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有生态的农业,才有生态的文明(连载之六)

已有 3183 次阅读 2020-8-7 06:53 |个人分类:建言新农村|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生态文明, 生态农业, 弘毅农场, 乡村振兴

有生态的农业,才有生态的文明(连载之六)

田松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本文节选自《乡村振兴:选择与实践》(蒋高明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蒋高明对农村的现状做了大量调研,痛心疾首。他的生态农业实践,自然而然地将农民与农村纳入进来。进而,蒋高明提出了一套完整可行的乡村振兴方案,其中的核心,当然是生态农业。

弘毅生态农场运行几年之后,就开始销售不用化肥、农药、地膜、除草剂、转基因种子和人工合成激素的“六不用”产品。很快就达到了收支平衡,进而实现赢利。也就是说,即使没有外界经费投入,生态农业已经实现了赢利。

有机产品品质高,只要解决信任问题,就可以卖出更高的价钱。很多农户开始加盟弘毅农场,按照弘毅的方式种植、养殖,由弘毅的平台售出。

首先是让农村有人气,让农业成为受人尊重的产业,就从源头上解决“空心村”问题。(第38页)

当农村的收入可以与打工相当,就会有很多青年人愿意回到农村。(第40页)毕竟是在自己的家乡,不用跑到城里作社会的底层,也不比担心老板欠薪。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工业化食品的害处,愿意购买有机产品,只要解决信任问题,生态农业就会有提高农民的收入。让农村有人气,让农业成为受人尊重的产业,就从源头上解决“空心村”问题。(第38页)

生态种植,逐渐摆脱农药、化肥,被毒化的村庄和土壤逐渐恢复,驯养动物和野生动物逐渐回来,农村就会恢复繁荣。

农田逐渐生态化,国土上最大的污染源就可能慢慢消失,河流、地下水慢慢清澈起来。按照中国人民大学周立教授的说法,农民不仅承担着为国家生产粮食的任务,还承担着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使命。而后一项,长期不被人意识到。

生态农业,食物的品质得以提高,则国民的健康水平从基础上得以保障,个人用在看病上的钱就省了下来,国家用于卫生健康上的钱也可以省下来。这部分钱就可以反馈给农民,就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这部分钱用来补贴有机食品,有机食品的价格就可以降下来,就会有更多人选择有机食品。。作法也简单,提高生态产品的价格就可以了。

社科院邢东田研究员指出,要尊重农民的劳动力价值。现在农产品的价格大大地被低估了。同样,工业化农业的产品之所以便宜,一方面是享受了国家的补贴,一方面是环境成本完全没有考虑在内。否则,工业化农业的产品价格要高于生态农业。农民获得更高的收入,是农民的权利。

这时,很多人都会疑虑重重,或者断然否定,认为。说,生态食品是只有少数人能够享受的奢侈品。这要回答这个问题,就涉及到更深入的社会结构问题了。我们的回答是两步,第一,更多人选择有机食品,从事生态农业,生态食品的价格就会下降,要知道,40年前,中国所有人吃的都是有机生态食品。第二,粮食价格,并不完全是市场化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政策。让每一个公民能吃上健康的粮食,让每一片国土保持健康的生态,这原本是国家的基本任务。

到了这一步,蒋高明的工作已经不仅仅在于具体的农业生产方式,而是悄悄地进行了一场社会改造,一场乡村建设。

在这本书里,蒋高明还系统地介绍了乡村的人才队伍建设、乡村教育、乡村组织化、生态技术推广等一整套操作方案。(第四章)

目前,生态农业最大的阻力来自工业化农业的既得利益者。蒋高明在书中讲过很多这样的故事,农药销售者劝告村民购买农药,诋毁生态农业,甚至进行直接的破坏。农场中的诱虫灯,多次遭到系统的破坏。这正证明了我的观点,工业化农业与工业文明的其它发明一样,首先是资本增殖服务的,而不是为国民服务的。增产是增殖的手段,是以环境恶化、食物品质恶化和公众健康恶化为代价的。

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提,在一个并非生态的农业上,怎么可能建设起生态的文明。

我多年批判工业文明,倡导生态文明,总有人批评我说:你只说了不能怎么做,但是没有说应该怎么做,没有给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我一贯的反驳是,我没有不能给出可行的方案,不等于我提出的问题不存在。现在,我的回答是,蒋高明已经给出了一整套可行的方案。

建设生态文明,从生态农业做起。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5-1245297.html

上一篇:有生态的农业,才有生态的文明(连载之五)
下一篇:黄土高原旱作有机玉米产量超千斤
收藏 IP: 61.180.37.*| 热度|

1 周忠浩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6: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