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郁
“爱因斯坦致女儿的临终遗言”是真的吗? 精选
2016-2-23 07:08
阅读:28223

“爱因斯坦致女儿的临终遗言”是真的吗?

 

施郁(复旦大学物理学系)

 

 

网络里广泛流传着一封“爱因斯坦致女儿的信”或者“爱因斯坦临终遗言”,信的主题与物理无关,而是通篇强调“爱是光、是引力、是力量、是上帝,上帝是爱”,还把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里的质量换成爱,如此等等。这本来在英语世界里流传,最近有人把它翻译成中文,以中英对照的形式在中文网络世界里流传甚广。

这封信前面有一个引子,说1980年代末,爱因斯坦的女儿Lieserl将爱因斯坦的1400封信捐给希伯来大学,要求一直到爱因斯坦死后20年才公开其中内容,其中就包括这封给Lieserl的信。

首先,爱因斯坦于1955年去世,到1980年代已经超过20年,爱因斯坦的女儿不可能再提那个要求。这一点姑且放在一边。

关键是,爱因斯坦有一个叫Lieserl的女儿吗?如果在1986年之前问任何一个爱因斯坦专家,答案都是否定的。但是在1986年,有一批爱因斯坦与第一任妻子米列娃的通信被他们的大儿子汉斯(Hans AlbertEinstein)的养女伊夫琳(Evelyn)发现 [1]。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确实曾有一个女儿叫Lieserl [1]。

米列娃1896年进入苏黎世工学院,与爱因斯坦和格罗斯曼(M. Grossmannn)是同班同学,入学后很快和爱因斯坦成为恋人。1900年她没能通过毕业考试。1901年重考又失败,当时她已为爱因斯坦怀孕3个月。她中断学业,回到在塞尔维亚的诺维萨德(Novi Sad)的父母处,于1902年1月生下了女儿Lieserl [2]。当时爱因斯坦留在瑞士找工作,直到1902年6月份开始在伯尔尼专利局工作。1903年1月,两人在伯尔尼结婚。婚后,他们又生了两个儿子汉斯和爱多尔多(EduadEinstein)。1912年开始,两人关系紧张。经过长达五年的分居,他们最终于1919年2月14日离婚。当年6月2日,爱因斯坦与他的表姐兼堂姐艾尔沙(Elsa Einstein)结婚 [3]。

在爱因斯坦和米列娃的通信里,两人婚前所生的女儿被称为Lieserl。 她最后一次在信中出现是在1903年9月19日爱因斯坦给米列娃的信中。他在其中对Lieserl患有猩红热表示关切,又问道,“孩子登记了吗?我们要小心,免得将来她遇到问题。”由此,人们推断Lieserl可能被别人收养,也有可能在1903年9月死于猩红热 [4,5]。  

所以,Lieserl当然不可能在1980年代给希伯来大学捐信,这封所谓的“爱因斯坦致女儿的信”是假的。事实上,现在网络上不乏伪造的名人文章,比如所谓“杨振宁谈佛教”也是伪造的。

但是这个伪造的“爱因斯坦致女儿的信”的引子借用并歪曲了一点事实。那就是,1980年代,爱因斯坦的女儿确实向希伯来大学捐赠了1400封爱因斯坦信件,并要求在她本人去世20年之内不可以公开[6,7,8]。 以色列的希伯来大学是作为犹太裔的爱因斯坦帮助创立的,它一直保存着爱因斯坦的档案。

但这位女儿显然不是Lieserl,而是爱因斯坦的继女、艾尔莎的二女儿玛戈特。1919年,艾尔莎在与爱因斯坦结婚时处于离异状态,已经有两个女儿伊尔莎(Ilse)和玛戈特,当时她们和爱因斯坦都居住在柏林。

玛戈特1986年7月8日去世,所以希伯来大学于2006年7月10 日(星期一)公开了这些信件。这些信件写于1912到1955年,有3500页之多,是爱因斯坦与艾尔莎母女的通信。在他的第二次婚姻期间,爱因斯坦只要出门在外,几乎每天都要给艾尔莎写信。

这些信件向人们揭示了之前爱因斯坦不为人知的一些事情,也引起了轩然大波。比如,信中透露出爱因斯坦在与艾尔莎的婚姻期间,与其他几位女性有过亲密交往。

有些信件所透露的信息显示他与前妻米列娃和两个儿子的关系比人们之前所知的要好些,其中还有爱因斯坦对米列娃经济支持的信息。按照离婚协议,他应该把诺贝尔奖金存入瑞士银行,利息归米列娃和儿子,使用本金需要他同意。爱因斯坦的秘书杜卡斯(H. Dukas)曾说诺贝尔奖金全部给了米列娃 [3],据称被米列娃用来在苏黎世买了3套房子[9]。新公开的信件透露,爱因斯坦曾接受别人建议把一部分钱放在美国投资,后来在大萧条中损失惨重。爱因斯坦曾一时被米列娃指责。依萨克森(W. Isaacson)仔细研究了这些信件,弄清了爱因斯坦对米列娃母子经济支持的复杂情况,确实涉及3套房子的买卖,总而言之,爱因斯坦对他们在经济上是很负责任的,超过了原来的协议 [5]。

也有信件表达了爱因斯坦对二儿子爱多尔多(Eduard Einstein)患有精神分裂表示难以接受,觉得孩子还不如不要出生。

在1921年写给第二任妻子艾尔莎的信中,爱因斯坦说:“我很快将受够了相对论。即使是这种事,时间长了兴趣也会减退。”这或许只是反映了他工作上的的一时疲倦。

还有反犹时期的信。1933年,爱因斯坦在英国时的一封信上写道:“一位德国同事告诉我不要靠近德国边境,因为人们对他的愤怒已经失控……人们到处担心被排斥的聪明犹太人的竞争。我们的力量比弱点更成了我们的负担。

爱因斯坦专家霍尔顿(G. Holton)说,这些信件的内容与爱因斯坦的坦率性格是一致的 [8]。

爱因斯坦个人生活方面的信件反映了爱因斯坦也有凡人的喜怒哀乐,但不改变爱因斯坦是人类历史上第二伟大的物理学家,正如牛顿的各种轶闻不能抹杀他是第一伟大的物理学家。

自公开以来,玛戈特捐赠的信件被陆续收入《爱因斯坦文集(The Collected Papers of Albert Einstein)》。比如,2006年出版的第10卷(覆盖1920年5至12月)中,作为对前面几卷的补充,有211封1909年5月到1920年4月的信件,其中124封就来自玛戈特的捐赠 [10]。

 

参考文献:

[1]Einstein AMaric M. The Love Letter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1992.

[2]Stachel, J. (1996). In Pycior H M, Slack N G, Abir-Am P G. (eds.) Creative Couples in the Sciences, RutgersUniversity Press, 1996.

[3] Pais A, Subtle is the L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82.

[4] Zackheim M. Einstein's Daughter: the Search forLieserl, Riverhead,  1999.

[5] Isaacson W. Einstein: HisLife and Universe. Simon & Schuster, New York, 2007.

[6] 美国NBC新闻, New Letters shed light on Einstein’s lovelife(综合路透社和美联社报道), 2006710日。

[7] Highfield R. Einstein'sTheory of FidelityTelegraph 2006711日。

[8] Casselman A.  Einstein's Theory of FidelityDiscover 2006月第10期。

[9] Highfield R, Carter P. The Private Lives of Albert Einstein.  Faber and FaberLondon, 1993.

[10] Einstein A (). Buchwald D K, Sauer T, Rosenkranz Z, Illy J,Holmes V I () .  The Collected Papers of Albert Einstein, Vol.10,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6.  


 

本文同时发表在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和本人的公众号"物理文化"。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施郁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95-95795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4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