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军
扒一扒孔老师的“导师服”(1)
2019-12-3 22:03
阅读:15133
标签:孔子, 论语, 服装, 春秋时代, 导师服

前几天读《论语.乡党》篇,在《跟着孔老师学穿衣》里随手写了几句感言。君子夏穿丝麻冬穿皮草,以现代人角度看孔老师的穿衣风格,似乎非常时髦赶潮流。孔子乃师之祖,春秋时代孔老师穿的“导师服”是什么样子的呢?探究孔老师的“穿衣史”,还原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原生态的生活状态,应该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

W020170605302378092142.jpg

历史典籍和考古发掘文物,是历史研究的两个重要途径。在历史上,孔子的坟墓被扒过两次。秦朝被扒过一次,W-G时期被革命小将们挖掘过一次。不要说随葬衣物,就连孔子的尸骨都没有见到。不仅孔子墓里没有发掘到衣物,孔子同时期的鲁国春秋时期的墓葬,截止到目前也没有发掘出服装衣物类文物的报道。究其原因,郭克煜在《鲁国史》解释说,这是由于山东地区墓葬形制和地质水文条件,不利于墓葬里织物的保存。反而是南方多雨潮湿的地区,发掘出大量战国和汉代的纺织品,最著名的要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纺织物。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说明在司马迁生活的汉代,孔子生前穿过的衣服还被后世保留着的。这些孔子生前穿过的衣物,后来不知所踪。

1.jpeg

在孔子博物馆参观,曾看到一对孔子夫妇的木雕像。资料介绍说这两件文物原藏于衢州南孔庙,解放后被曲阜文物部门收藏,相传是孔门弟子子贡雕刻的。关于这两件文物的具体年代,文物界尚存在争议。有专家鉴定说,两件文物最早不过宋代,已不可采信。目前搞古代服饰研究的,能参考的最古老的同时期文物,是战国墓葬出土的陶俑。至于汉代武梁祠画像中孔子见老子像、唐代吴道子的孔子像、明代留下的许多孔子像,与孔子生活的时代相距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更无需提清代焦秉贞画的《孔子圣迹图》,这部著名的连环画的绘制时间,大概是孔子死后2000多年以后了。上述绘画作品,大多是古代画家根椐有关记载和传说,或者完全凭籍各自对孔老夫子的理解和臆断绘制而成。这些作者与孔子生活的时代相距甚远,尽管有些作品被后世人广泛接受并认可,但是他们绘画作品中所展示的孔子衣着打扮,与孔老师的“七露之容”一样,其历史的真实性已不足信矣。

20190823145717.jpg

如果从历史文献典籍中寻找孔子的“穿衣史”,《论语》中的描写应该是最权威的。譬如《论语.乡党》篇描写孔子衣着的那一段,是孔子在鲁国做大司寇时的官服打扮。春秋末年,鲁国是一个非常重视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社会。孔子从鲁国社会底层的百姓,一路奋斗到鲁国大司寇的位置,他的着装历史也经历了从“被褐芒鞋”到后来的“旒冠冕服”的改变。我们不妨参照有关的历史文献,来捋一捋孔老师穿衣打扮的“黑”历史。

12f3f04686b64ca9b234dd77a343e7c8.jpeg

沈从文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是我喜欢的一位小说家。记得好多年前去图书馆查文献,发现沈先生撰写的一本服装史方面的书,感到很好奇,于是便借来粗略地读了一遍。关于服装起源,沈先生的《中国服装史》认为有保护说、装饰说、遮羞说等几种观点。在人类社会早期,从原始社会茹毛饮血,人类披树叶、盖兽皮之始,逐渐发展到“纤维织物”文明时期。早期的服装是一种称为“贯口衫”服装样式。用葛、麻等纤维,织成一块布料。这布料一般有两个身长,服装的裁剪方法极为简单:把布料对折,中间挖一洞,穿衣时将头伸出,前后两片布料遮盖身体,然后以布带束腰,以成贯口。

2d02760daaa148eab7479bf93e9c51b5.jpeg

童书业先生在《春秋史》里介绍说,到了商代,中原地区的服装样式基本定型。春秋时期服装基本是沿袭了商朝的服装风格。孔子青少年时代孤儿寡母,家里的日子过得挺贫苦的,那时穿着应该没什么讲究。可能和普通农人一样,穿草制的“蓑”衣,头戴“竹笠”帽子。“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描写17岁的孔子,穿着丧服去季氏家赴宴,受到阳虎的羞辱,应该是这个样子吧。春秋时期服装的基本情况大致如下:

3811f40dee494eebb460803e88eb8744.jpeg

(1)上衣下裙,交领右衽:比较正式的服装是上衣下裙(裙也叫裳)。所谓右衽,是指穿衣时将上衣的右襟掩覆于内,将左前襟向右掩至腋下系带,反之则称左衽。交领右衽是春秋时代中原地区服装的基本样式,蛮夷戎狄的服装样式是左衽。所以《论语•宪问》篇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还有一种日常便服叫“深衣”,上下缝成一体,类似于现在女性穿的长款连衣裙。周朝这种宽衣广袖的服装款式,深深影响了中国人两千多年的穿衣风格。时至今日,悄然兴起的所谓“汉服”热,其款式沿袭的也是这种风格。穿着这种肥大款式的服装,腰带是必不可少的。普通百姓的腰带是麻布的,贵族士人阶层的腰带是丝帛、皮革的,大多还要搭配一件精美的带勾。至于赵国的“胡服骑射”改革,是战国时期的事了。孔子生活的时代,老百姓夏天穿的是葛麻粗布料的衣服,冬天穿的是是粗毛布料的衣服,古语里叫“褐”,也叫“褐衣”、“褐衫”。贫贱者称之为“褐夫”。脱去褐衣穿上官服称之为“释褐”。常形容贫贱之人“无衣无褐”。老子《道德经》有个成语“被褐怀玉”,似乎是在形容这个时期怀才不遇的孔老师。孔老师在春季、秋季的穿衣风格,上衣应该与明代《孔子燕居图》有几分相似。

09957adea4834aed852f0e215aa84c1d.jpeg

春秋时代,中原地区人们冬季御寒服装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夹层填充了丝麻纤维的褐衣,样式与上世纪六七年代农村女人人穿的斜襟棉袄相似。为什么那时没有棉衣呢?因为棉花是舶来品,棉花从美洲大规模传入中国是明朝时期的事了。当时的鲁国农业只种植桑麻,所以纤维类冬装只有丝、麻两种原材料可用,其他植物纤维皆不及丝麻的保暖效果好。孔门弟子闵损的后妈虐待他,做了一件填充芦花的冬衣给他穿,被他爸爸知道后闹起家庭矛盾。闵损以孝行成功化解了这场矛盾。孔老师称赞道“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间。”另一类冬装是皮草 。“衣禽兽之皮”古之习俗,春秋时期的制裘鞣革技术更加成熟,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手工行业。冬天,贵族和士人阶层出门一般都穿豪华款的裘皮皮草。底层百姓出门干活穿的是做工粗糙的羊皮、狗皮衣服。不要替春秋古人担忧,就象本山大叔唱的那样“大棉袄来二棉裤,里头是羊皮外面裹着布,哪怕外面零下四五十度,穿上它咋冷咱也不打怵。”

682b47ae1c6d4c819085b7d6a0ab4863.jpeg

(2)鞋草履,笄冠之礼:鞋子,普通老百姓穿的是葛布鞋、草鞋和木屐。人们出门时才穿鞋子,进屋时要把鞋子脱掉,摆放放在房门口,跟现在城里人的家居习俗差不多。那时人们也是有袜子穿的,有麻布做的袜子,也有皮袜子。假如是汗脚,穿一双皮袜子间久了可能会有味道的,所以周礼规定,臣子拜见君王时,必须要把袜子脱掉,否则你的臭袜子熏倒君上,那罪过可就大了。在春秋时期,戴帽子也特讲究。二十岁成年以后,家长要给男孩子举行“冠礼”,为女孩子举行“笄礼”。戴上冠和笄后,在外面还要套上一块头巾。那个时期男女均留长发,把头发往上梳,挽在头上,用一种叫“揥”的簪子(用木质或象骨制成)把头发别好。讲究一点的,冠上再悬挂一种称之为“瑱”的玉石饰品。贵族女子除了佩玉、“揥”、“瑱”之外,出席祭祀等一些重要活动时,头笄要夹上玉质的“珈”,戴上一种称之为“副”的发饰品,和一种称之为“髢”的假发饰品。“君子死,而冠不免。”例如子路,死到临头也要戴正帽子。至于“儒冠”,甚至成为春秋以降知识分子的标志性服饰,后面还要细讲。

W020170605302378144200.jpg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老师小时候就是个苦命孩子,干过“委吏”、“乘田吏”等一些差事,中年跑去齐国打工,自齐归鲁后辛辛苦苦办学13年。在他50多年大半辈子时光里,孔老师一直过着清贫的平民生活,他的穿衣打扮应该与当时普通平民的穿衣风格无异。即使在他办私学的十几年教书生涯里,他穿的教师职业装“导师服”依然没有摆脱平民服饰的样式,只是比一般老百姓穿着得更体面一些而已。直到他51岁那年,突然官运亨通,出仕做中都宰,他的衣着打扮才开始慢慢讲究起来。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郑永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20869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5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