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llgump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illgump First he is a person,then a man,a runner,a patent examer,is willing to be a philosopher,a writer,a poet,a cooker,

博文

图像分析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片表征上的应用

已有 47554 次阅读 2012-4-20 15:1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图片, 电子显微镜

图像分析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片表征上的应用

声明:

       首发科学网,禁止转载,禁止使用下面任何图片。

抄袭想法,别抄袭成果。

Agan------4/20/2012

起因:

       由于我硕士课题涉及到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而当前商业化的负极材料主要是石墨相关,天然石墨,或者人造石墨。天然石墨来源于石墨矿。石墨矿中石墨的形态主要呈现鳞片状,工业上使用球化机将这些鳞片状石墨进行纯化,球化,以提高材料的首次效率。因为鳞片石墨的大量片层结构,是石墨边缘面大量暴露,造成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为电解液在上面沉积,使电池首次效率过低。球化后可以改善这个情况。但是还是达不到要求。使用包覆在球形天然石墨表面包覆一层物质,可以提高其与电解液的界面性能。具体内容,百度很多。这不是本文重点。

       本文重点在于:为了评价包覆效果,一般的手段是对比包覆前后材料的形貌,而看形貌的手段一般是进行SEM,这也是对材料表征的一个常用手段。

       但是能不能从一张SEM图片中挖掘出更多的信息呢?本文提出一种方法,我称之为:对SEM图片的后续信息挖掘处理。下面结合我的课题进行举例。

演示:

       1为球形石墨的一般SEM图片。从比例尺上看,该球形石墨平均粒径为20μm.可以看到球形石墨颗粒为类球形,在每个类球表面可见不规则层,也有一些凹槽,这该是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

1:球形石墨的SEM图片

       由于材料的性能与这些不规则层或凹槽的多少存在相关性,需要表征这些形态的多少。但是如何做呢?1,通过人眼进行分析,但该手段比较可靠性不强,无法自动化;2,借助些图像分析手段来表征这些形态。

       2为实验Matlab边探测算法处理原SEM图片。

2:边缘探测图1后生成

       通过观察图2,这些形态马上就暴露在我们面前。对比图1和图2,在图2中观察到了石墨的球形边缘,同时可见有些球中间出现无边状态,那是因为这些区域足够光滑,不规则层或凹槽形态消失,就对应于这些区域的增多,反正,亦然。这就提供了一种评价标准。

       为了进一步显示这些形态,使用matlab file exchange中的一个Steve Eddins提供的imoverlay脚本生成了图3.

3:图2覆盖在图1上生成图

       观察图3,一切一目了然,此时无声胜有声啊。哈哈!你有没觉得图3甚至有点艺术的感觉啊,大自然有美啊。

展望:

       结合化学手段与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信息。还有一个简单的想法是通过对图1进行图形分析,甚至可以为材料的粒度分布提供一份参考数据,信息挖掘更为完全。我认为这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且由于SEM看材料形貌的普遍性,该方法应用范围和应用对象可以更为宽广,在此将自己的小小发现与大家分享,欢迎大家补充!

感谢:

       在此向matlab软件,Steve Eddins致谢,感谢Steve Eddins的慷慨贡献。

链接:

       Matlab: http://www.mathworks.cn/products/matlab/

Steve Eddinsmatlab主页:http://www.mathworks.cn/matlabcentral/fileexchange/authors/22204

       Imoverlay脚本:

http://www.mathworks.cn/matlabcentral/fileexchange/10502-image-overlay

联系:

       任何意见和反馈发邮件:nillgump@gmail.com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61167-561705.html

上一篇:书:《美学的故事》
下一篇:我对硕士毕业论文写作原则的一些理解
收藏 IP: 222.247.53.*| 热度|

2 黄锦芳 李春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04: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