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立平
学者评价的另类视角——基于解闷视角 精选
2020-12-3 17:56
阅读:7242

主流的学术评价由于评价指标异化,因而产生了“五唯”问题,而新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还没有有效建立。无论是规范SCI论文的应用,还是代表作评价,并不比综合论文、学历、职称、帽子、奖项评价好到哪儿去,尤其在宏观评价层面。今天要讨论的不是以上问题,而是几个另类视角:

第一,在同行心目中的地位。无论大学科还是小学科,你在学术领域所做的贡献大家多少还是知道一些,会对你总体有个评价。这种评价不是见面时的客套话,其实是很实在的东西。我关注江苏图情界一位年轻学者多年,他是那种有思想、有格局、有影响的大家,绝对超越了他所在单位的影响力,这句话尽管说得不好,但我不想修正。因为在我心中,他就是那种先有大师,才有大楼的存在。您在同行心中的地位,不会因为你的论文、学历、职称、帽子、奖项多少而改变。

再举个例子,几年前在上海同济大学开会,碰到北京工业大学经管学院的一位老师,加了微信,后来就经常关注他发的帖子。尽管他论文不多,但是对问题的把握、认识的深度确实令我敬佩。几年来,没有和他聊过一句话,但我知道,他就是那种大咖。其实我还认识不少这样的学者,只是由于我不清楚的原因,其影响力被大大弱化了。

第二,对自己学问的认知和自信。最了解学者的恐怕还是他(她)自己,从事科研工作,对人类的知识进步,对社会的贡献,真正的创新到低有多少,自己最清楚。不同学者由于能力不同,机遇不同,平台不同,学术贡献有大有小,但我认为应该把握的底线是,至少自己不要过度表述自己的贡献。

如果您做报告的时候,充满自信,带着某种感情,有一些小小的激动,还有一丝小小的得意,相信您报告内容的创新不会差。

第三,舍不得轻易放弃。遇到困难,遇到阻力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放弃科研?不妨假设一下,在保证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让您突然放弃从事的研究,您愿意吗?如果您不愿意的程度很大,说明您科研应该不错。

第四,资政成果。这些年重视智库建设,重视学者要为社会服务,这是应该的,利用自己所学,为国家建设、社会进步做点有益的工作必须提倡和表扬。对于资政成果,我们要深刻反思一下,究竟资政目的是什么?什么人获益?有没有道德层面的反思?有些资政成果尽管获得领导肯定性批示,有没有瑕疵?

第五,技术人员的工资。这一点适合技术人才评价,对于广大企业而言,如果是在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下企业的技术人员,他的工资就决定了他的贡献大小和水平高低,这是技术人员水平的市场价格,简明扼要。

非常遗憾的是,以上4个评价方面,第一、第二、第三无法量化,第四方面用来自省,第五方面只适合部分市场机制的技术人员。

从国家和机构角度,固然需要评价,但从学者自身角度,大可不必在意单位评价,因为单位评价目前也异化了。许多老师由于指标限制上不了教授,并不代表他水平不够。还有更多的老师拿不到这种那种奖励,评不上这种那种人才,也大可看淡这些东东。心中有自己,同行中有你,自己爱干,还不够吗?



                                            2020.12.3 俞立平 于杭州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俞立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5134-126098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1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9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