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共生研究简介

已有 3226 次阅读 2012-9-6 09:20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评论(07-11)|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简介, 共生研究

共生研究简介

 

受权发布刘绪贻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296发布

 

现在受权发布百岁学术老人、武汉大学教授刘绪贻先生2012727日所撰写的一篇短文《共生研究简介》,本文原载8月21日《长江日报》第10版。

 

人类对于共生现象的认识,一般认为是从植物界开始的,后来逐渐扩及到生物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的《辞海》第1238页界定“共生”为“两种生物或两种中的一种由于不能独立生存而共同生活在一起,或一种生活于另一种体内,互相依赖,各能获得一定利益的现象”,并举例说:“形成地衣的藻类和真菌,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供给真菌;真菌吸收无机盐和水分,供给藻类。若互相分离,有些真菌即不能独立生活。又如白蚁和它肠内的鞭毛虫,鞭毛虫能帮助白蚁消化木材纤维,白蚁给鞭毛虫提供养料。若互相分离,两者都不能生存。”除植物和植物、动物和动物共生外,还有植物和动物的共生,比如稻田鱼就是这种共生的产物。鱼在有水的稻田中才能生长,而鱼在稻田中的活动则有利于稻的成长发育。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8月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441页中说:“共生既包括有利的联合,也包括有害的联合。共生的个体称为共生体。人们有时把共生与互惠共生二词看做相同,并进行互换,因而导致混乱。从广义上说,生活在一起的任何两个种群的联合,不论从单一的耐性和共同享用空间,以至各种形式的种间相互作用,直到掠食作用,都是共生关系。”不过,尽管有此澄清,人们对共生的研究,研究有害共生的少见,大都是对互惠共生的研究。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于真研究员从事共生研究多年,去年4月,香港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巨著《共生论》。他在该书第一章第2页中说:“共生概念不仅具有生命科学的内涵,而且因为它与共存、共处概念如此接近,更具有社会科学、历史文化直至哲学上的意义。在二战和冷战结束以后,人们普遍地要求和平,厌恶战争,被愈来愈多的学科把共生引入社会科学领域,使各学科增加了新的视角和内容,而被形形色色的世界观弄得混乱不堪的思想界,在寻找出路中也对共生现象进行本质的、理性的思考。首先,哲学把‘共生’作为一个宽泛的概念来解释世界:‘它泛指事物之间形成的一种和谐统一、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命运关系。这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多元并存,异类同生、互利共生现象。共生是事物的普遍的存在状态或生存方式’并具有本原性、自组织性、共进性、开放性和可塑性等基本特征。”接着,他还简要地介绍了经济学、生态学、文化学、社会学中的共生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共生概念:人类在生存与发展的竞争过程中理性地选择损失最小、收益最大;痛苦最少、快乐最多的一种思维与生活方式,它反映着人类生活的本质方面和基方向。

由于共生研究的不断发展和逐渐普及,为滿足这方面学术交流的要求,今年714日,第一届全球共生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由清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和全球共生研究院共同举办。这是个新生的论坛。我对新生事物固然有兴趣,但我对这方面知识有限,它的前景如何,我无力作出评价。我这里只是向国人对共生研究的现状作一简要的介绍。

2012727于珞珈山求索斋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609681.html

上一篇:电话诈骗盯住红学界人士又增一例(续)
下一篇:全盘否定国民教育和去中国化有何区别?
收藏 IP: 110.232.3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0 16: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