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zc009 我本布衣,躬耕在希望的原野上。

博文

入学赠言

已有 4091 次阅读 2012-8-19 18:13 |个人分类:省思教育|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大学, 入学, 独立精神, 人文情怀

在毕业季的时候,我曾想跟毕业生聊聊,于是写了一篇《毕业赠言》,如今又到了开学季,新生们就要入学了,我又想跟新生们说说话。依然是以过来人的身份,谈谈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都是从切身的阅历中得来的,有些是自己的见解,更多的是得益于身边的老师和朋友,甚至有些是来自老师的老师的言传身教,我得以有幸见闻的。以入学赠言的形式道出,聊表一种寄托,更多的是传承一种情感。
大学四年,有人曾用鲁迅先生作品的名字来形象的概括:大一是《呐喊》,大二是《彷徨》,大三是《朝花夕拾》,大四是《伤逝》。虽说不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如此,却也是不少人大学生活的真实写照:刚入学时,对大学充满了向往,尤其是进来后面对那么多的社团,活力也一下释放了,呐喊声一篇;等从呐喊中走来,却陷入了无尽的彷徨,开始思考大学的生活,寻找人生的方向;有那么一天,突然醒悟了,也找到了自我,开始奋力学习,此时已是大三,真的是朝花夕拾;大学四年是很容易过的,总免不了伤逝一番。这是大学里一道很有趣的风景线,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演绎着不同的故事,如果再继续用鲁迅先生的作品为题,《故事新编》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尽管这些是大学真正的风景,但却不是真正大学的风景。什么是真正的大学?我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无论大学如何发展、变化和进步,追求真理、弘扬正气都应该是真正大学的主导风景,而这一风景下最亮丽的部分则是其所彰显的独立精神和人文情怀。
首先谈一谈独立精神,有人说没有自由便没有独立,不知道这句话本身是人云亦云的见证,还是深刻思考的产物,但独立本身是不自由的,独立是要过独木桥的。大学需要坚守教室、自习室、阅览室,有些还需要坚守实验室,这实验室也可能是试验田,也可能是野外行走,而这份坚守却不那么自由,至少看起来是这样。又有人说了,可以自由思考,的确可以。但没有这份坚守,自由思考怕是很难吧?自由思考前面,需要不断的独立行走,只有独立行走才能有自由思考,然后具有独立的精神。就拿英语的学习来说,大家都知道英语很重要,需要学好,那么是不是别人不学英语自己把英语学好了,甚至还考了很多的证书就具有了独立精神呢?有点那个味道,但还远远不够。因为英语重要而学好英语,还不知道为什么重要,也不知道怎样学才算是学好了英语,是不能说就具有了独立精神。别人说了,你听了,然后还做到了,那也只是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如果能够意识到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载体,而其重要性是源于历史性的选择的话,这个时候学习英语,算是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同样,对于学好而言,如果认识能够从掌握语言本身到熟悉一种交流工具,再到拓展文化视野逐步深入,这个认识视角已经独立出来了。有了这样的思考与认识,英语已经不是所谓的英语了,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的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更是不断的学习语文,甚至不是外语专业的也学习几门外语,则基本上算是有点精神了。学习数学的要懂文学、历史,学习语言学的也要接触物理、化学,不要为文科、理科的划分束缚,所谓“君子不器”,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看一看民国时期的大师们,通常都精通几国语言,而国学功底更是非常深厚,就能明白一二了。
下面说一说人文情怀,若独立精神是立,人文情怀则是达,仅仅立是不够的,还要达。达是通达,是致用的功夫,也是为人的涵养。《大学》开篇中提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实就是最高的人文情怀。如何在大学培养人文情怀呢?没有一个入道的法门可循,但态度很重要,态度决定高度。态度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的体现,大学没一门课的学习不体现一个思考问题的方式,那么态度首先体现在当下的学习中。刚入学很多同学就会对专业有看法,对身边的同学有看法,对学校也有看法,甚至是对读书的地方也有看法,但这些看法很多都不是自己的,或许只是出于一时的不适应所表达的情感,或是听来别人的只言片语宣泄自己的情绪。恰恰是这些情感与情绪不断的形成自己的态度和看待问题的习惯,而这态度是未经深入学习就形成了,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非常有害的。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就是要尽量减少这些浮浅的态度,以及由这些态度带来的不良习惯和负面作用,然后形成积极的、正面的思考方式和态度,以及良好的习惯。那么这个过程中,学习就是第一必要的东西,而且是积极、主动的学习。比如说,有个同学是从北方来的,很不习惯南方的饮食和生活环境,甚至在语言交流上都很痛苦。那么怎么办呢?消极的逃避,否定他们,当然是一条可行的路径。那么如果想象一下,自己是南方的到了北方会怎样,而且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如果意识到南方吃辣子是可以驱湿气,对健康有益则是一种进步,于是开始尊重这种饮食习惯,自己慢慢也学着适应了。慢慢的,在与身边的人的接触中,发现他们独特的性格和品质,以及背后深远的文化,可能你会更理解这片土地,甚至有一天爱上了这里。以后或许会不断的关注这里,关心这里,离开了也带着牵挂,这份由尊重、理解开始的包容与融合就是一种人文情怀的体现。
这些简单的思考送给新入学的同学们,希望你们给你要去的地方带去新的生命与活力,也期待你们四年后都能够具有独立的精神和人文情怀。无论走到哪里都要相信崇高,因为只要你相信崇高,崇高自与你同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50882-603811.html

上一篇:家如驿站
下一篇:太阳如何打西边出来
收藏 IP: 123.84.52.*| 热度|

6 武夷山 陈湘明 翟自洋 王春艳 yxh3161 MassSpec1688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6: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