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谣言是辟不完的

已有 9231 次阅读 2018-6-20 22:16 |个人分类:科学杂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谣言成因

 

信息时代,“谣言”满天飞,“辟谣”的玩不过传谣的, 这是不争的事实。谣言会越来越多,会像野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辟是辟不完的。

微信等平台专门有辟谣小程序,偶尔用一下,不过感觉太不专业太不及时,还不如上知乎找答案。

IMG_7859.JPG


杂七杂八的谣言关注不过来,不谈别的,想就所谓科学相关的谣言扯几句。

人们为啥容易相信谣言

科学发展到今天,人类对自然、对生命的认识仍然具有很多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也为“谣言”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人们不断地找寻事情的真相,当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用各种猜测、臆想去进行补偿。

人们总是优先相信所谓负面的东西,比如我们吃的东西,这也不安全,那也有毒了,这应该也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instinct)。

当人们听到几种不同的声音、而我们做出判断所需要的信息量又不够大(许多时候,其实我们是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者一端),那些先入为主的声音,往往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人们最先听到的,往往记得最牢,也可能最容易被接受。一旦人们形成了对某种事情的看法,在相反的证据到来时,要改变原有的认识,是一种非常不爽的体验。这也许是许多人不愿意放弃原来所相信的东西的原因之一。况且,这些原始执念改变,还涉及到许多更复杂的东西,比如面子、利益、工作。

让人相信谣言很容易,一点恐慌,一点夸大就够了。对抗谣言需要理性的分析和更大的信息量,也需要时间的消化。


对科学的理性传播谈何容易

我们生活在充满矛盾的社会中。科学不断发展,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只能是在某些证据的支持下盛行一时,待有新的证据产生,就会受到质疑,新旧理论会产生激烈的碰撞,附带产生的各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太离谱的说法就变成了类似“谣言”(这词儿太过贬义,很多情况下,用不实信息形容更为恰当)的东西,其实,所谓谣言也不一定都是有意制造的,谣辟的对不对有时也真不好说,多些质疑总是没错的,科学的态度就该是质疑的态度。

完美的科学证据需要时间的代价。而现代人越来越等不及,变得越来越浮躁。所以,充满理性和严谨的科学传播,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会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

从某种角度来讲,我们谁也并不比谁更聪明。从众的力量不可忽视,随大流的心理谁都会有,被人牵着鼻子走的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媒体会根据人的心理,制造舆论,玩的是吸引眼球,追求的是最大关注。所有路数、套路,都有其相似性。

对社会事件的传播如此,对于科学相关东西的传播也是如此。或许我们好好研究一下科学传播的大从心理学,尽管收效可能并不那么理想,但起码可以减少些无意义的碰撞和个人的烦恼。严谨的科学传播面对的是小众,不可能照顾到方方面面人的喜好,引导作用不可忽视。成功的引导会有链式反应。

科学传播中,我们总是提倡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其实这是件非常有难度的事情。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构建建立在科学知识丰富的基础上,并不是凭空产生,每个人的思维习惯也不一样。但并不能因为有难度,就放弃对科学思想的传播,对科学方法的倡导。

科学在不断质疑中前行,科学传播任重而道远。研究受众的心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解剖一个事实,谈作者自己的认识,容许多方质疑,通过广泛的讨论,不断修正谬误,传播有用的东西。我想,这样的科学传播才更有意义。令人欣喜的是,我们一些新媒体科学传播已经在这样做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8991-1120002.html

上一篇:学点心理学也好
下一篇:欧洲行感悟(一):亲历出国购物潮
收藏 IP: 114.248.89.*| 热度|

11 武夷山 尤明庆 黄永义 李学宽 汪育才 郭景涛 姬扬 张鹰 文克玲 zjzhaokeqin hmao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1: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