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
挡不住的传播:科普,凭什么吸引科学家参与其中? 精选
2019-3-16 22:23
阅读:4352
标签:科学传播, 科学家科普

科学网上科学家云集,起码都算是科学工作者吧。其中也有不少在进行科普创作。无疑,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有能力有兴趣,才会主动去做。我创作,我快乐。比如,姬扬老师刚在“返朴“上发了一篇关于量子通信的科普文章,反响不错,估计这会儿正快乐正得意呢。

有人天生爱分享,挡也挡不住,当然包括科普的东西,写作对了路子,看的人多了,就有了科普效果,就是那么回事儿。当然,每个人都有潜力可挖,进行科普创作也是一样,假定激励科学家参与面向一般大众层面的科普,有着特别实际的好处,就需要把这部分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大家都开心。

科学家参与科普,其重要性俺就不罗嗦了。国家也呼吁了这多年,好像效果并不太好,为啥?

每每跟老同志谈起科普,他们往往对现在科学家没有科普责任心颇有微词。前几天有个老先生提到,他上学的年代就不这样。要求科学家做科普,最早还是学习苏联的做法。当时苏联规定每个院士每年要出几篇论文,写一本科普书,这个任务可以用几场科普报告顶替。这个实施起来当时并不困难。一则那个年代,科学工作者是一切听从党召唤,党提倡科学家做科普,他们会积极相应;二则老科学家们大多文理兼备,写科普不太成问题。要说效果,自然还不错,主要是那个年代人们信息来源有限,对知识的获取处于饥饿状态,加上对科学家无比崇拜信任。

渐渐地,大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光空洞讲责任不行了,得多说点道道,于是也提出参照国外的办法。比如,从科研经费中使用一部分做科普是很多国家都有的惯例,特别是英国和英联邦国家,一般习惯科研经费的4%用于科普。包括办培训,写科普文章,搞实验室开放等科普活动。理念是科研用的是纳税人的钱,科普是对纳税人的经费使用交代,也是争取公众支持科研的手段之一。这个科普当然是该由参与科研项目的科学家来做。

也的确是有企业拿到国家的科研经费并承诺拿出1%做科普,但兑现了没有就不得而知了。再说,有多少是落到科学家头上了? 科学家参和一些敏感话题的科普,无异于“踩雷“,这样的事情并不少。

再说受众问题。其实,所谓科普,是要给需要搞请道理的人讲清道理,一般老百姓并不关心那么多科学道理,所以,要说让科学家做科普,让公众理解科学,这个很难,双方的意愿不一定对等。倒是科学家要学会用通俗的语言给参与立项参与决策的领导讲明白,否则真的会影响立项给钱,比如,我一个朋友投资肽工程,给当地科技局写项目书,写得人家就根本看不懂,没法立项。所以,从这点上来说,科学家的“科普“多少还是有用的。

十多年前,我也写过一个建议,名字好像是“建议建立鼓励科学家参与科普的良好机制“,后来这条建议通过一个我党(九三)的同事提交,作为全国政协会的提案了。当时的环境跟现在不太一样,想的也比较简单。

这些年,大家七嘴八舌,给相关部门支招儿,忽悠科学家做科普,效果甚微,原因以前都说过,不多说了。至于把科普作为科学家工作考核标准之一,这个的确瞎扯,也无法实施,没法制定标准。各学科的情况不同,很多学科很难科普。能参与的都参与了,其他不一定需要,也不一定有用。但现在的问题是,形式往往重于内容,大家都明白的。

所以,提出让科学家占领科普主阵地,只是个美好的愿望。对于科普,有兴趣的科学家不一定都把报酬看得那么重,但如果报酬足够丰厚,肯定会吸引一部分有潜力的科学家参与。这个时代,谁还会视金钱如粪土?要做出让大家都满意的选择,不是那么容易,有时也不光钱的问题。没钱不好办事,有钱也不一定能办好事。

总之,如果大家觉得有精力,潜力,愿意挖掘自己的能量,用外行人听得懂的方式,分享自己的科学,权当行使科普(其实这基本就是一个伪命题)职责吧。快乐科普最重要。

(挡不住的传播,未完待续)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吕秀齐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8991-116795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1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