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秋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ongshiliang 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城市地质、地面沉降、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研究

博文

中国部分科研项目被曝验收走过场

已有 2838 次阅读 2011-11-30 20:35 |个人分类:集对分析|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 验收, 评审

中国部分科研项目被曝验收走过场
——申报时轰轰烈烈  结题时草草收场

【记者高博报导;摘引自《科技日报》2011-11-27】

    出钱方总会吹毛求疵,项目承包人总会担心过不了关。这条定律在中国失效了——科学资助机构几乎对所有结果表示满意;而科学家从不操心是否能兑现之前的承诺,他们总忙着写文件,申请下一笔经费。
    
    “我所了解的科学项目,都是重申报,轻结题。”资深科学家刘亦铭(化名)告诉记者,项目一申请到手,就肯定能通过验收,成了中国科研界的常态。缺乏认真结题验收的后果,就是让申请项目等同于写方案捞钱。“争取经费变得比高水平成果更有吸引力,”中科院院士郭雷说,“这扭曲了科研投入的真正目的。”
    
经费分配“利益均沾”?
    
    “如果每个项目在结题时都按照任务书中说的目标去验收,又有多少可以结题呢?”在一篇评论中,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侠说:“按照中国惯例,申报时轰轰烈烈,结题时草草收场,已是众所周知的秘密。”
    
    刘亦铭是中国一所著名高校的系主任,也曾是“十五”期间某国家重大项目的首席专家和相关课题的验收者。回忆起当验收专家的那些事儿,他颇为感慨。
    
    “毫无疑问,验收时我做不到客观。”刘亦铭说,假如认真按课题要求去审查,大多数参与单位都没有达到预定目标。
    
    “实际上他们没有那个能力去完成目标。”在刘亦铭看来,项目管理部门提出的科学目标太高,超出了国内大多数相关科研机构的实力,只有少数人能够进行这一层次的研究。“但在分配任务时,还是得撒胡椒面,让各个单位都能沾一点光。”
    
    刘亦铭道出此中原因:“利益得摆平,不然的话有人会去告状。做研究不行,捣乱还是可以的。”
    
    没有匹配实力的单位承诺完成目标,但实际上又完不成。这种矛盾想要解决,只有靠验收时“松松手”。
    
    “我组织验收的时候,那些做过些工作的,就算成果没意义,也让它过了。”刘亦铭说,“也有那种太差的,拿了钱什么都没做,实在没法通过。就因为这个,他们闹到部里去了。”
    
    官员们不希望出现通不过的情况,刘亦铭说:“这显得他们工作没做好——完成不了课题的,你怎么把钱拨给他了呢?”
    
    各种动机交汇下,顺利结题也就势所必然了。

    
项目验收怪象连连
    
    国内一般通过年度报告、中期和终期结题来检查科研项目,记者不止一次听科研工作者提到:许多验收完全是走过场。
    
    记者曾见识过一些项目的验收:被验收方念一遍汇报稿,例行公事般的几次问答,被验收方准备好验收结论草稿,验收专家们稍加改动,增删几个定语,加上一两句空泛的评价,大家鼓掌通过。接下来就该是融洽的联谊活动了。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陈难先今年“两会”期间曾发表言论,痛斥“评审书的草稿通常是由被评审的人来起草,评审专家只是在一些用词上作些无关痛痒的修改,甚至仅仅是改改标点符号而已”。
    
    “在这种生态环境下,国家钱投入得再多也是糟蹋。”陈难先感言。为此,他曾要求其主管项目的评审专家写出自己的意见。但他的做法毕竟是个例。
    
    中科院一位青年科学家告诉记者,在他们的专业圈子里,前几年某部委资助的一个重大项目“顺利结题”被视为笑话。“项目是中国几条大河的污染治理。验收时说污染被成功控制,实际上大家都知道纯属忽悠。新闻里也报道说污染依旧。你拿它有什么办法?”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王贻芳也认为:“因为责任不明,专家一般也不会为难课题组。其实做得好不好,本领域科学家心里都会很清楚。”王贻芳说:“如果实行终身负责制,有科学家自己利益的约束在里面,问题会好一些。”
    
大家都学会“和稀泥”
    
    “如果在规划与立项时把好关,后面的问题会少很多。”王贻芳坦言,“如果我们支持的是真正的科学家,科学界求真务实的风气就会蔚然成风;如果少借中国特色搞一些歪门邪道,多参与国际交流,按国际惯例办事,问题就会少很多。”
    
    然而,抱着相似观点,并付诸实施的刘亦铭却碰壁了。几年前,在国家重大项目的立项阶段,他试图请国外专家来评估,避免中国的人情羁绊。为此,他请了行内几位世界顶级的科学家来华。
    
    “没想到,这些科学家刚住下,就被某位院士请去吃饭。”刘亦铭笑道,“大概是想让专家们替他的研究组说些好话。发现专家可能不会做出对他有利的结论,这位院士马上就去告我的状,说这些专家都是我的朋友,肯定会把经费派给我的人。”
    
    院士告状,让主管官员感到为难,找刘亦铭商量。无奈之下,刘亦铭只好不再坚持由国外专家出具意见。
    
    “我本来考虑在验收阶段也引入国外专家,但后来自然也打消了这个念头。”在海外工作多年归国的刘亦铭,终于感到事情没那么容易。最终,他也成了草草验收的专家组组长。
    
    改变这种状况是一件难事。“这需要管事的不怕惹事。”刘亦铭说,“但现在普遍都觉得‘无过就是功’,谁会去得罪人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65562-513430.html

上一篇:波兰盐矿遗址变身地下艺术宫——图片pps配背景音乐
下一篇:上海市第二轮新编地方志书编纂规划
收藏 IP: 58.24.211.*| 热度|

5 赵猛 许培扬 王涛 张玉秀 李永丹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9: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