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博士生与农民工可以进行比较 精选

已有 12500 次阅读 2010-8-14 01:52 |个人分类:个人随感|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博士生, 农民工, 挑山工

博士生与农民工可以进行比较
(王德华)
 
曹老师的一篇关于博士生和挑山工的文章引起热议。
无疑,在当今中国关于博士生待遇和农民工问题,是敏感话题。谈这个话题,没有心理准备是不行的,挨砖是必然的。
 
相信有些博友是误解了曹老师的本意,所发议论也是在误解的基础上所言。不多说。
那么博士生与农民工可以进行比较吗?可以比较。
怎么比较?要看比什么。
进行比较,必须有一个共同的单位 (currency)生态学上为了对各种生物类群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功能)进行比较,引进了能量 (Energy)这个概念。把能量作为统一的货币,植物(初级生产者)、动物(消费者)、微生物(分解者)等等不同系统之间,就可以进行一些比较。如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蝗虫、老鼠和牛羊等种群对植被初级生产的消耗各占的份额是多少?植被生产在不同消费者种群之间的分配是否合理(符合人类经济发展需求和自然系统的持续维持)?通过计算系统之间的能量流动是可以定量化的。
所以,只要确定了统一单位,任何两者之间都可以比较。
人格和尊严:博士生和农民工在人格上是一样的,在尊严上是等同的。都需要人格上的尊重,尊严上的尊重。
地位:社会分工不同,导致社会地位不同。社会需要博士生,也需要农民工。虽然地位不同,但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劳动都需要尊重,都需要社会的认可。
报酬:虽然可以用数字表示,很容易比较。博士生是技能培训,农民工是劳力支出。前者是生活补助或津贴,后者是劳动报酬。至于付出的劳动是否与报酬相匹配,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政策和管理者本身等因素。报酬的计算有短期(在学期间)和长期(工作之后)之别。博士学位者,60岁后可以享受退休待遇;农民工一生靠体力生活,一旦丧失劳动力,就没有了生活保障(子女孝顺,赡养父母,当另说)。
贡献:不好比较。农民工花费劳动力有一年的收成,粮食可以养活很多人的命,也可能颗粒无收(如最近甘南的泥石流灾害)。也许博士生花费巨资后的一项成果可以创造巨大的价值,可以拯救一些生灵,也许花费不少银子后的所谓国际学术期刊论文(或者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几年后都没有人引用过。在饥饿的时候,农民工的贡献明摆着的。再多说一句,也许农民工忍受巨大的身心痛苦和磨练后,给国家培养出了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教授、官员,这个贡献怎么算?你的贡献很大,你是父母的血汗钱培养的,怎么说这个理?
您还想比较什么?还有哪些可以比较的?哪些是不可以比较的呢?
 
其实,我看到曹老师的文章,第一眼看到那照片后,心里就充满了无限的悲哀、凄凉和心痛。如果那是我的父母,我一定会哭得稀里哗啦,这里面的成分谁能分析得透?可是,这就是挑山工的生活。他们为了什么?生活。他们需要什么?公正的待遇,社会的尊重,更需要尊严。
 
我在大学期间到泰山,见过泰山上的挑山工。泰山挑夫的影子不会忘记,如果你爬过泰山十八盘,就就会明白那是一种什么样的震撼。去过长江小三峡,那赤脚裸身的纤夫的影子,也让你难以忘怀… … 社会上有多少这样的工作?有多少人在从事这些工作?怎么才算过有尊严的生活?
 
如果博士生真有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的话,不应该是谩骂和抱怨。即使导师苛刻,甚至过分,作为处在学习技能和能力培训期间的博士生们,该如何做是很清楚的。跟导师斗,你能得到什么?每天看着社会都不满意,除了谩骂就是抱怨,几年后你又得到了什么?静下来想想当初自己怎么报考的研究生?怎么进的这个实验室?为什么选择了这个导师?想想家里逐渐年迈的父母,想想家里期盼的妻子和孩子,想想自己的未来,想想自己的追求和事业… … 是不是有很多的事情需要你做,很多的责任在你的肩上。
 
当然,发泄是保持心理平衡的重要途径,也是自己的权利。郁闷了,憋急了,找朋友倾诉一下,到KTV狂吼一下,摔个杯子,撕几篇读过的文献,都是可以理解的。安静下来,还得认真对待自己的学问,为了自己,为了家庭,为了亲人,为了导师,为了科研事业,也为了国家。您说是吧?
 
天热,烦躁。冲把脸,昏言几句。
(王德华 2010.8.13
****************************
转载曹老师的图片(谢)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2458




转几幅网络照片(致谢):










博士生与农民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757-352801.html

上一篇:学生要求导师适时抽鞭子
下一篇:向甘肃舟曲泥石流遇难同胞致哀
收藏 IP: .*| 热度|

26 张士伟 武夷山 马红孺 王桂颖 艾云灿 陈小斌 王琛柱 曹广福 徐建良 杨洪强 赵美娣 刘立 丁甜 陈苏华 李忠秋 吕喆 黄晓磊 刘圣林 张天翼 刘永稳 李志俊 李学宽 唐常杰 程木 丛远新 刘广明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5: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