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小议“会议手册”和诈骗电话

已有 2270 次阅读 2016-8-24 08:14 |个人分类:三言两语简评(07-11)|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小议“会议手册”和诈骗电话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6824发布

学术会议印发的《会议手册》往往不仅有姓名、性别、职称、工作单位和地址,而且有电子信箱和电话,大大方便学者之间的交流。但是如果这一手册不慎流传到一些诈骗集团手里,很可能威胁到这一领域相关学者的安全。这并非空穴来风。

  几年前的一次全国性的红学会议上,印发与会学者的手册,上述内容一应俱全。散会后不久,回到各自家中的与会红学家接连收到诈骗电话,冒称香港MJ老先生来京津地区,京津某些不知情的学者信以为真地张罗接待,此信息传到我们这里,引起怀疑,在和MJ直接通话后,断定乃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问题是这一连串红学家怎么同时接到类似电话呢?琢磨良久,估计很可能那次会议的手册不知怎么落到诈骗犯手里,于是才可能参加这次学术会议的学者先后接到相同的电话。当然这手册不可能由学者手里直接到了诈骗犯手里。但有可能这手册是在会议期间和会后不经意地散落在会场(宾馆),并未由会务组一一收回。这散落的手册,对于宾馆来说并无用处,他们经常看到这类手册,最后很可能被当作废纸处理而没有退回了会务组手里,然而这对于蓄意作案的诈骗集团来说乃是宝贵的情报资源,可以用十分廉价的费用轻而易举地获得这些名单。这就不难解释学者接连收到诈骗电话。

现在回到这次参加在沈阳举行的中国美国史年会暨学术研讨会。闭幕那天下午,我们就看到小组会议桌上放着一份手册,无人认领,为防丢失代为保存。22日上午离会时交给会务组,并建议和宾馆服务台联系,在代表退房时查看有无手册遗漏在房间里。因为这里含有近200学者的联系名单,会波及这些学者的信息为无关人员尤其是诈骗集团所掌握。

这样看,手册和诈骗集团之间的关联是在不经意中挂上钩的,一旦挂上了,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而由于手册发布时并无编号,也无法查清问题出在那个环节,因此就成了无头案。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998305.html

上一篇:北京站地铁和过街桥如何方便携带行李的旅客?
下一篇:希拉里邮件门3.0权钱交易丑闻 又现金钱政治和诚信危机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1 郭征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0: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