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再为SCI 论文说几句公道话

已有 6240 次阅读 2008-4-17 00:39 |个人分类:个人观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王德华)

尽管SCI 论文受到诸多非议,主要是管理者将SCI论文绝对化后导致的。实际上,在某个阶段,国家强调和重视SCI论文无疑是正确的,对国家的科学研究事业发展是有利的,但是随着事情的发展,其意义和重要性就减弱了,如果不及时调整政策,还是过度强调和重视,甚至对任何科研评价都是SCI论文化,就很不明智了,也显然不合时宜了。我要论述的是,对于我们这些没有长期在国外工作和学习经历的科研人员(土鳖派)来说,通过SCI 论文,我们受益良多。
 
SCI 论文促进和提高了我们的研究水平。实在讲,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1985年),没有受到科班的科学伦理学的训练,那个时候没有资料,也没有课程,更没有相关师资,对于学术界的一些规范不是很清楚(相关规范是否恢复也未知)。一切都是学习老师的做法,听从老师的意见,结合自己的领悟,如作者的排名(如何排序?),文献的引用(引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正面和反面的文献如何取舍?)。最重要的是我们开始不知道如何写论文,基本是照葫芦画瓢,以模仿为主。就说前言(Introduction)吧,当时的基本写法是(学报上生物类的实验论文的模式),国内哪位学者研究了所研究物种(对象)的一个什么方面,哪位学者研究了另一个方面,还有哪位学者研究了…..,关于某某方面的工作(作者自己做的工作),在国内没有见到相关报道,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做做这个方面,填补国内这个方面(领域)的空白。这样的论文现在在国内的相关学报上还是很常见。当然关于基础资料积累方面的论文,在学术上还是需要的,如些珍稀濒危物种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尤其是野外生态学特性)是很宝贵的。但是多数生物学研究还是要有命题的,也就是所谓的假说(hypothesis)。根据文献资料,根据研究积累,对某个观察到的现象,提出假说,然后根据假说,提出预测 (prediction)。要验证所提出的假说的正确性,就可以设计相关的实验进行验证,如果所获得的结果符合预测,则支持假说,如果结果不符合预测,则不支持假说,就需要再进一步提出假说。这样,问题就一步一步深入下去了,日积月累,就会在某个方面(问题)有深入全面的了解和较好的知识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有大的成果产生。当今的生物学研究基本都是这种研究了,即所谓的假说驱动的研究(hypothesis-driven), 与早期的博物学(natural history)主要以野外考察为主的研究方式是有很大不同了(另一种研究方式是,开始没有假说,根据大量的数据和资料收集后,综合逐步形成一个假说)。通过SCI论文,我们知道了这些。审稿人对我们的稿件提出的那些具体的修改建议,的确让我们长了不少知识。有些审稿意见长达几页,很感动。现在有些SCI 刊物在征稿细则上也明确提出来,要求所投稿的论文要有科学假说,不接受单纯的描述性研究方面的论文。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
 
SCI 论文使我们懂得了国际规矩。前面已提到SCI 刊物的审稿专家是很认真严肃的,确实是国际水平的专家,他们审稿的态度就足够让你感动的了。有些审稿人的建议非常详细,非常具体,从题目到参考文献,实验方法,统计方法,图表表达,到英语句法和单词的使用,结论的分析等等,诚恳的意见对我们帮助很大。他们严谨的学风也给了我们无形的激励。审稿人认真仔细的态度,会使你为自己的一些粗心导致的小错误或笔误而不安。我们应该承认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在许多方面与国际上还有很大差距的,进入国际舞台,与国际专家同行进行交流,无疑会大大提高我们的研究水平。基础理论研究就是以发表学术论文为主的,只有将研究结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才能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编辑部要求修改稿件时,会要求我们将主编和审稿人的意见要一一逐条回复,并详细说明在修改稿中是如何修改的,如果对审稿人的意见有不同看法,可以详细说明理由。国内在这些方面就比较缺乏,到现在很多研究生的稿件甚至是一些教授的稿件,在修改后返回编辑部时(国内学术刊物),也没有按照编辑部的要求进行一一逐条回复,说明稿件哪里进行了修改,如何进行了修改;有些意见没有接受,文稿没有修改,也没有说明为什么不修改。也许研究生并不知道相关的规范,但是导师是应该知道的。导师也需要通过学习去了解。我们这一代(指国内土鳖派,主要在国内读学位和工作)先天不足,没有受过科班的海外专家的训练,国内当时又没有相关的培训(至今在国内大学和研究院的研究生培养中,讲授科学研究伦理方面的课程也不是很多)。何况,国内学者专家的审稿意见往往很简单,长达几页的很稀少,甚至有些专家的审稿意见只有几个字,如“此文可用,修改后发表”,“数据不足,建议退稿”等等。这样的审稿意见,对于作者,尤其是年轻的作者,能有什么作用呢?他们能从审稿意见中得到什么提高呢?还是他们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不知道自己论文的缺陷在哪里,更不知道如何进行修改。对于拒绝接受的稿件,更应该详细告诉作者论文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或有缺陷,只有这样作者才会很受益,也会在日后的研究中逐渐提高研究水平。SCI刊物要求在投稿函中(cover letter) 声明所投的稿件中的数据,没有在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发表过;当论文接受发表时,还要求作者要声明论文中的每个署名作者都同意论文中的观点,并同意将版权转让给期刊出版集团,还要声明是否有利益冲突。最近投稿还要求阅读科学论文发表的相关规范,避免剽窃、抄袭、编造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SCI 论文让我们找到了自信,也让世界了解了我们以前我们国家没有强调和要求发表SCI 论文,攻读学位也没有要求。人都有懒惰性的,写文章用中文毕竟简单多了,也能表达自己的意思。由于对于国际交流也理解不足,也没有很多机会参与国际交流,与国际学者也缺少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对SCI 论文没有足够的重视。论文都基本以中文的形式发表了。没有积极发表SCI 论文,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己的底气不足,就我们那点英语底子,要写英文文章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记得90年代初在导师的鼓励下,写过一篇SCI 论文,投到国际刊物上去(文稿先用手写,修改后再用机械打字机在稿纸上打字),经过审理后由于我们的实验条件和方法没有得到审稿人认可,被拒稿了。那是第一次接触到国际学术刊物,审稿意见读了很多遍(后来这篇文稿在其他刊物发表了)。以后单位里开始鼓励发表SCI 论文,再后来SCI 论文作为科研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逐渐研究生毕业也有了具体要求,这样SCI 论文逐渐就多起来了。国际上也逐渐了解了我们的工作,索取抽印本的信函和卡片逐渐增多。再后来,国际上的科学家来我们研究组进行交流合作的频次逐渐多起来了,参加国际会议机会也逐渐多了,也开始被邀评审SCI 期刊的论文了… … 这样我们也逐渐走向了国际舞台,让世界了解了我们。虽然我们知道存在的差距,但重要的是我们找到了自信。我们再不会盲目崇拜,也不会再迷信。这些方面对于研究生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说大了点,民族自信心也是知识创新的的一个重要保障。
 
 
SCI 论文开阔了我们的视野。通过写作SCI 论文,修改SCI 论文,发表SCI 论文,评审SCI 论文,阅读SCI 论文,参考SCI 论文,我们的视野逐渐开阔了。我们不会再限制在国内的学术刊物上,对国际学术发展的动向也有了较好的了解和把握。在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总之SCI 论文是没有过错的,作为评价科研科研人员业绩的一个指标也是可以的,但不要绝对化,更不要“妖魔化”。我们在有些事情上喜欢走极端,好像SCI 论文出了点问题,现在似乎要全盘否定了,研究生也说SCI 论文不重要了,项目承担者也不在乎发表SCI 论文了,没有论文也可以交差了,项目管理者也可能要取消SCI 论文这个指标,科研考核评价中也不将SCI 论文作为一个重要指标了… …如此以往,难以预料的问题或者不可估量的损失可能很快就会显露出来。我们国家经历过“文革”等运动的洗劫,处在一个逐渐建立各种规范的时代。如果以没有规范、我行我素的心态处理问题,可能后果要比SCI 论文绝对化的后果还要严重。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 SCI 论文绝对化已经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也导致了许多所谓垃圾论文的发表。但是不能因为由于我们的政策不完善导致了SCI论文引起的一些问题,就否定SCI 论文,再回到以前的那种状态中去,我认为是万万使不得的。在当今全民素质没有达到一个水准,科研人员的素质也没有达到一个水准的时代,在社会规范还没有完全建立和完善的年代,靠自律是很难的,包括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假大空”的年代过去了,后遗症也应该尽快去除。还SCI 论文的真实面目,科学对待和使用它。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757-21934.html

上一篇:我为何谢绝“转载”
下一篇:你是人间四月天
收藏 IP: .*| 热度|

3 陈波 周春雷 pkuzeal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8: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