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军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gyongjun

博文

老院士说:你们的科研没“药味”

已有 3338 次阅读 2020-4-5 13:23 |个人分类:科研笔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SCI, 论文, 应用, 科研成果

8799.png

记得十多年前,学院召开学科建设发展论证会,邀请一些大牛参加,其中有一位是圈内德高望重的老院士。在讨论环节,老院士说你们申的项目不少,也发了不少高分的SCI文章,但是总感觉科研搞的不对路。记得最后,老院士非常幽默地讲了一句话:“你们的科研工作没‘药味’!”

新药研发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新药难搞,国际公认。研发一个新药,一般是十年时间、十亿($)花费,即所谓的“双十规则”。药学研究从早期的“化学—药学”模式,然后经历“化学—生物学—药学” 模式,再演进变化到今天的“化学—生物学—信息科学—药学” 模式。随着学科之间融合越来越紧密,药学研究技术手段的革新速度日新月异。药学人员知识储备的标配是:化学 + 生命科学 + 医学 + 计算机信息科学。四大门类学科必须全精通,缺一不可。药物是管理最最严格的商品,新药申请旅途慢慢,搞新药研发《药事管理学》也是必须要精通的。所以在药学领域,成名成家非常非常难,特别是在当今时代,轰轰烈烈地搞成一个新药,是大海捞针事件,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

老院士所谓的没‘药味’,是指研究工作没有价值。老院士讲这句话的时候,SCI至上正势不可挡。药圈的大牛们,使出吃奶的劲,一辈子也未必能搞出一个新药来。对于高校普通科研人员来说,拿到一个新药临床试验证书更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所谓搞药学研究,无非是先导化合物筛选环节一些零零碎碎的工作(比如天然活性成分的提取、小分子化合物合成筛选等),离最终的成药目标隔着十万八千里呢。譬如搞天然产物研究的,老板领着一群研究生搞天然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以抗肿瘤药物为例,一旦分离到结构新颖的东西,经体外MTT筛选完后,如果IC50值挺好,马上做凋亡、血管生成和周期等啥的。把这些数据做完,发篇3-4分的体外杂志一般没问题的。如果再接着继续做做体内药效学研究,做点动物实验,发篇CANCER RES或者CLIN CANCER RES,算是收获满满啦。申请个项目搞点经费,发发SCI文章,研究生混个毕业证,大部分课题组玩的基本就是这套路。

如今,国家号召科研圈破除SCI至上,现在回忆老院士的这句话,感到耐人寻味、意味深长,不由得敬佩老院士的先见之明。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226964.html

上一篇:春风慰英烈,黄花祭忠魂
下一篇:莫道春来迟,刹那樱花开
收藏 IP: 117.59.84.*| 热度|

37 杨正瓴 王从彦 王安良 许亚东 朱晓刚 刘全慧 杨学祥 刘炜 武夷山 秦四清 刘良桂 刘钢 帅凌鹰 范振英 罗娜 郁志勇 徐长庆 季丹 李剑超 王汉森 孟佳 张忆文 贾玉玺 李学宽 吴斌 晏丽红 孙学军 杜占池 蔡志全 徐耀 许培扬 王启云 孙颉 孙志鸿 姚小鸥 陈志飞 刘庆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05: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