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当今中国学术界的一些严重问题 精选

已有 32018 次阅读 2013-1-3 11:52 |个人分类:个人观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 office, 学术界

当今中国学术界的一些严重问题

(王德华)

 

中国学术界的问题似乎是很严重了,大家都关注是好事,说明还没有到最坏的程度。如果大家都不吭声了,熟视无睹了,感觉正常了,那已经到了坏过了头的程度了。

 

学术界有什么问题?其实大家一闭眼睛,一掐指头,一张嘴,就能随意说出一大堆的问题。所以说,不是领导层不知道,或者没有意识到,千万别把领导们的智商看得那么低,他们很清楚,也最清楚。那为什么,明摆着的问题,不但不去解决,反而愈演愈烈呢?这个,还是人家清楚,我们有些似懂非懂,有些则是真的不清楚了。这个时候,聪明的你也别装聪明,你还真不知道其中的奥秘。

 

说点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当今中国学术界有哪些主要问题呢?

 

考核体制问题:

SCI开始,到IF,再到CNS,看似是从数数到看质量,本质上还是论文导向。论文导向错了吗?没错。我们都知道,科研,尤其是基础研究,就是要通过发表学术论文(著作)来阐述自己的学术理论和发现。但是,作为一个国家的政策,如果以论文为导向可以说是错了。这样的政策导向,很容易把科学追求的精髓淡忘,而进入一种功利性的追求。一旦跟物质利益、功名权贵等等,结合在一起,在具有无限智慧的国度里,长期以往,后果可想而知。看看今天一切向钱看的社会后果,就不难理解学术界今天的样子。学术界本来就有学术界的规范和标准,大家都清楚的。学术期刊就是专家负责制,学术成果的评价和学术论文的质量,专家的审稿意见是决定因素。同行评议,都很清楚。为什么不能很好地运行呢?利欲熏心。专家的人品和素养出问题了。好好看看这个字,,看见什么了?

没有健全的、公平合理的考核体制,这样下去,还是“涛声依旧”。

利益导向的科研,一定是出问题的。

 

科学人员素质和学术水平问题:

中国的科学家学术素养和学术水平如何呢?绝大多数已经退休的老一辈科学家(简单点,40前?),现在看是多数是很出色的。他们有些有海外留学的经历,有些就是土生土长起来的专家。不可置疑,有些学术视野和学术思想是一流的,有些专家也没有这种能力。但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几乎都在坚持耕耘着自己的学科和领域,使得很多重要的学科和领域能够发展和延续下来。

后来是八仙过海的时代,教授多了起来,博导多了起来,甚至是泛滥起来。本来很高尚的教授、博导,慢慢演变到名誉扫地,在社会上失去了尊重。这是发展最迅速的时代,日新月异的时代,似乎是谁都有机会的时代,回过头来看,这是最糟糕的时代。教授、博导、院士,这些名头是有社会责任的,教书育人,科学发展,是关系到几代人的整体素质问题。这么重要的问题,我们却当儿戏。似乎是谁都可以当教授的时代。48个教授竞争一个处长位子的闹剧,足以说明我们的科学家是一个什么地位。

教授太多了,科学家太多了。不合格的教授太多了,不合格的科学家太多了。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不合格的教授,不合格的科学家,自然就会生产出不合格的产品。

不合格的人多了,合格的人就是弱势群体了。

涉及多数人利益的事情,就是重要的事情了。

 

 

研究生培养问题:

研究生今天的困境是很让人纠结的。每年上百万的年轻人,其中不乏有追求、有智慧、有潜力的人才。在今天的大环境下,很多已经失去了对科研的热情和兴趣,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在不安、焦虑,甚至是失望、恐惧中,长大的一代,如何能保证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总是满足于一定数量的低水平重复、模仿跟踪为主的那些论文,长期下去,还指望引领和超越?谈什么崛起?

国内优秀的博士没有平等发展的机会,没有发挥才华的制度保障,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

 

还有呢,最大的问题是,那么多不合格的博士、硕士出笼了,这个社会如何再重塑“博士”的光辉?那些顶着博士头衔的人们,是一种自豪呢还是悲哀呢?社会在哭泣。

学位贬值、知识“贬值”的社会,指望什么?

 

人才政策问题:

这几年的人才政策对学术界的影响和冲击是最大的了。各种人才计划,相继出台。看似对学术界的投入加大了,理应促进了学术界的发展。实际效果不是这样的,很多事情是我们理解的“事与愿违”。学术界的很多问题,人才政策负有很重要的责任。一些不合格人才,甚至是欺世盗名的人才引进,直接摧残了本来还有说得过去的学术环境,甚至是进一步恶化了国内的学术环境。那些引进的优秀的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在艰难环境下做出的那点成绩,被个别(有人说不是个别?)浑水摸鱼的所谓海外人才的那些黑黑墨,涂抹的一点亮点都没有了。

引进人才,本来是净化环境,改变环境,建设环境,现在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人财两空。不但环境没有改变,反而进一步恶化。虽说是引狼入室,我们大家也是助纣为虐。

 

听说有人说,引进的人才中,1000个有2个成功了,我们就成功了。这实在是荒谬的言论。一个羊圈里,引进一只饿狼,后果是什么?即使有几只能逃脱活下来,你能指望什么?再说了,1000个引进人才中,就是2个成功了,想想看,这2个成功人才的命运会是什么?那998个也别笑,最后一旦没有肉了,你们互相残杀起来,那才血腥呢,嗅觉灵敏的人恐怕早就闻到这种血腥味了吧。现在很多方面已经不再是所谓的海龟和土鳖之间的矛盾,而是大海龟和小海龟之间、海龟之间的矛盾了。这个时候,您是走为上策,还是先下手为强呢?

 

顶级人才,应该是宁缺勿滥。其他人才政策,也应该是这样。

有人说,很多是利益共同体。那不是跟警匪一家一个道理?

 

学科发展问题:

科学是有学科的,有领域的,所以才有专家。很简单的道理,很普通的常识,似乎就是有人敢为天下先。现在引进人才,多是论文导向,很少考虑学科发展和领域发展。这样下来,学科重复建设,相同方向的实验室重复建设。为了论文而论文,一个实验室没有了特色,一个研究单位没有了特色。没有特色的实验室,没有特色的研究院所,那就是没有特色了。这不是学术界的常态。万金油的院所,不可能有专家,更不可能有学术界的泰斗。

 

我们的政策曾经是“按需设岗,按岗聘任”,你看看你的学院,谁是按岗聘任的?岗,是设了,是“按需”设的吗?

 

不考虑学科发展,不考虑领域发展,一味追求论文数量和点数,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职称晋升和待遇问题: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有一种体制保证那些突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绝大多数还是要根据个人的学术积累,根据其学术贡献,按部就班晋升。当今的问题是,引进的青年人才,没有过渡时期,职称一步到位。人还没到,有没有能力领导一个研究组还不知道,教授、博导的名头就先给戴上了。实际上很多就是在国外刚结束博士后的训练,没有任何独立主持科研的经历。这看似是尊重人才,实际效果相反。一是给了这些年轻人无形的压力,有不少年轻人是戴不住这么重的帽子的,听说了这几年有英年早逝的海外回来不久的年轻人。这些一步到位的年轻教授们,在管理实验室、规划学科方向、培养研究生方面,都是“第一次”,我不相信那些真正想在科研上做点什么的年轻人会乐得如此。再一点是,这样的人才政策,对于国内的那些同样优秀的年轻人是一种不公平,是一种很强的刺激和打击。提升一批,打击挫败一批,环境变坏了,风气变坏了,我们图的啥呢?就是那几篇点数高的论文吗?

 

国家科技的发展是一个百年大计,长远规划,心急喝不得热粥,吃不得热豆腐。

提高年轻人的待遇,减缓科研压力,衣食住行有生活保障,让他们一直保持旺盛的科研激情,这才是正常的人才政策。拔苗助长,不可以。人为制造矛盾、制造不平等,更不可以。

 

 

科研经费问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学术界真的尝到了甜头,不少实验室和研究团队到了“不差钱”的时代,有些甚至到了“花不完”甚至是“犯愁”的时代。这是学术界的另一个问题。经费分配不公,这是个大问题,也是个老问题。

 

除了保障那些神通广大的科学家们有充足的经费外,如何保障有才华、有追求的年轻人早些获得第一桶金,如何保证那些默默无闻、兢兢业业,不会搞关系但却是在某个学科很优秀的的科学家能够延续他们的科研?这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啊。虽不能保证耕者有其田,保证会耕者、能耕者有其田,还是应该应该的啊。

 

据说人们的收入悬殊差异已经越过了警戒线了,什么是警戒线?就是进入雷区了。

学术界科学家们的经费悬殊差异,也可能到了警戒线了,一旦进入雷区,利益共同体也会鸟飞云散的。该施舍的,还是要施舍。做善事,苍天会记着的。做恶,苍天也会看见的。

无奈,信上帝了。

 

还有….

还有

 

大家补充一下吧。

有点累了。

 

在这个严寒的冬季,思考这些寒冷的问题,心凉啊。

 

新年新气象。

期待ing.

 

还是春天美。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您说呢?

 

 

1

2

3

4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757-649107.html

上一篇:这个“他妈的”让做父母的心颤流泪
下一篇:老家的大豆腐
收藏 IP: 159.226.67.*| 热度|

176 张鹏举 武夷山 罗德海 许培扬 李学宽 张玉秀 李宁 杨正瓴 郭艳军 赵纪军 王鸿飞 王伟 潘学峰 魏武 刘建兴 郭保华 何宏 苏德辰 吕洪波 任胜利 曹聪 马磊 李毅伟 罗松 肖重发 陆俊茜 焦豹 赵美娣 喻海良 褚昭明 徐晓 秦承志 牛凤岐 郑春 黄安年 杨洪强 刘伟 边一 徐绍辉 高孟绪 翟自洋 王涛 陈霄 徐大彬 彭渤 丁邦平 陈安 邝志和 庄世宇 肖映雄 高莉 曹雁冰 杨建军 陈冬生 郭文阁 张杨 孙亮 王静洁 吴锦宇 谷加存 马丽丹 陈智文 夏铁成 杨易 汪楠 徐耀 肖振亚 徐明昆 杨立泉 谢强 王志平 信朋飞 曹裕波 何学锋 李宇斌 孟津 柯浩 饶海 曹郁 逄焕东 任晓龙 李光强 解海卿 张华容 戴德昌 彭思龙 刘福柱 马军 鲍海飞 姜世金 韩冬丽 赵新铭 蒋新正 孔梅 黄式东 魏青山 赵丽莉 王守业 张木诚 曹俊兴 郭向云 刘俊华 卢坤林 王金旭 刘瑞亭 李方和 刘剑 杨志华 李志俊 周杰文 龚凯 张贺 刘建彬 张涛 钱磊 朱万龙 柳东阳 王琛柱 胡良军 王启云 秦占杰 俞筱押 汪晓军 柳顺义 李万峰 钱光辉 卢慧翠 张波 行敏锋 裴宏伟 王光辉 申秀焕 蒋永华 高保龙 王小龙 杨玉龙 王洪吉 wgq3867 fumingxu ddsers biaomiankeyan chtang kaien laoyipiao anran123 zhanghuatian yuyangrj kexuegzz ha127 zzjtcm zhouguanghui hanlexiao biofans yophi bridgeneer mpywang xuqingzheng liuzhan001st dchlin xindaxiang2 hainanchen uneyecat Linjd jinchengfeiwu cly85 spider zgg itbood chenhuansheng dawnlight jzpalsgg xqhuang shadowmessenger wang_gazi ncepuztf wentianshipq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1: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