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国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jianguo531 聊聊感触、搞点学术、发发牢骚

博文

年底总结(2016) 精选

已有 6306 次阅读 2016-12-10 11:00 |个人分类:往事回顾|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博士, 博客, style, 高校教师, 角色

PS:这是我年底考核总结内容,好久没写博客了,花了一上午码字,也算是今年给科学网的一个交代。。。

又是一年的考核时,来师大工作已经一年半了。这一年自己每天都在不停的忙碌,每天都是备课、上课、改作业、批试卷、上传成绩、考试、培训、开会,指导学生。真心发现高校教师的事情很杂,压力很大。可能是我太任性,也可能是我自己对于博士阶段那种心无旁骛的专心科研太过于迷恋,自己的角色转换做的不好,这一年半以来我成了名副其实的三无教师(无项目、无学生、无论文),自己也是心急如焚,着实愧对把我引进的学校和领导。自己这一年时间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情:

(1)学习R语言

R语言是目前国际最流行的统计学软件,自己也想借助R的超强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为自己的科研提供点新的思路。为了能找回自己硕士阶段的学习战斗力和热情。我坚持只要没课就到办公室学习R,每每有所突破,自己真的也会像当年硕士阶段一样,欢呼雀跃,甚至振臂高呼。语言的学习需要不断的回顾和实践,所以我在2016年的下学期为学生们开了R语言的选修课程,通过讲解和上课不断巩固自己的已有知识,同时也能将R语言的强大科研分析能力传授给学生,启发大家的科研热情。通过这一学期的上课来看,效果并不好。我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开课专业是城规专业的本科生,他们对于数据分析工具不是很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多是制图和绘图软件,但是我也发现有几个同学对我的课程很感兴趣,对此我已经很开心了。一个新的东西的接纳过程很难,就像当年的孙中山先生的启蒙革命思想传播是一样的,需要时间和耐心。二、不应该在本科阶段开设,应该在研究生中开设这门课,这样对于促进学院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丰富科研手段、增强学生科研分析方法有巨大的帮助,我对此深信不疑,也将努力去促成此事。三、课时相对较少。虽然这门课的课时已经增加到54,但是我还是觉得不能将其中很多的内容讲出来,课时的安排和设计还需要自己去花费时间完善。

通过近一年R语言的学习,我已经能借助于R进行传统数据的分析与可视化,但是我还有一点比较着急的事情是,R语言的空间数据处理上的弱势还是比较明显,特别是对于遥感等空间信息数据的处理还比较滞后,这是我后面需要加强学习和应用的主要方向。

(2)参加了一些会,获得了一些小奖

今年参加了重庆举办的地理学出版编辑年会,荣获“首届最具影响力中国地理学期刊优秀论文”同时获得F5000领跑期刊论文奖。拿此证书我想的更多的是,为我现在的状态感叹,这篇论文是我读博一时候写的课堂作业。我现在哪还有脸抱着这个五年前的工作沾沾自喜。这是在我博士生导师的指导下对我研究新方向的一种总结和探索。这个获奖是对我工作一年半来工作的极大讽刺,我得抓紧自己的步伐了。从获奖的人来看,我还是看出点门道。科研的延续性和基础很重要,有好的延续性的课题组和科研基本上都能产出较大影响力的论文,而且可能年年都有。撒网打鱼式的就像流星,一闪而过。而我怎么看怎么像后者。今年还参加了11月份举行的江苏省地理学年会,在年会上做了报告,主要是将自己博士阶段的东西拿出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受到很好的效果,大家讨论热烈,对于我从事的滩涂围垦土地人地关系的研究很感兴趣,我很高兴。

(3)教研结合,在教学中发现科研的方向

这学期课比较多,共计四门课,270课时。在上课的过程才发现什么叫真正的教学相长。在读博士阶段,说实话很多都是拿来主义。科研上需要什么软件和方法,自己就会临时去学。没能形成自己相对完善的科研体系和框架。在这一年的教学当中,我突然发现,原来我们迷惑很久的问题其实就在最基础的教材里面。十几年前前人都已经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有时我真的感叹,科学研究就是金字塔,需要沉下心去夯实基础。很多人抱怨被科研“强奸”,其实是自己在科学面前真的太弱了,没有征服科学问题的能力和基础。需要夯实基础,这个基础不是会一个软件,一个方法而是全面而深入的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框架,这个更重要。就像我在查阅DNDC模型的发明人李长生教授的履历时,深刻的体会到他那本的厚厚的,据说是800页草稿的《生物地球化学》是多么的不容易和伟大。如果你把它理解成一种任务,那是受罪。如果你认为他是你兴趣的总结和完善,毕生之大成,传之后世,启发后来者,你就会如此的兴奋和不知疲倦。兴趣和基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9327-1019841.html

上一篇:春雨同志,挺住!!!!
下一篇:今年我三十有一
收藏 IP: 218.3.243.*| 热度|

6 黄仁勇 黄永义 杨绪洪 孙瑜隆 冯美丽 张士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