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日本离开军国主义更近还是更远?

已有 2120 次阅读 2016-8-16 08:53 |个人分类:世界各国见闻(09-11)|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日本离开军国主义更近还是更远?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6年8月15日发布

有人擅长咬文嚼字,强调日本军国主义和日本走向军国主义“有着本质不同”,日本是民主国家“根本不可能变成军国主义国家”云云。

即使从咬文嚼字的角度看,既然走向军国主义,就是离开军国主义政权和在适当时间发动侵略战争越来越近了,而不是更远了。安倍称所谓走和平主义道路无非是在和平+主义的掩盖下走军国主义道路。再仔细研究在历年“八一五”安倍讲话中回避侵略战争的责任,回避在任何情况下永不言战,就不难看出安倍在本质上否认战争罪责的要害。

不管怎么咬文嚼字,事实胜于雄辩。我们再看安倍执政以来,日本这个国家的政治趋向是离开军国主义更近了,还是更远了。别的不说,就安倍不顾日本人民的反对甚至日本现任天皇的忧虑,加快修宪的步伐,安倍内阁每年“拜鬼”为侵略者招魂,日本选择“八一五”部署专门针对我国固有领土钓鱼岛及周边海域的导弹等等作为,无法证明日本远离军国主义,而只能证明日本走近了军国主义。

人们不要忘记当年日本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发动侵略战争的,也不要忘记美英等国的绥靖是怎样助长日本军国主义发展的。人们也不要忘记近年来ISIS国际恐怖主义组织是怎样在美国的纵容下做大的!如今日本军国主义道路的最大幕后纵容者恰恰是美国的绥靖!

***********************

稻田朋美当众落泪 声称无法参拜靖国神社内心复杂

20160815 01:49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喊着中国威胁的同时,日本却在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上表现出越来越露骨的右倾化,让邻国感受到威胁。

稻田朋美

原标题:稻田朋美:作为防相无法参拜靖国神社内心非常复杂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喊着中国威胁的同时,日本却在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上表现出越来越露骨的右倾化,让邻国感受到威胁。

据《读卖新闻》报道,安倍晋三15日将主持内阁会议,并参加每年·一五”“终战日例行的、在日本武道馆举行的全国战殁者追悼式。日本媒体称,考虑到中韩邻国的反应,安倍已经确定在当天不参拜靖国神社。自2013年底因参拜靖国神社遭到中韩等国猛烈抨击后,安倍首相基于外交原因,不再亲自参拜,而采取敬献玉串料的方式回避批评。

日本每年都会有大批政客选在815这天参拜靖国神社,而今年一个指标性的人物是新任防卫大臣稻田朋美。日本J-CAST新闻网报道说,自当选国会议员后,从2006年开始稻田每年在终战纪念日都要参拜靖国神社,即使在2012年底安倍再次上台后被任命为行政改革担当相,以及2014年任自民党政调会长等要职时,稻田也从未缺席。但此次成为防相后迎来首个终战纪念日,迫于来自海外压力,稻田最终决定避免物理性的参拜

稻田13日前往日本自卫队设海外基地的吉布提访问,预定16日返回,从而避开了15日的参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稻田眼睛湿润,言语踌躇,称作为防相首次当选后,却无法参拜,内心感到非常复杂,并期望支持自己的保守派势力能够理解自己的心情。而支持她的保守议员则发出哀叹,称真是非常遗憾

显然,即使日本政客不去参拜靖国神社,他们的表态也不能让邻国放心。卢昊告诉《环球时报》,日本政府更加倾向于曲线参拜靖国神社,但这主要是基于现实功利考虑而作出的策略应对。同时,日本政府继续纵容和暗中引导、助推政界和舆论中的右倾化逆流,导致保守思维和民族主义情绪日益盛行。在日本政府推进正常国家化进程中,不受实质约束的保守势力对社会层面的意识形态诱导实际上危害更大,将在未来中长期影响日本一代人的历史观和国际观。这也难怪邻国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立场日益警惕。

共同社的一篇文章认为,稻田似乎暗示日本应在靖国神社祭奠和表彰这些战死者,乃至恢复二战时靖国神社动员国民奔赴战场的体制,在扩大日本自卫队行动范围的新安保法出台,以及修宪进程不可避免将加快的背景下,这样的主张实在令人震惊,也让人很有危机感。对于过去的战争造成日本310万人死亡以及亚洲其他地区等牺牲惨重,难道就没有反省吗?

【环球时报驻日本、韩国特约记者蓝雅歌王伟路锋环球时报记者郭孝伟】

http://news.ifeng.com/a/20160815/49776988_0.s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996673.html

上一篇:天通苑寄往蓝旗营普通印刷品走了10天,是何道理?
下一篇:东方明珠观光厅看上海浦江岸边一瞥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2: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