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耀旗
代表作好,但决不能唯代表作
2018-11-18 11:39
阅读:13379

       最近全国上下轰轰烈烈地开展了破四唯(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职称)的运动,雷声很大,雨点可能也不少,的确要破!正如我去年的一篇博文所说的记件评估正在坑害这一代科研人才但是俗话说,破旧要立新,如果新的不来,旧的不会自己离去,不然的话,运动过去了,该干啥还是会干啥。怎样立新是一个问题,其中“代表作”为一个打破数论文的方法提了出来。所谓代表作就是只列出过去五年(或者十年)内3-5篇最好的工作。代表作的本意是鼓励大家追求质量,不求数量,是好事!但是怕就怕在代表作变成简单粗暴的唯代表作,唯影响因子学物理的都知道只有量变才能引起质变,没有一定的数量,那会有一举通天的质量?代表作不是真正地去追求质量,而是一个数影响因子的新游戏。唯代表作的危害极大,将伤害大创新发展的前景。

        唯代表作的一大危害是对学生培养的忽略。如果导师只想发“大”文章,学生很容易被驱使成为“大”文章里的小部件,每人只负责一小部分,得不到全面的培养。如果“大”文章迟迟发不了,学生就会被绑架,迟迟毕不了业,渐渐失去对科研的兴趣。学生是未来的人才,不是一将功成垫脚的枯骨。没有功底扎实、全面发展、保持科研兴趣的好学生,就没有未来。

        唯代表作的另一大危害是损伤研究基础的积累。如果只追求所谓的大创新,忽略创新的所需要的积累,必将导致竹篮打水一场空。因为大创新,需要用小创新来探索。没有小创新的锻炼,基本技能的稳步发展,是得不到大创新的思路。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大创新是小创新培育出来的。刻意去追求大创新,不是风险及大、很可能是死路一条,就是靠体力,财力,而不是脑力的大项目。做科研必须大小搭配才能保持研究的活力。很多大创新是在做东的过程里发现西的,常常是可遇不可求的。关键在于要保持在学术上的活跃,不间断地探索,及在小创新基础上发展。无论是那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他的大多数论文还是以小创新为主,人生能会有几次神来之笔?例如M. Karplus最近的100篇论文(2006-2018),75%是在1-6的影响因子的杂志上发表,只有5%在>10影响因子的杂志上发表。

总之,唯代表作只是从数论文变成数影响因子,换汤不换药。现在某些地方已经开始一区或者>10影响因子的论文才能算代表。但是没有绿叶的滋养,哪有红花的艳丽?需要红花,就必须也要有鼓励绿叶发展的土壤。更不用说我的体会是真正有大创新的文章常常由于独到的见解而被打压,而只能发表在所谓的小杂志上。想要原创,就必须彻底抛弃想简化科研评估的念头,下放行政权力,让评估交给没有利益冲突的小同行!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周耀旗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2757-114689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9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