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静下来、钻进去才能做好的科学 精选

已有 27841 次阅读 2015-11-28 11:38 |个人分类:学术会议|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南京, 2015

静下来、钻进去才能做好的科学 Do good science

— 在第五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

王德华

 

注:会议时间:2015年10月16日- 19日。地点: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

尊敬的各位前辈,尊敬的各位代表,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早上好!

在计翔教授领导的专家组和会务组的辛勤劳动下,“第五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研讨会”今天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首先感谢南京师大学校、学院和计翔教授团队的大力支持和周密安排,感谢全国代表们对会议的大力支持。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水生哺乳动物学、爬行动物生理生态学等领域,在国内学术界是领先的,在国际学术界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非常感谢老一辈科学家对我们会议的热心鼓励和支持。我国的动物生理生态学发展是在老一辈科学家奠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今天参加会议的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培潮先生曾在脊椎动物耗氧量的测定方法,鸟类、兽类、爬行动物的能量代谢等方面,在我国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浙江大学的杜继曾先生是我国高原动物生理学的领路人,在低氧适应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庆芬先生在动物的分子产热、冬眠生理学、体温调节和发育等方面,也是率先开展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王祖望先生也特别委托我,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向他的老朋友们表示问候,向各位代表表示问候。

这些年来,我国的动物生理生态学领域发展态势很好。从历届会议的报告和摘要,我们也看到了这种发展,今年的会议同样包含了从虾类、腹足类、水蚤等,到鱼类、两栖爬行类、鸟类和哺乳动物。有些领域的发展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杜卫国研究员的胚胎热生态学领域的发展、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边疆晖研究员关于野外动物种群的生态免疫和生态适应研究等。杜卫国研究员今年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这也是我们动物生理生态学领域的荣誉。

很高兴地看到,我们这个学科中环境内分泌学(如鸟类)、保护生理学(如大象)等新的领域,也有学者开始了研究。当然,我们更希望看到有关我国大型动物生理生态学的研究工作,以及新型仪器设备和新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发展,也希望看到更多组学与生理功能适应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动物生理生态学需要理论上的创新,需要技术上的创新。今年我国学者关于大熊猫能量代谢和生理适应的研究,是一项很好的整合生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的研究,研究采用了稳定型同位素方法、红外体温测定方法、无线电遥测方法、内分泌学方法等。

前些日子屠呦呦先生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引起科技界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关于其科研的独创性、系统性,其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都对当今科技界是一个非常大的冲击。我们从中也获得一些启示,我觉得有两点:

1、在选题上: 要选择国家需要的、有应用前景的、重要的课题。我们动物生理生态学工作者需要思考,我们能为国家贡献什么?为社会贡献什么?

2.积累和热点:科学研究需要关注热点问题,热点领域,我们更需要积累,坚持一个方向,一个领域,进行系统研究,静下来,钻进去。记得一位学者说过,做好的科学good science,选择一个好的科学问题,利用合适的技术和方法,寻找好的答案,同时根据发现产生新的科学问题,这样一步一步追下去,深入下去。工作系统了,深入了,水平和质量自然就有了,创新也就有了基础。

青年人尤其需要注意这一点。如何静下来,钻进去,坚持下去,做系统深入的工作,这是很关键的。

青年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我们的希望在青年,在年轻一代。

最后,祝大家在南京过得愉快。

祝大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757-939363.html

上一篇:科普文章:高原低氧适应研究的好模型动物:高原鼠兔
下一篇:不可推卸的责任:下一代人的问题是上一代人造成的
收藏 IP: 210.73.2.*| 热度|

42 李竞 姬扬 孙学军 陈楷翰 郑永军 武夷山 毛秀光 李宇斌 李毅伟 陈南晖 黄永义 王涛 张骥 喻海良 陈理 彭真明 范毅方 陆玲 张波 李健 韦玉程 姚伯元 蔡小宁 牛丕业 蒋永华 吴斌 谢平 唐小卿 杜逸群 张忆文 李承哲 李学宽 赵保明 高建国 张海权 biofans zhangshuying11 htli zjzhaokeqin shenlu ybybyb3929 loyalSciencef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0: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