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生态农田实践与展望》连载之十:生态农田与乡村振兴

已有 527 次阅读 2024-3-21 19:16 |个人分类:生态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蒋高明 郭立月

 

2017 10 18 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18 1 2 日,发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2018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明确了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及重大工程、计划和行动;2020 10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一系列的重要指示与行动,预示了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过程中,要对人口占“半壁江山”,但居住面积远大于城市的我国乡村进行重大改革。我国新一轮经济转型、 产业升级或将从乡村振兴开始。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兴旺,什么样的产业能够吸引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呢?显然是发展生态产业,即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生态加工、运输,同时发展销售与乡村旅游服务。其中生态种植和生态养殖是基础,农民手里有了优质健康的农产品,再发展加工业、销售与物流,农民就有了定价权,其收入就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大幅度提高。

从理论上讲,地球上任何光合产物及其衍生物,只要有了种子、孢子、受精卵或其他动植物繁殖体,都可以转变为人类所需要的食物,从而告别目前人类为生产食物所发明的数万种化学物质,这一理论的成果就是生态农业。围绕食物链,人类已经发明了 5 万多种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包括饲料、肥料、农药、地膜、激素、食品添加剂等,部分具有致癌作用。其实,在生产源头上,不使用任何农药和化肥,不使用除草剂和激素,仅施入动植物排泄物、枯枝落叶、菌床或菌棒废弃物、厨余等天然有机物,所生产出的食材就是符合中外有机认证标准的安全食品,这样的食品在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

生态农业是高效的,可带动农民在家门口就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很多人理解的现代农业其实是美国式的懒人农业,以集约化、规模化、化学化为主要特征,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和温室气体升高,食物安全存在很多隐患。这样的农业需要的人工少,不能留住人。由于国际农产品竞争的结果,我国从事传统农业已经很难给农民带来合理的收入。农民单靠土地难以过上体面的生活。大城市里,装修用的沙子为 4 /千克,超市矿泉水为 48 /千克。当沙子比粮食贵,水比牛奶贵的时候,严重扭曲的市场经济对传统农业带来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农民纷纷进城打工,“空心村”出现,都是对上述市场经济模式的无奈选择。我们要反其道而行之,发展优质的高效生态农业,让农民在家门口就有工作。

美国人的土地,每户多的可达 1 万英亩,合 6 万亩土地。他们每亩的净收入折合为人民币约为 100 多元,6 万亩耕地就是 600 多万人民币,政府还有 40%的补贴,他们还会向政府交税。美国农户每年收入 100 万~200 万美元,日子比城里人好,但美国土地广袤,可以休耕,有很大的回旋余地,我国的农民根本做不到。我国也有一种类似美国的规模化农业模式,即农垦,机械化水平毫不逊色。

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的土地是国有的,有 4 万平方公里草原或农垦地,土地不需要交租金,但经济效益仔细核算起来,如果规模化种植小麦或者玉米之类的作物大概 1 亩地收入200300 元;如果发展牧业,效益不到 100 /亩,有的地方仅为 10 /亩。山东、河南、河北、江苏等地农民种植单一化作物,如果不计算劳动力成本,收益为 500600 /亩。如果是 5 口之家,依靠种地挣钱,每年要有 5 万~10 万元收入,必须有 100200 亩耕地,这在我国根本是不现实的。目前,如果农民进 城打工,夫妻两人辛苦一年,收入为 5 万~10 万元,就是有点脏、苦、累。目前农民工工资上涨很快,个别工种早已突破 500 /天。农民工收入高于大学生甚至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早已不是稀奇的事情。貌似农民打工收入很高,但家庭与社会成本很大,孩子失去母爱,或夫妻分居,老人没有人照料,其中的辛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通过现场考察农村并了解农民的需求,农民纷纷表示,要是在家门口每年有5 万~10 万元的稳定收入(5 口人),他们不会进城打工。然而,我国的农民既没有美国那么多的土地,也没有国营农垦集团那样不要钱的土地,如何在人多地少的前提下实现单位耕地面积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只有发展生态农业,而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从生态农田开始做起。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5-1426281.html

上一篇:《生态农田实践与展望》连载之九:生态农田的综合效益
下一篇:《生态农田实践与展望》连载之十一:生态农田养分来源
收藏 IP: 117.136.38.*| 热度|

3 郑永军 尤明庆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7: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