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若博士岛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邵宇飞

博文

试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讨论本科教学(修改版) 精选

已有 6183 次阅读 2021-7-3 11:22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从中学到大学,课本一直伴随着我们。课本里有一段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话,大意是生产力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从直观的角度去理解,种植粮食、制作衣服和生产交通工具的能力都是生产力,更广泛地看,发行唱片写小说拍电影拍抖音短视频也都是生产活动,其制作水平和效率也是生产能力的体现,因此也是生产力。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资料中的劳动工具(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生产关系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生产过程的组织与分工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等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的时候,它就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的时候,它就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接下来尝试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讨论本科教学。首先讨论第一个问题,本科教学是否重要。


一个孩子从学龄前开始就被父母带着参加各种辅导班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美其名曰“鸡娃”。父母永动机似的催促孩子从小就玩命学习,参加各种培训班、辅导班的原因里面,提升孩子素质的想法仅占一小部分,更多的考虑是希望孩子能够进入一个好的小学,从而能够以更大的概率进入好的初中,再能够以更大的概率进入好的高中,最终获得高考好成绩,省内排名力争上游。有了好成绩,就有资本报考一个好的大学。与好大学对应的就是不太好的大学,甚至是太不好的大学。可是,国家设置的专业并不是只有好大学才开设,其他各种层次的大学也可能会开设。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顶级985学校里面有,排名五百开外的某xx学院也可以有(虚构,并没有特指具体任何学校)。并且,根据国家的规范,他们具有大体上相似的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和培养方案,否则A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去考B学校研究生的事情就无从谈起,因为同一专业不同学校的培养方案如果差别太大,互相很难认同。那么问题来了,一个高考成绩可以稳上顶级985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为什么不会去选择排名五百开外的xx学院计算机专业呢?


假设他足够牛,牛到肯定稳居专业第一,在本科四年以后,他一定有能力去这个顶级985读研。即使如此,他也肯定不会选择这个xx学院。只要脑子正常,谁都不会放弃顶级985而去选择这个xx学院。选择好大学,城市的因素,校友的因素,就业薪资的因素等等都不是最主要的,一定是因为学生和他的父母相信,好大学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 ,学生和他的父母相信,在好的大学里,经过四年学习,学生能够学到比xx学院更丰富、更深入、更系统、更全面的知识,将来毕业求职的时候,打印出来的成绩单里面注水更少!一个高中毕业生就如同初级的人才“原材料”,不管他的质地多么的好,如果没有大学这个加工厂,他都很难成为优质的人才“商品”。大学四年本科教育就是加工流水线,不可谓不重要。


大学本科教学的重要性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在整体上比较,好大学出品的本科毕业生要在专业能力上优于较低层次大学出品的毕业生。这个事情并不是嚼舌头根,没有贬低别人的意思,只是在论述一个显而易见的统计上的事实。有人会说,因为考入好大学的学生本来就很出色,所以好大学的毕业生才很出色。其实不是这样的。否则,这些优秀的学生既然这么优秀了,为什么还要读大学呢?如果能力都是自修的,那么这些能力强的考生随便选择一个管理松散的学校躺平,日常划划水,私下买些书,找些网络上的精品课看看,按自己的节奏自修成才岂不是更自由,更舒服?没人会这么做,因为人才的成长需要环境,更需要学校的引导和监督,更何况一些工科专业不能离开专业实验课,这些实验课的场地、设备和耗费品,个人是没有能力承担的,因此选择这样的实践类专业,个人仅靠自修更难以成才。即便是在偏理论的专业里学习,学生也同样需要学校的引导。强如爱因斯坦,一路自修成为超顶级物理学家,也差点因为大学时没有认真跟随老师学习数学而险些耽误相对论的研究。因此,归结起来说,本科教学,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很重要,是大学的本科教学决定了一个本科毕业生的质量。即便是一个特别喜欢自学的学生,看起来他是在自学,其实还是在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引导下自学,还是在跟着学校规划好的步调走,很多时候只是学生自己没认识到而已,并且脱离了学校的监督(典型手段就是考试),自学效果往往并不好,容易流于表面。


还有一种观点也很有意思,值得讨论。有人说,一个本科毕业生毕业以后可能会从事各种工作,基本上他本科时候学的很多东西其实是用不上的。这倒也是真的,本科化学专业的人可能毕业后进了油田,学林业的人也可能最后去从事机械设计。这是不是说本科阶段的学习不重要呢?既然一个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与他本科阶段的学习可能没多大关系,那么本科教学还有什么重要性可谈呢?这个事情可以这样看,从一个学生个人的角度,他可能大学时期学的是A专业,毕业后找工作,最终选择了X公司里面与B专业密切相关的岗位,B专业类岗位不会只有他一个人,还会有其他的人,甚至也不会只有一个X公司,同行业里面还会有很多其他的公司,他如果不想被辞退,不想转行,就要不停的学习,不停的强化岗位技能,他跟谁学呢?跟业务技能水平更高的人学,无论是私下里请教,还是付费参加培训,总之他其实在不由自主地往B专业人才方向努力。而他要向其学习的这些技能水平更高的同行,不会凭空出现的,在古代是一个师傅一个师傅教出来的,在现在就是众多大学按专业培养出来的,培养出来的一些人也许转行了,另一些人也许就没有转行,在行业里继续浸泡,能力出众的人就会成为富有经验和技能的水平更高的同行。或者说,放弃A专业转向B专业的人,其实仍然需要大学里B专业高水平人才的引领,哪怕是他后来干脆发展成为B专业的高水平人才,也仍然是他不断汲取B专业知识的结果。类似地,放弃B专业转向A专业的人,其实也需要大学里A专业高水平人才的引导。因此,一个本科毕业生毕业以后去从事与本专业不相干的工作,并不能说明本科阶段的学习不重要,那只是他个人在专业选择上不断地摸索适合自己的专业而已(专业选择方面不断地试错,现在高考报考机构很火爆的原因就是家长希望孩子在专业选择上少走弯路,少试错),当他最终进入了某个行业,相关专业的重要性就会体现出来,就会转而在相关专业领域追求高质量的本科乃至研究生教育。


接下来讨论第二个问题:既然本科教学很重要,那么为什么得不到实际上的重视呢?


说不重视,似乎也不太对。很多学校都在搞教学改革,此外每到临近期末,很多学校都会在大小会议上强调考风考纪。每当上级部门和外校专家来视察,很多学校都能够摆出一大堆教学改革的成果以及各种支撑数据。然而,事实上本科教学越来越得不到重视,至少在很多普通高校是这样。漂亮的数据和汇报材料可以应付上级,但是应付不了用人单位。十年前某校毕业生回到母校聊天,直言不讳地说,他们单位以前还会招一些母校学生,现在肯定不会考虑了,因为毕业生质量越来越水了。有趣的是,也就是在这几年,该校投了很多资金去搞本科教学改革,钱花了,数据上来了,质量下去了,问题出在哪里了呢?


如果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去考虑这个事情,那就是教学上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落后于时代。高校本科教学上的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劳动者——教师;劳动工具——教材、课件、计算机、程序、多媒体资源、练习册、实验仪器、试卷;劳动对象——学生。生产关系则体现在学校教学部门的管理方式,学院内部各级领导对教师的管理方式以及院系内部教师同事之间的协作方式上面,当然最重要的是教师对选课学生在教学环节上的指导和管理,是毕业生人才“品控”的一线生产工人。 课本上讲,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封建社会,蒸汽机的普及使西欧生产效率空前提高,又率先进入资本主义阶段。在高校本科教学过程中,生产工具就是教学工具和考试工具。在上一段例子当中,该校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校省级教学成果奖也在一年又一年的搞,并且又是要求任课教师建立班级微信师生交流群、答疑群,又是引进超星泛雅平台,雨课堂、智慧树等互联网教学工具,按理说教学工具已经很新潮了,不落伍了,教学效果应该比以前好很多才对,一番软硬件投入+N种改革教学举措下来,怎么会反不如初了呢?因为只是升级了一点教学工具,并没有实实在在的升级考试工具和管理方式!换句话说,只在怎么教上面花心思了,没有考虑怎么让学生真正的学。只指导不监督,如何能够保障“品控”?这就是本科教学生产力上不去的原因!试想,如果真正能够严格把控考试内容和纪律,让考试真正起到督促学习和筛选学生的作用,即使你没有这么多五花八门的教学辅助资源,他也会主动向教师请教学习内容。反过来,缺乏有效的考试措施,你求着他学,学习资料送到眼皮子底下他也不会看一眼。某校花了很大力气,搞了一些精品答疑录课视频,结果几千名学生访问量仅几十位,为什么?因为不管看与不看,反正考试总会及格。


为什么存在这种看起来很荒唐的事情呢?在有的学校,教师甚至需要哄着学生去学。这其中的原因大概有两个方面,首先要承认可能有教师出于自身职业发展的考虑,本科教学本来是培养人才的工作,但是投入的精力再多,也很难量化工作成果,什么教学改革项目获奖、教学成果奖等等,这些看起来收获满满能够给评职加分的回报,并不是你认真教学就一定会给你,此外教师还面临巨大的科研考核压力,科研考核不合格就面临警告、转岗、降薪降职甚至被辞退的危险,因此从收益角度考虑,精力用在项目论文专利上面,远比用在教学上面划算,教学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比较普遍。更主要的因素在于生产关系上面,一线教师缺乏成绩自主决定的权力。如今资讯发达,自媒体众多,学生数量庞大个性越发独立,管理上比以前有难度。如果成绩管理严格了,遇到心理脆弱的,或者刁蛮耍性子的,容易出问题。一旦问题被舆论扭曲放大,就会形成压力转移给上级领导,领导为了避免这种问题发生,就会授意一线教师适当放松尺度。如果教师坚持严格管理考试成绩,钉是钉铆是铆的工作,有可能被领导认为与他对着干,关系搞差,以后很多事不好办。另外,不及格率过高,教务处也会找任课教师的麻烦,问责是免不了的——是否存在刻意打压报复学生的行为?是否讲课能力无法满足教学要求,导致学生们听不懂?在这样的管理压力下,任课教师所谓的“我的课堂我做主“是假的。也就是说,本科教学在生产关系上面完全还是二十年前的老样子。可是,如今的时代已经不是二十年前的时代,学生群体也不是二十年前的学生群体,教务处和各学院教学单位不敢真正在考试上严格要求学生,就只能在考风考纪上面做做秀,弄点花架子,玩一玩稻草人吓唬小鸟的套路,这早已经吓不倒学生。在某地方高校某专业,临近期末能够突击复习的学生已经算是认真勤快的学生了,其他人连复习都懒得复习,能抄多少算多少。


这种教师上课等同于一个人舞台表演,期末考试师生我划范围你抄答案,然后共同实现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的情况是不是很普遍呢?我不知道。如果是的话,那就太让人遗憾了。大批顶着本科学历、知识储备仅是高中程度的毕业生被投放到人才市场,成为国家各行各业建设的主力军?也许是想多了。


有的学校对学时多的大课尝试实行分阶段考试。这个举措很有意思。传统考试模式是期末一张卷,一把定输赢,如果学时多,战线拉得长,学生就会存在平时懒得学、期末赌一把的心理。跟传统考试方式相比,分阶段考试可以即学即考,促使学生不得不在平时就投入精力学习,这一章没学好没考好,可以加把劲,下一章找回来。然而,分阶段考试意味着考试阅卷的工作量增加了几倍,频繁安排考场可能也是一个问题,也许会挤占教室资源。有的学校采取的办法是利用互联网完成阅卷,效率提高了很多,也便于师生回顾考试内容,有针对性地交流。这就是先进生产工具促进教学生产力提高的体现。


最后总结一下,十年前的2011年,我看到学校门口的快递配送员把快递包裹堆在一起,一堆学生从中翻找自己的包裹,在学校教学楼里面,则是教师把作业本堆在一起,一堆学生从中翻找自己的作业本;十年后的2021年,快递包裹已经整齐有序的摆放在校内自提点的货架上,在高拍仪和APP的辅助下,取货过程高度自动化,学生可以很轻松愉快的领取包裹,而学校教学楼里面的教师还是不得不把作业本堆在一起,让一堆学生从中翻找自己的作业本。十年来的一年又一年,我们开会,我们讨论,我们教学改革,我们写课程总结,我们写试卷分析,我们建设题库,我们录课,我们三令五申强调考试纪律,其实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心里很清楚。生产力还是二十年前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也还是二十年前的生产关系,本质没有变,变的只是形式。


(以上讨论仅来自个人经历和见闻,讨论涉及的现象不一定具有代表性)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208-1293890.html

上一篇:假如我是教务处长。。。
下一篇:我和我儿子的童年PK
收藏 IP: 42.57.225.*| 热度|

12 焦飞 黄永义 贾玉玺 李宏翰 康建 王涛 王安良 刘浔江 范会勇 吴晓敏 郭战胜 晏成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0: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