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 致 学 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xuechuanbo .................................................................................... 科学史-科学期刊史-科学传播史-期刊传播学

博文

杨卫院士盛赞大学学报为学术窗口、品牌、旗帜和奔流不息的编年史

已有 3063 次阅读 2011-2-18 10:52 |个人分类:期刊传播史论1|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大学学报, 编年史, 学术窗口, 大学品牌

    《清华大学学报》在1949年以前发表的560余篇稿件中包括了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等40余位大师级人物稿件100余篇, 1955年复刊至2005年发表的7 000余篇稿件中含有40多名院士的300余篇论文,其中温诗铸院士署名的就有40余篇。清华大学90%以上的两院院士在《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过论文,不乏为作者的首篇论文或学科奠基性论文。时任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卫院士在给《清华大学学报》创刊90周年的贺辞中说得好:

    “大学学报是以客观的学术语言记录大学发展的一部奔流不息的编年史。这部编年史虽较大学的奠基稍晚些,但也已经历经百年沧桑。这虽然已经超过今日读者中绝大多数人的年龄,但没有人否认这部编年史刻下了大学师生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凝结了丰厚的学术积淀,养育了一代代学人。它是大学精神的蓄积、发扬、凝聚和扩张,是大学学术的窗口、品牌和旗帜”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贺《清华大学学报》创刊90周年.新清华,2005-12-12(1))

    这一说法,既是大学教授和科学大师对大学学报的崇高褒奖,也让我们从这一有历史意义的论断中看到了科学家所希望的未来大学学报的发展方向。

杨卫院士百度背景资料: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杨 卫

  1 954.02生于北京市,祖籍湖南浏阳19691月参加工作,1976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1981年在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85年在美国布朗大学获博士学位,固体力学专家,教授。

  196901月至197308月在陕西省延川县冯家坪公社聂家坪大队插队。

  197309月至197612月于西北工业大学材料与热加工系学习。

  197612月至197805月在江西省上饶地区景波机械厂担任工艺员。

  197805月至200408月先后在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工程力学系任教,

  198912月晋升教授。

  199700月至200404月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主任,

  19992004年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404月至200408月担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常务副院长。

  200400月至200600月任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409月至200607月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

  20068月起担任浙江大学校长。

    研究领域

  杨卫长期从事宏微观断裂力学、细观与纳米力学、力电耦合失效等领域的研究。出版了一系列论著。其中《细观塑性力学及其应用》和《力电失效学: 电致失效, 力电耦合, 区位转换, 质流失稳》为Springer出版社出版。在断裂力学研究中,得到准三维裂纹尖端场的解析解,证明界面裂纹扩展可能超越下瑞利波,激发了超高速界面断裂的研究。在细观与纳观力学研究中提出细观塑性理论。发展了连续介质力学与分子动力学之间的跨层次算法,并模拟了从裂尖发射的原子点阵位错运行转变为连续介质位错群的现象。提出准解理断裂理论,解释了裂纹钝化后再出现解理的现象。提出电致断裂的非线性力学机理模型、畴变增韧模型以及畴变电致疲劳模型,可用于计算电场循环的裂纹扩展量,提出电致质流失稳模型。

   主要荣誉

  1988年获得北京市五四奖章和中国青年科技奖1992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奖章,被评选为北京市十佳教师之一;1994年获得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同年获得国家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首批进入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等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2001年起被聘任为俄罗斯宇航科学院院士,2002年获得全国五一奖章。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69915-414046.html

上一篇:猜测大学学报源自“大而全”太过偏颇
下一篇:著名历史学家张岂之教授认为大学学报关乎国之大事
收藏 IP: 124.115.173.*|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3: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