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学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余孟孟的博客 关注生命成长,传播人间知识,启迪教育智慧。

博文

士大夫精神:一种重塑当代人心灵世界的力量

已有 5861 次阅读 2016-9-2 15:59 |个人分类:宁静志远|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文/余孟孟

  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专家、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认为,“士大夫精神”的核心是“士志于道”,坚守道德理想,追求高尚人格,承担社会责任。它的内涵包括率性自由,实现人格独立与自尊;圣贤气象,既执着又洒脱;圣贤兼豪杰,既追求理想又关怀现实。

  现状:中国社会普遍精神迷失

  思考对人意味着什么?法国思想家帕斯卡说,人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考。那么,对于思想家本人而言,思考就是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了。

  “我思考过很多有关历史、文化和思想的问题,但最近主要留心于士大夫精神与中国文化的问题。”在讲堂上和采访中,朱汉民教授多次表示,当前中国民众普遍精神迷失,各类社会精英尤甚。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重新呼吁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

  朱汉民教授说,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对社会起主导作用的精英阶层。他们包括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文化精英。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与这三大精英群体的贡献是分不开的。这个精英群体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主导型作用,并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与发展。按理说,他们应该是这个社会精神文化的创造者和表达者,是社会思潮和风尚的引领者,是社会责任和使命更大的承担者,他们应得到社会民众的普通尊敬。然而,事实却恰好相反。普通民众对这个所谓的精英群体非常不满意,而且还有一种对立的情绪。

  究其原因,朱汉民教授认为,这与当代精英阶层普遍性精神迷失有关。许多政治精英,不是用公共权力来服务人民,而是用其满足个人的无穷利欲;许多文化精英,不是在传承精神文化,而是利用精神文化来达到其他目的;许多经济精英更是缺乏精神追求,往往靠炫耀性消费来体现自身的价值和身份。这个群体整体丧失了对普通民众的人格吸引力量和道德表率作用,非但不能得到大众的尊敬,反而和大众对立了起来。

  引路者迷惘困惑,跟随者自然也无法清晰明白。普通大众有了钱也不知道如何正确地消费,辛辛苦苦挣来的财富却换不来心灵的幸福与安宁。所以,普通大众的精神状况也令人堪忧。

  一个时代要垮掉,精神坍塌是先兆。怎么办?

  有人开出方子:学习西方的贵族精神!他们认为当代中国精英得不到社会尊敬,关键是这批精英缺乏贵族精神。社会精英们应该追求既富且贵,像西方贵族一样,有文化教养、担当意识和自律要求。如果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又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在社会上就能受到大家的尊敬。

  “提贵族精神是有意义的,但总归是西方的东西,在契合度上差了些。”朱汉民教授说,从文化传统的角度讲,中国原有的、穿越千年的“士大夫精神”,更合乎我们自身文化的心理需求和期待。因为,这种精神不仅包括了西方贵族精神所倡导的那种严于律己、提升文化修养和富于荣誉感的品质,还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超强责任意识,同时又排除了那种以血统论贵族的特质。

  “士大夫”作为一个阶层已经不存在了,也不可能存在了,但“士大夫精神”却绵延至今,并有望成为中国社会文化再上台阶的支柱性精神力量。

  良方:“士大夫精神”的流变及特质

  什么是“士大夫”?什么又是“士大夫精神”?

  依朱汉民教授的看法,“士大夫”兼具“学者”与“官僚”的双重身份。他们起于先秦,兴于汉代,定型于宋代,与中国封建社会相始终。与西方贵族不同,中国的“士大夫”不是靠先天血统入仕,而是凭知识、道德和才能,他们没有经济与政治特权,但拥有经史子集的丰富知识、琴棋书画的高雅情趣、待人接物的彬彬有礼、衣食住行的优雅生活,同时还兼有道德教化的职责。他们的起点往往是普通的平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读书和道德修养,最终靠知识改变命运,进入“士大夫”群体。

  当前中国,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从农村走出来,从城市的最底层出发,靠自身的不懈努力、学习和拼搏,而进入到一个更高的阶层或精英阶层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人和中国古代的“士大夫”是一样的。

  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传承儒家文化与人文信念的核心人群,“士大夫”群体是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和自觉的实践精神,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的。这两千多年,“士大夫精神”虽经历了几多流变,但却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不变的精神核心,那就是“道”,就是“士志于道”。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得道之后,哪怕晚上死去也心满意足。在孔子的时代,出现了社会和文化的双重焦虑。天下无道,社会秩序混乱,君主不像君主的样子,臣民也不像臣民的样子,父亲不知道慈爱他的儿子,儿子也不知道孝敬他的父亲。在这种情况下,士大夫必须承担社会责任,要重建一种好的社会秩序。孔子认为,那就要恢复西周所创立的礼乐文明。他还提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曾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后来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又将士大夫精神往上推了一层。

  可以说,“士志于道”的士大夫精神,就是一种坚守道德理想,追求高尚人格,承担社会责任的人生状态。

  到了魏晋时期,“士大夫精神”发生了变化,充分表现为“率性自由”。朱汉民教授说,魏晋时期,社会道德的“节义”不再是士大夫作为“名士”的人格标志。他们在定义人生价值和社会目标的时候,回到了生命的原点——自我,即对万世万物做价值判断的时候,突出了自我在其中的主体地位,即率性自由。一切与个人身体和精神生命有关的价值,诸如健康、长寿、美貌、智识、哲学、艺术等精神享乐与自然快乐的内容都成为魏晋士大夫所热烈追求的。他们不太关注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而对身体与心灵的平衡尤为关切。“身在庙堂之上,心在山林之间”,可以作为这个阶段士大夫精神面貌的写照。

  在朱汉民教授看来,这种类似人格分裂的魏晋士大夫,如果作为社会管理者和精英阶层是有严重缺陷的。为了弥补这种缺陷,士大夫精神到唐宋时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进入到圣贤气象阶段。

  什么叫圣贤气象?张载有句名言:“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代士大夫精神表现为特别推崇圣贤气象。其一,他们提出要回到先秦孔子、孟子、荀子“士志于道”“心忧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表现出一种深切的忧患意识。其二,他们有很博大的社会胸襟,如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认为天下老百姓都是我们的同胞,我们和天地万物都是同类。其三,他们有高远的抱负和人生理想,人人皆可为圣贤,以圣贤为目标,就会表现出一种圣贤的精神气质。所以,圣贤气象既包括了先秦时期“士志于道”的社会责任感,又囊括了魏晋时期追求内心自在的理想。

  到了明清之际,一些思想敏锐而深刻的士大夫对士大夫精神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在追求圣贤气象前必须首先具有豪杰精神,即圣贤兼豪杰的气质。

  朱汉民教授说,这种提法在过去是没有的。究其原因,在于明朝被清朝打败之后,明清之际的士大夫开始反思明朝灭亡的经验教训。他们认为,只讲圣贤气象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豪杰精神,才不会出现亡国亡天下的惨痛历史。所以,豪杰精神就成为明清之际士大夫奔走呼号的时代心声。著名代表人物有王船山、黄宗羲、顾炎武等,他们都呼唤这种豪杰精神。比如王船山,他认为士大夫必须要具备一种智勇双全、创造功业的豪杰精神。他说:“有豪杰而不圣贤者矣,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所有的士大夫要做圣贤,但是如果没有豪杰精神,就不能做圣贤。豪杰,是成就圣贤的必要条件。士大夫要做圣贤,首先要考虑自己是不是豪杰,有没有经世的能力,有没有坚强的意志,有没有卓越的事功。

  这种士大夫精神一直影响到清代中晚期,乃至于影响到近代。如晚清魏源,在他的书里面就说过:“豪杰而不圣贤者有之,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这个精神在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这一批湘军将领中也得到集中的体现。湘军将领本身就是一个士大夫集团,虽然它的士兵都是在湘中地区招募的农民,但是将领都是士大夫,是儒生,是读书出生,而不是军人。曾国藩就是一个典型。他也说: “豪侠之质,可入于圣人之道”。他还把圣贤的“仁、义、礼、智、信”,作为管理军队的办法。也就是说他把圣贤的道德理念与豪杰的经世事业结合起来了。

  由此看来,“士大夫精神”在中国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秦汉时期的“士志于道”,坚守道德理想,追求高尚人格,承担社会责任;魏晋时期,率性自由,追求身体和心灵的愉悦;唐宋时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圣贤气象”;明清时期,圣贤兼豪杰的经世抱负和道德理想。

  探讨:“士大夫精神”对当代人的现实意义

  “士大夫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继承和弘扬。

  朱汉民教授说,当代中国民众,特别是精英群体,出现了严重的精神缺失,就应该从古代的士大夫精神中汲取营养。这种精神营养包括如下四个部分:

  其一,是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

  “士志于道”,道即公共社会责任。中国古代最初的“士”是较低级别的贵族,他们是政权的参与者,具有社会主体意识,关注国家命运。随着时代的变化,王朝分封制度的解体后,士的来源便多元化了,更多士大夫是由普通的平民奋斗而来,他们的精神动力离不开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当代中国的社会精英,无论是在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经济领域,都对社会有很大影响。他们拥有很多的资源,那么,他们就要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当代社会精英与传统士大夫一样,他们都是通过奋斗而获得对社会资源的掌握的。因此,他们应该为普通民众承担更大的责任。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只有不断承担社会责任,他占有的资源才可能越多,他才有可能进入到精英群体。

  其二,是追求人格自由和自尊的精神。

  魏晋士大夫坚持自己的独特个性和自由思想,才能做出有创造性的学术思想和文学艺术成就,并且表达出个体人格的独立性,而不盲从外在权威。

  这一点,对当代的知识界、文化界及其各个领域的知识文化精英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样一种人格自由的士大夫精神,就是强调从真实的主体自我出发,才能创造出有独创性的文化成果。朱汉民教授强调,当代中国的知识界和文学艺术界的文化精英,尤其值得学习魏晋士大夫的这种精神。

  其三,是既执着又超脱的精神。

  宋明士大夫追求一种既执着又超脱的精神,也就是把入世精神和出世事业结合起来的精神。他们总是以出世的情怀做入世的事业。他们在承担救国救民的责任的同时,又追求超脱的心灵自由。这是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的。

  中国当代精英要承担很多社会责任,要有很强的忧患意识,要有很强的道义情怀。如果只有社会责任,只有忧患意识,只有道义情怀,常常就觉得痛苦和烦恼。如何化解?那就需要有一种超脱的精神,一种出世的情怀。所以,我们需要通过自我的修炼,在保持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的同时,还能保持自我心灵的自由与平和。

  其四,既追求理想又关怀现实的精神。

  晚晴士大夫精神将圣贤与豪杰结合起来,圣贤是对于文化理想的追求,豪杰是一种经世事功的追求。那么,士大夫似乎应该是这样一个群体:作为一个文人学者,应该有一种超脱现实的文化理想;作为一个官僚或社会管理者,又必须要面对现实,要有务实的事功追求。可见,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也是一种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的精神。

  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建国前30年和后30年,似乎具有这样的特点:前30年往往是追求很高的理想,不务实,国家搞得非常贫穷。但是改革开放之后追求功利、财富和事业的成功,又显得过于现实、过于功利。所以,当代人,特别是当代中国精英所迫切需要的,就是这种既务实又有理想的精神状态。

如果真能在当代社会继承和弘扬传统的士大夫精神,朱汉民教授认为,中国一定会发生一个惊人的变化。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2121-1000415.html

上一篇:有谁教导过我们在遭遇不幸后该如何面对
下一篇:跟赵匡胤学习如何做生命中的优秀值日生
收藏 IP: 113.240.249.*| 热度|

10 郑小康 代恒伟 汤茂林 王涛 王兴民 王毅翔 李兆良 wangbin6087 wqhwqh333 xliangg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0: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