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Ze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njnu Simcere Pharmaceutical Group

博文

我最喜欢的三国英雄

已有 7518 次阅读 2009-7-25 11:22 |个人分类:日常生活|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俗话说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群雄割据的东汉末年注定不同寻常。英雄出乱世,三国时期三足鼎立造就了一大批名字响亮赤胆忠心的英雄人物。现在大家对三国故事已经颇为熟悉,各种评述三国的书籍也随处可见,其中的水煮三国更是用现代职场的角度将三国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外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中,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著名的“易中天品三国”更是让都市青年从一个新的角度了解了三国时期的纷纷诸事。

        我喜欢看三国,喜欢三国中的许多人物,那种历史少见的群雄割据下的英雄时代给我很多感悟。三国的英雄举不胜举,蜀国的刘备诸葛亮以及五虎将(青龙偃月刀下的关羽,带丈八蛇矛的张飞,涯角枪与青罡剑在身的赵云,铁枪在手的马超以及号称大刀神箭手的黄忠),还有辅佐后主数伐中原的姜维;魏国的曹操曹丕典韦张辽张鲁夏侯惇司马懿等;吴国的孙策孙权周瑜黄盖陆逊甘宁吕蒙鲁肃等等都堪称世之英雄。


        但是虽然一千多年前曹操与刘备曾经煮酒论英雄,号称世之英雄只有曹操与刘备两个,但是在我看来次二人虽然都成就了一番霸业,但是在我心中难为英雄。曹操虽军事才能杰出,且颇有文人骚客的风范,但是此人性格多疑且好色成性,终究自负而死;刘备虽买草鞋出生,闹事结识关张二人开始打天下,三顾茅庐请出诸葛孔明,从此安坐主公位椅,笼络人心倒是颇有能力。但是此人性软,眼泪众多,实在不能为大丈夫接受,同时关张死后失去理智,为了义气放弃北伐大任,执意亲帅大军东进讨吴,终究因自己军事才能低劣大败而归,从此蜀国一蹶不振,自己也抱恨而死。此二人均不为英雄所赞。孙权就更不用说了,一世碌碌无为,无奈接过长兄帝业,论事左右不定,其收录的手下门人也是庸俗不已。为此,三国时期三个帝业领袖都不能称为英雄。诸葛孔明是世之奇才,命悬一线的空城计就出自他手,同时选对了主公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但是历史上的孔明并不像三国演义中的那样优秀,数次北伐中原都没有安排好成都的朝事,终于祸起萧墙终究失利,同时作为军师,事必躬亲缺少对手下的信任终究落到劳累而死,这样的将领在现在也是很难有所成就的。周瑜虽然娇妻在身,也上演了火烧赤壁的辉煌但气量太小气死也就不奇怪了。

        也许有人会问我,既然这些人都被我排除了,那么到底谁在是我最喜欢的英雄呢。别着急,这就到来。大家是否还记得三国末期的司马懿,他才是我心中的英雄。
司马懿,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他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平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人生起起落落但终究保持高度乐观的心态。曾以自己有风痹病为借口拒绝曹操,表现出对乱臣贼子的对抗,后来为了保住有用之身就文学掾一职,表现出能屈能伸的气节及此一时彼一时的认知。后来多次为曹操出谋划策让曹魏成就了霸业。如果说曹操的天下是10分的话,司马懿的才能至少为他取得了6分。就这样一个功高盖主的权臣,对自己的领导表现出了十分的敬重及配合。同时能够审时度势,能够有霸取天下的野心和准备。曹魏后期能够巧妙收回兵权,形成权控朝野的形式。能够教育自己的孩子使得司马家族争霸天下成为必然。对自己的个人生活十分节制,表现出朴素的一面,公元251年病逝享年73岁,在当时的时代能够如此长寿的人实在少见。这点是胜于曹操的。
       

        应该说从司马懿身上我能够看到作为搞科研的人需要的东西,那就是能屈能伸,能够保全大局,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气馁,取得成就的时候不骄傲,时刻保持着对时事的准确认知不闭门造车,科学研究同时注意身体素质的培养。同时在一定时候要忠于自己的领导,为领导创造利益才能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现在的某些学生总是抱怨自己的老板剥削自己,给自己太多的任务,如果大家看看司马懿同学那么我想也就没有这么多怨言了。最后祝所有真正的科研人都能够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为我国科学事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请大家评论,谩骂者请远离!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391-245508.html

上一篇:植物材料贴画作品展
下一篇:游上海,品古今
收藏 IP: .*| 热度|

5 唐凌峰 吴飞鹏 吉宗祥 cheauyn followme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9: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