和品质的深度,大视野和大格局。这样的“狭义”精神就要求每一个科研人员的职业生涯早期必须受到严格的科研训练。在大平台跟高手学习和切磋就是最有效和直接的办法,高手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对的人”,也就是说必须“系出名门”。遇到对的人(导师、同学、同事、朋友、领导甚至家庭成员)和进入更高的平台(如PRoSFER项目)不仅仅是个人,甚至是一个家庭和家族的幸运。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常常看到在最好的单位和平台并存着“天才”和“庸才”,之所以“庸”大多数是因为不会学习,没有发现的眼睛,但是“天才”却能明白读懂高手并学会高手的独特本领。

如何读懂高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要具备“Boss's Eyes”,这是我的博士导师告诉我的。我的体会就是要当“间谍”,好比我进入导师的办公室,我扫一眼他桌子上的东西,就知道他近期在干什么?当他打开一个网页时,我能迅速看到这一天他都上了那些主页(瞬间出现的下拉菜单)。整天跟导师耗在一起,你就知道他如何查阅文献、阅读文献、审阅文章、写文章、修改文章,如果你足够幸运还可以一起做实验(学习技巧,师傅一般都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先生!哈哈哈!),听他聊学术圈里高手的江湖故事。做事情一定要选择跟高手过招,借用最近流行的一部连续剧里所说“常与同好争高下,不共傻瓜论短长”。高手通常有区别常人的思维和做事方式,经过点拨以后很多东西甚至包括自己的潜力都会有无穷提高的可能,只要你能够找到对的方式。

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有无限可能,每一件小事情都必须做到极致时就会发现其独特的美。我常为身边的人和自己赶到高兴,因为大家都是高手(自吹自擂是一贯自己的风格!)其实,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神,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传奇,一个神,关键是你必须成功一次,而且这个成功必须是经过“华山论剑”后的从容,跟高手过招以后的深刻体验以及慢慢沉淀形成的内在品性。


2005年-2008年在里昂高师博士学习期间的实验室



2007年8月,与法方导师一起赴北京参加世界17届分子筛大会


跟高手过招的道理,其实也是读书和做科研必须读经典文章和论著的原因之一,经典之所以为经典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当然最好的途径就是直接和作者本人交流,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条件,尤其是几百年前已逝的作者。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我反复传递给学生三个基本信念(其实也是自我激励):

第一、一定要读经典名著,而且要品出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味道,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口味,只有读懂了经典,你才可以创造经典!

第二,一定要在自己的职业生涯的早期(硕博学习期间),受过魔鬼训练以后成功过一次,有自己拿出手和得意的东西(绝活),并且不断品味成功的秘诀,因为成功可以传递成功。实际上这个理念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是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尽可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必须尽快根据自己的秉性和兴趣尽可能早的确定自己的职业规划,现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一步领先,步步领先;其次一定要受到严格的训练,并尽可能加入一个高水平的团队,通过见识成功(学习别人)、参与成功(训练自己),最后创造成功(塑造自己),从而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对于我对学生的要求也免不了脱俗,就是要求他们在硕、博士几年一定要在学科领域的顶级期刊发表文章,让学生们切实体会做事的道理,当然并不代表发表了顶级文章就一定代表成功。

第三、要怀揣着“一定要跟别人不一样,要有自己的判断和理性思考”的理念。别人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如玩游戏),那么你就跟别人没什么区别,自然找工作的时候就没有人录用你,因为你跟别人没有任何区别。墨翟(墨子)云“志不强者智不达”是有道理的,取法乎上,得法乎中。所以,一定要有一个长远目标和规划,并坚持下去。这个核心理念就是告诉学生,研究生期间一定要塑造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品质,如同陈寅恪提到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只有这样你才会具有批判性思维。然而,中国文化是一个以儒家文化为主的社会,并且由于中国学生普遍缺乏独立人格、意志和思想,在人生价值与规范层次上,学生具有高度趋同的特性。此外学生的信仰从来就不是坚定的,单一的,而是灵活的、实用的和多元的,这又表现为高度异质性特点。这两个特质是中国文化典型功利主义的体现,严重削弱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敬畏、信仰和执著。因此,优秀的科研人员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做到“身正师范”,而学生必须善于观察和学习。套用“小王子”里的一句名言“重要的事情眼睛是看不到的,要用心去体验”。

留法生活学习的点滴

我很少看Nature和Science的文章,想到"功不唐捐","NCS"(nature、cell、science)不知不觉就在眼前了。当你真正解决了一个大问题,真正提出了一个新概念以后,三个英文字符"NCS"也就不那么重要了。我一直不断跟学生讲以上三个核心理念,我希望他们跟我做完一件事情后,能有胆量说"俺天下第一,在这个世界上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再也没有人比我知道的更多,了解的更深,就这么牛!!!”

2008年夏,博士论文答辩后当晚与两位博士导师在里昂市中心合影


科研上最开心的事情是“你是世界上第一个知道故事谜底的人,你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科学上最大的快乐莫过于此,所以科研是一件令人着迷的事情!登顶科研的喜马拉雅山傲视群"雄",发现科研独特内在的美,最终不断提升自己内心的愉悦度,就是科研的最高境界!

只要每天坚持点滴进步,你就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经典。科研是如此美妙,可千万不能急躁哦!



2014年和2016年受里昂高师邀请作为高级访问学者重返母校访学


By 张坤,2016年6月于法国里昂高师

作者简介:
张坤,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和法国高师集团中法联合培养研究生PRoSFER项目化学学科第二届学员。2005年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何鸣元教授和Laurent BONNEVIOT教授在法国里昂高师(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Lyon)攻读博士学位,2008年7月在法国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并取得法国里昂高师博士学位,2010年获得华东师范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8年作为助理讲师留华东师大工作,由于出色的科研成绩于2011年7月和2015年12月先后两次破格晋升副教授和研究员。2014年和2016由法国里昂高师邀请并出资先后两次作短期访问学者。过去十几年与法国里昂高师Bonneviot教授课题组合作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工作,并发表系列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论文。现为中法项目化学学科副协调员,多次参加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和国际交流处组织的中法项目面试招生以及暑期夏令营等活动。

中法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PRoSFER)简介:

中法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是我校与法国高师集团合作培养研究生的项目,法国高师集团是由法国四所高师——巴黎高师、加香高师、里昂高师与雷恩高师组成的联合体。2002年11月,经教育部批准,中法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正式启动,联合培养的专业有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社会学、历史、哲学、教育学等八个专业。自项目启动以来,共招收了十六届397名硕士研究生,目前,已有十三届138名硕士研究生从中法联合研究生院毕业,获得了由我校和高师集团共同颁发的证书。双方共录取了十三届共134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其中45人在巴黎高师就读,30人在加香高师就读,59人在里昂高师就读;截止到2016年5月已有79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顺利完成博士论文答辩。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86147-1003679.html

上一篇:岁月历练下积淀的是人生厚度
下一篇:每个人都是有责任的
收藏 IP: 222.66.117.*| 热度|

32 周健 王洪吉 彭思龙 张士宏 孙颉 宋春林 李天磊 孙长庆 王府民 尹志远 史晓雷 郭向云 张海权 岳建军 鲍海飞 梁洪泽 陈奕涛 白龙亮 武夷山 张骥 黄仁勇 陈理 吴飞鹏 刘圣林 王大岗 苏光松 翟自洋 杨宇晨 郭新磊 霍天满 吕振超 gangdes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5: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