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普通院士的不平凡 - - 科学网李小文先生追思会上的评论 精选

已有 8328 次阅读 2015-1-24 08:17 |个人分类:人物风采|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李小文, 科学网, 追思会

普通院士的不平凡 - - 科学网李小文先生追思会上的评论

(王德华)

 

科学网于昨日(2015年1月23日)上午10:00- 11:00 (后延长至12:00)举行了李小文先生追思会。我受邀作为嘉宾,参加了这次活动。因有会议安排,只参加了10:00-11:00之间的追思活动。

由于我与小文老师没有面对面接触过,但在网上我们成了交流很多的密友。貌似我的一些观点,小文老师总是给以鼓励和支持。我无法回答网友的很多问题,借机以嘉宾的身份进行了评论,表达了我自己的一些看法,以寄托对小文老师的怀念。

 

李小文先生的早逝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反响?

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人怀念他?

我想首先他是一个好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值得爱戴的人,值得怀念的人。

那么他好在哪里?人们尊敬他什么?怀念他什么?他为什么会得到人们的爱戴呢?

我们从博友们的怀念文章中可以看得出来,从他的博文中也有一些很深的印象。小文老师心存大爱,有一颗平常心,坚持正义,不计名利,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睿智,敏锐,率直,任性,有胸怀,侠胆义肠,敢于直言。面对需要帮助的人,他愿意伸出援助之手。面对学术问题,愿意与大家平等、虚心、真诚交流。面对社会问题、文化问题,愿意尽自己的力量,针砭时弊,一针见血。他自己生活简朴,却把自己获得的数额不菲的奖金捐献出来,设立奖励基金。

小文老师是中科院院士,他自己并没有把自己的院士光环带到生活中来。从他的言行穿戴,我们就感受到小文老师的纯真、普通和平民化。他一直把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在生活中,在与大家的交流中。以至于在科学网上人大家都知道了他是院士之后,依然与他没大没小开玩笑,他自己也是这样。喜怒哀乐,个性鲜明,一个纯纯真真的智慧老顽童。他活得真实,过的真实。

这就是小文老师的不普通之处,不平凡之处。正是由于他的这些普通,平凡,才造就了他的不普通,不平凡。

院士本是学术届的学术荣誉,但在当下的中国,“院士”已经远远不只是一个学术荣誉,它含义很多,意味着很多,资源、身份、待遇等等。

院士,本就是普通人,平凡人,但在当下中国,也远不只是普通人,平凡人。

所以,我说在现实中院士这个群体已经缺失的平凡,就不再是平凡了。在现实中消失了的普通,也就不再是普通了。

不平凡,不普通,并不意味着就是神。科学网的博友都是有学问的人,不会无限扩大,无原则吹捧。如果有的话,那也是极少数。这似乎也是符合多样性的逻辑的。

孟津老师在他的怀念文章中说:“对于顶着一顶被神话了的“院士”帽子的人,在这个网上发言,其实是有点难度的,话说重了说轻了,你都有可能不是。他能以普通人的心情在这里说话和对话,不容易。可以感到他说话的谨慎和小心,同时也很照顾别人的感觉,尽管该刺的时候,他的刺绝对尖锐。如果我们要念他一点好,就多推崇在这个网上的平等对话。无 论老幼、出身,作为网友,大家能平等相待和相处。这应该是常态,但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这大概是李博主起到表率的一个地方。”

武夷山老师在纪念文章中说:“本来呢,院士与大家都是一样的凡人,只是学术成就出众一些,可在我们这里,情况往往是:院士提一次意见,政府官员都害怕;院士在会上一开口,其他人就不敢说话。在这种情况下,出现李小文这样‘沧海横流,方显出平民本色’的院士,才使人们越发地景仰。我怀念李老师这样的平民院士,他始终知道自己的分量,从不飘飘然。愿我们大家都能像他这样做人,这比升官发财要重要得多,也要困难得多。做人做到这个境界,平民本色就化为英雄本色了。”

小文老师通古博今,造诣很深。一个学术人,有如此丰厚的人文功底,也是当今学者中少见的。古今中外,笑话轶事,信手拈来。他的春秋笔法,更是给了人们很多的思考空间,短短的文字,读后往往是或顿悟,或喷笑,或更加疑惑。

学术人做到德艺双馨,不容易。小文老师做到了。

一个有着院士头衔的学者,在今天能够在科学网这样的公共媒体上,坦诚自己的观点,坦诚自己的心路,不容易。小文老师之所以能够做到,是他的心底无私。

海外学人描述他留学期间喜欢读书,他自己也说到图书馆里借书都是一袋子一袋子的借。当年的他,在校园里“双手脱把捧书,一边骑车一边看书”,那是怎样的一道风景。

令人起敬的学者,有风骨的学者,平民化的院士,学界的楷模。

一个人的品味、学识和素养,岂是装出来的?小文老师是当今少见的学者!

今天借这个机会,给他老人家鞠一个躬。

谢谢他在科学网上陪伴我们的那些岁月。

谢谢他贡献给科学网的智慧和思想。

他是一个有品位的学者,值得我们尊敬的学者。

是科学网上的一道风景。

是学术界的楷模。

永远怀念小文老师。

   

×××××××

 

曾看到有人质疑小文老师评上院士以后有哪些突出的学术贡献?

首先,一个人值得尊敬和爱戴,不见得非要做出什么成就来。普通人一样可以做到赢得人们的尊重和爱戴。

小文老师能够当选院士,一定是在学术上有突出的贡献,尤其是在他当选的那个年代。从他的简历看,他确实在学术上有非凡的成绩,他专长遥感基础理论研究,是李小文- 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的创始人。

一个学者被当选院士后,如果能够在学术上更上一层楼,那是很可喜的事情。即使在后来的科研岁月里没有新的突破,也不应该受到质疑。我们都知道,学术界的突破谈何容易。这个道理,很简单。想想那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就很容易明白。

小文老师的聪慧,借用他导师的话说(大意):作为导师能够在指导自己的学生过程中,遇到可以做自己的导师的学生,实在是一种幸运。小文就是我遇到的这样一个学生。

 

××××××××

 

有一个网友专门问我的一个问题:

【尊敬的王老师您好!在提问之前,请先允许我表达对小文老师的怀念!我的问题是:现在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老师一般都被称为“老板”,这反映出了师生之间的 关系类似于老板和员工之间一样只是工作的关系,感觉就像剥削与被剥削一样,作为一名研究生,我觉得这中间缺失了好多东西,比如可能在钱学森做带学生的那个时代,在小文老师读研、在您读研的那个时代,师生之间可能是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可能是“师父”与“弟子”的关系,有不光是授业解惑,还有感情在里头(呵呵,是我猜的,不知对否?),所以我想请您谈谈您对这种现象/问题的看法,还有您在带研究生的过程中是怎么做的?谢谢!】

 

我的回答:

这个问题不是今天交流的主题。

李老师曾说,他对研究生教育的观点是“有教无类”,“只要愿意跟我念书的,我都愿意带。”

我觉得这个理念最切合当今实际。你愿意学,我就愿意教。

师生关系是缘分,所以一定是有一种情分在里面的。

我把李先生改编的《导师颂》贴在这里:

好的导师

不是管家婆,

不是监工,

不是包工头。

 

导师是师,是友。

导师的作用,

不是对具体问题的指手划脚,

不是训话呵斥,

不是要账先生。

 

导师作用是导,是引,

是赞许,是肯定,

是春风沐浴,

是润物细无声。

 

投身到优秀的导师门下,

加入到团结协作的团队中去,

感受那良好文化的熏陶,

体验那学术氛围的魔力,

去进行灵感火花的碰撞,

激发创新智慧,

挖掘创新潜能--

 

发现自己,

充实自己,

完善自己。

 

记得有学生在小文老师的博文后面评论说:“每次组会前,我都会血压升高。每次组会后,我都会士气低落。我甚至都在怀疑读博的意义~~。”

李先生回复说:“组会前感到有压力,是很正常的。总得说说进展啊?没有进展也没关系,谈谈困惑,要谈得细,导师好诊断。所以有点压力没关系,当作一种动力,一种机会。”

小文老师写过一篇文章“王德华老师的仁者之虑”,他是针对我的博文“我这些年的科研白做了吗”的思考,他在文章后面说:“…所以,不要对年青人要求太多。要求他(她)们自己能顶住急功近利的风潮。只要有几位有条件的,能坐得住冷板凳,不赶风潮,就行了。民族会想起您们的。”

小文老师在回复一位网友的博文:“师生关系–答网友写到:“… … 您是有才华的,但是,恕我直言,有才华的年青人不少缺乏自我定位的意识,太急于上位。这样自己会吃亏的。您现在工作稳定,又已经是副研了。不要茫然,勤练内功,凝练自己的核心优势,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

今天再补充几句:

为什么今天会出现这种现象?为什么学生们称呼导师为“老板”?为什么师生关系缺失了“情分”?为什么师生关系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对立?

这些问题的产生,很多原因大家也都清楚:1) 扩招。由于本科毕业就业压力大,读研成为一个暂时过渡(国家也有意这么做,缓冲就业压力)。一些不喜欢科研的学生,不该走上学术研究道路的学生,上错了船。2)论文。多数院校都规定学生毕业获得学位需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术论文。同时很多年轻导师考核压力大,把压力压到了学生身上。导师的希望与学生的需求产生很大冲突。学生的待遇与付出的劳动,不成比例。导师的责任心、学生的责任心,都在各种压力下产生了偏差。本该其乐融融的师生教学相长的关系,被各种压力扼杀了,师生成了对头。导师成了工头、监工、催命鬼、周扒皮,学生成了打工仔、受气包、被剥削者…. 还有很多其他的问题,如导师的学术水平,研究生的求学目的等等。

说到我自己怎么做的,很惭愧。这些年虽然一直在努力,在大环境下,也很难按照自己的理念来培养自己的学生。我一直觉得师生关系就是一种缘分,有缘,就续缘。缘尽,就各走各的路。师生一场,一定是要留点美好记忆的。但在一个导师的理念都不能影响自己学生的时代,还是有点悲哀的。

 



深切缅怀李小文院士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757-862259.html

上一篇:随笔:报复、规矩和肚量
下一篇:李小文老师的智慧与幽默几则
收藏 IP: 210.73.2.*| 热度|

53 张珑 罗德海 郑永军 李学宽 陈安 文克玲 陈龙珠 吕喆 武夷山 柏舟 展婷变 杨正瓴 刘立 韦玉程 姬扬 蔡小宁 陈楷翰 蔣勁松 王志平 程娟 杨秀海 李毅伟 彭真明 李志俊 黄永义 刘敏 周强 刘钢 薛宇 周可真 王春艳 闵应骅 李伟钢 李健 赵理 汪晓军 赵凤光 余世锋 罗帆 吕洪波 蔡庆华 Majorite huangnigang1 wangqinling truth21ct dchlin yewen ruby1990 shenlu zjzhaokeqin lqxyz abang cross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0: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