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期待第二作者、导师及《阅读与写作》主编的态度——关于剿袭《‘红楼梦’新校本校读记》事件

已有 5325 次阅读 2007-7-21 16:45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评论(07-11)

期待第二作者、导师及《阅读与写作》主编的态度

——关于剿袭《‘红楼梦’新校本校读记》事件

 

 

黄安年文  发表:2007721

 

笔者于2007223在学术交流网学术问题研究栏目发表文章题为:无可奈何“果”摘去  似曾相识“赝”归来——关于《‘红楼梦’新校本校读记》一文的被剿袭。

 

文章说的是:二十五年前,以脂评庚辰本为底本经重新整理校注的《红楼梦》普及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2年出版,因其不同于以往以程高本作底本,故世称新校本。此本出版之初,校注组成员吕启祥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新本的特点和优长,曾对两种普及本逐字逐句进行对校,整理成《红楼梦新校本与原通行本正文重要差异四百例》,在此基础上写成了《红楼梦新校本校读记》一文,约二万余字。“校读记”发表在1983年第3期《红楼梦学刊》第241-272页(以下称吕文),之后,此文连同上述“四百例”资料,一并收入其个人论著《红楼梦开卷录》,该书1987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最近《红楼梦学刊》编辑发现,有一篇题为《红楼梦新校本与原通行本比较研究》的文章,署名谢仁敏、梁扬刊载于《阅读与写作》2004年第10期第40-42页(以下称谢、梁文)。令人惊讶的是此文与上述吕文有大量相同和相似,几近原封移用。现将两文对照如下,供广大读者和学界考察判断。

 

 

200737,学术交流网应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教师谢仁敏先生的要求,刊登了他的道歉与说明——关于《无可奈何“果”摘去似曾相识“赝”归来——关于<‘红楼梦’新校本校读记>一文的被剿袭》的说明一文。学术交流网主持人在按语中提出,“期待第二作者、导师及《阅读与写作》主编的态度”。

 

据有关信息谢仁敏、梁扬系广西大学文化传播学院的教师,后者为该院院长、教授、《阅读与写作》月刊社长兼主编,他也是第一作者的导师。梁扬主持广西“十五”社科规划项目《<红楼梦>语言艺术研究》,梁扬,谢仁敏合著《红楼梦语言艺术研究》200610月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迄今为止,我们并未看到第二作者、导师及《阅读与写作》主编对这一事件的态度,有鉴于此,在我的博客上再次发表上述关于《‘红楼梦’新校本校读记》一文的被剿袭和《道歉与说明》,希望剿袭的第二作者、导师及《阅读与写作》主编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在笔者看来剿袭的第二作者、导师及《阅读与写作》主编是有难以推卸的责任的。

 

2007721

 

 

附件一:

 

无可奈何“果”摘去  似曾相识“赝”归来

——关于《‘红楼梦’新校本校读记》一文的被剿袭

 

黄安年文  发表:学术交流网/学术问题研究/2007年2月23首发

 

 

二十五年前,以脂评庚辰本为底本经重新整理校注的《红楼梦》普及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2年出版,因其不同于以往以程高本作底本,故世称新校本。此本出版之初,校注组成员吕启祥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新本的特点和优长,曾对两种普及本逐字逐句进行对校,整理成《红楼梦新校本与原通行本正文重要差异四百例》,在此基础上写成了《红楼梦新校本校读记》一文,约二万余字。“校读记”发表在1983年第3期《红楼梦学刊》第241-272页(以下称吕文),之后,此文连同上述“四百例”资料,一并收入其个人论著《红楼梦开卷录》,该书1987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最近《红楼梦学刊》编辑发现,有一篇题为《红楼梦新校本与原通行本比较研究》的文章,署名谢仁敏、梁扬刊载于《阅读与写作》2004年第10期第40-42页(以下称谢、梁文)。令人惊讶的是此文与上述吕文有大量相同和相似,几近原封移用。现将两文对照如下,供广大读者和学界考察判断。

 

***************************************************

*吕文(第242-243页):

因为这两种普及本,都已在不同程度上广泛发行,人人都可以看得到。不过,把新校注本和原通行本直接加以对照校读这件事,似乎还没有多少人来做。因为对专门的版本研究者来说,也许觉得它们并非原本而不值得比较;而对于一般的读者,则恐怕虽有此心而无暇顾及。事实上,这两种本子虽然校订整理,并非完全是原抄本和原刻本的面貌。但当他们一旦问世,广泛流传,其本身即是客观的存在,具有某种独立的价值了。况且既经整理,明显的错訛业已汰除,可以免除许多干扰,易于看出其间异同。因此,将这两种普及本直接进行对校,是一件有意义的、值得做的事情。……略略考察一下它们的异同长短,作为读者赏鉴和批评的一种参考,也提供评论和研究的一种方便。

 

*谢、梁文(第40页):

因为这两个版本普及本,都已经广泛发行,人人都可以看得到。但也正因为是普及本,对专门的版本研究者来说,也许觉得它们并非原本而不值得比较;而对于一般的读者,则恐怕虽具此心却是无暇顾及。其实,这两种本子虽非原抄本和原刻本的面貌。但经问世,广泛流传,其本身即是客观的存在,具有某种独立的价值了。况且既经整理,明显的错訛业已汰除,可以免除许多干扰,易于看出其间异同。因此,将这两种普及本直接进行对校比读,找出它们的异同优缺,既可为读者的鉴赏和批评提供参考,也可为研究者的评论和研究提供方便。

********************************************************

*吕文(第243页):

比方“的”作“之”、“很”作“甚”、“听见”作“闻得”、“年纪”作“春秋”、“评论”作“平章”、“人口日多”作“生齿日繁”、“举目一看”做“举目一验”、“盘着一条腿儿”作“屈一膝”,等等。举不胜举。

吕文(第246页):

“尝个新儿”作“上个俊儿”,“溅上”作“  chen[去声]上”, “还是落空”作“还是燥屎”,

 

*谢、梁文(第40页):

原通行本  新校本           原通行本  新校本            原通行本  新校本 

                        年纪       春秋            举目一看  举目一验

                        评论       平章            盘着腿儿  屈一膝

                        溅上       蹭上            尝个新儿 上个俊儿

听见       闻得             人口日多   生齿日繁        还是落空 还是燥屎

 

***************************************************************

*吕文(第243页):

举不胜举。其优点是比较典雅凝重,同小说反映的生活也颇协调;但有的地方不免使今天的读者发生障碍,如“撷花”(掐花)、“鹾政”(盐政)、“欪欪”(嘻嘻)之类,就得加上注释。有时因词序的颠倒,如“解注”、“才刚”、“习学”,使得读者不习惯,甚至认为错了,该倒过来。其实当时习用的语言原本如此,并非弄错。

 

*谢、梁文(第40页):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新校本使用文言句式的优点是显得比较典雅凝重,同小说反映的生活也颇协调;但有的地方不免使今天的读者发生理解上障碍,例如“撷花”(掐花)、“鹾政”(盐政)、“欪欪”(嘻嘻)之类,都是日常少用的文言词语。有时还因词序的颠倒,如“解注”、“才刚”、“习学”等,使得读者不习惯,甚至认为错了,该倒过来。其实,当时习用的语言原本如此,并非弄错。

***************************************************

*吕文(第246页):

文学反映生活,文学语言中的某些成分常常反映出不同地域的生活风习,方言就更是如此了。从这一角度看,新校本南风盛,原通行本北俗多。比如新校本中的“床”,原通行本几乎都作“炕”;新校本的“吃酒”“吃茶”,原通行本则为“喝酒”“喝茶”。再如“背心”作“坎肩儿”,“点心”作“饽饽儿”,“你家田上”作“你们地里”,“胡子挦了”作“胡子揪了”,等等。这些地方,读者能够看出是由于生活习俗的不同或对某一事物的称谓不同。有时两者并不对应,比照之下,新校本的用语是准确的。

 

*谢、梁文(第41页):

文学反映生活,文学语言的某些成分往往能反映出不同地域的生活风习,方言就更是如此了。从这一角度看,新校本南风盛,原通行本北俗多。

原通行本  新校本           原通行本  新校本            原通行本  新校本 

                        坎肩儿    背心             胡子揪了  胡子挦了

喝酒        吃酒            饽饽儿    点心

喝茶        吃茶            你们地里 你家田上

从这些地方,读者能够看出是由于生活习俗的不同和对某一事物的称谓不同。但从总的看来,新校本的用语显得准确生动。

*******************************************************

*吕文(第246页):

新校本第八回宝玉对晴雯的对话为例:)“你的手冷,我替你握着。”原通行本此处作“我替你握着。”“渥”是覆盖裹藏某物,使之保暖或变暖的意思;“握”则指用手抓拿,用在这里同小说描写的具体情状不合。上举的“挦”“揪”其实也有差别,“挦”是南方话,意为拔(毛发),比“揪”更加贴切。

 

*谢、梁文(第41页):

如第八回,宝玉对晴雯说:“你的手冷,我替你握着。”(原通行本.以下简称“原”)

“你的手冷,我替你渥着。”(原校本以下简称“新”)

“渥”是覆盖裹藏某物,使之保暖或变暖的意思;“握”则指用手抓拿,用在小说的情景里,新校本要比原通行本生动准确。又如上面提到的“挦”和“揪”,“挦”是南方话,意为拔(毛发),比“揪”更加贴切。

***************************************8

*吕文(第247页):

这里就来归纳分析那些比较细微但却不可忽视的差别。为叙述方便,分几种情况举例明之。

一、考察小说所描写的客观事物或情状本身,便可见出新校本文字是准确的,原通行本是弄岔错了。

 

*谢、梁文(第41页):

这里就来归纳分析那些比较细微但却不可忽视的差别。为叙述方便,分几种情况举例明之。

考察小说所描写的客观事物或情状本身,便可看出两个本子之间的一些细微差别.总体而言,

新校本言要善于原通行本。

******************************************8

*吕文(第247-248页):

第六回写刘姥姥听见了自鸣钟响,认作是乡村里“打箩柜筛面”(新校本100页),而不是原通行本的“打罗筛面”。箩柜是装有面箩的木柜,筛面时面箩与柜壁互相撞击,发出咯当咯当的响声,单有罗没有柜是不会响的。

第二十三回宝黛读曲,“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324页)而不是“一大斗”来;同回二人引西厢词句互相嘲戏,“是个银样镴枪头”(329页)而非“蜡枪头”。“镴”是锡和铅的合金,也叫锡镴,光亮而易熔;同蜡烛的“蜡”是两回事。第二十七回晴雯说红玉“茶炉子也不(火[][])”(377页),“(火[][])”是升火,原通行本作“弄”炉子就不确切了。第六十回“找出这个碴儿”(841页)。不能是找“渣儿”。“碴儿”指刚说完的话头或引起争端的事由;“渣儿”则是渣滓,无论音、义都与“碴儿”不同,放在这里文意就不通了。

诸如此类,往往只一字之差,两本便有正误之分,不可等闲视之。

 

*谢、梁文(第41页):

第六回,刘姥姥听见自鸣钟响,认为这是乡村里“打箩柜筛面”(新),而不是原通行本的“打罗筛面”()。箩柜是装有面箩的木柜,筛面时面箩与柜壁互相撞击,发出咯当咯当的响声,单有罗没有柜是不会响的。

第二十三回,宝黛嘲笑宝玉,“是个银样镴枪头”(新)而不是“蜡枪头”()。“镴”是锡和铅的合金,也叫锡镴,光亮而易熔;同蜡烛的“蜡”是两回事。

第二十七回,晴雯说红玉“茶炉子也不(火[][])”(新),“(火[][])”是升火,原通行本作“茶炉子也弄”炉子就不确切了。

第六十回“找出这个碴儿”(新)。不是找“渣儿”()。“碴儿”指刚说完的话头或引起争端的事由;“渣儿”则是渣滓,无论音、义两者相差甚远,放在此处明显不妥。

诸如此类,例子甚多,往往只一字之差,两本便有多了正误之分,不可等闲视之。

*******************************************88

*吕文(第249页):

二、单从两者差异的某个局部看不出问题,若联系上下文便可以见出何者符合事理的逻辑,能够正确地反映生活。

 

*谢、梁文(第41页):

有些地方单从两者差异的某个局部看不出问题,若联系上下文便可以见出何者符合事理的逻辑,能够正确地反映生活。

************************************88

*吕文(第249页):

新校本写“镜把上面錾着‘风月宝鉴’四字”(171页),原通行本作镜子“背上錾着‘风月宝鉴’四字”。究竟是錾在镜把还是镜背上?因上文已经交代过此镜正反两面皆可照人,看来字迹还是錾在“镜把上”合理。

 

*谢、梁文(第41页):

镜子背上錾着“风月宝鉴”四字。(原)镜子把上面錾着“风月宝鉴”四字(新),“风月宝鉴”究竟是錾在镜子背上?还是镜子把上?但上文已经交代过此镜正反两面皆可照人,看来字迹还是錾在“镜把上”合理。

********************************************88

*吕文(第249页):

第十三回写贾珍为秦氏之丧求好板,薛蟠说他木店里有一副“没有人出价敢买”(178页)。此处原通行本作“没有人买得起”,单看这句,似乎并无不可,联系上下文便不合情理。因为这副板不仅物奇价昂,而且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为他坏了事才不曾拿去。之所以至今还封着无人买去,主要不在价贵。而是怕有干碍。因此新校本无人“敢买”的文字是合乎情理的。

 

*谢、梁文(第41页):

第十三回,薛蟠说木店里有一副好板(棺材):“没有人买得起”(原)“没有人出价敢买”(新)单看这句,都似无不可,但联系上下文便显出事理真相。这副板不仅物奇价昂,而且是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为他坏了事才不曾拿去。可见,之所以至今还无人买去,主要不是价贵。而是怕有干碍。所以新校本合乎情理的。

**********************************************888

*吕文(第250页):

诸如林黛玉在怡红院外叫门,里边丫头是“没听真”而不是压根儿“没听见”;王夫人溺爱抚弄宝玉的动作应是“摸挲”而不是“摸索”,等等。都是新校本的文字准确、贴切,不再赘举。

 

*谢、梁文(第41页):

诸如林黛玉在怡红院外叫门,里边丫头是“没听真”,而不是原通行本的压根儿“没听见”;王夫人溺爱抚弄宝玉的动作应是“摸挲”而不是原通行本的“摸索”,等等。都表现了新校本的文字、准确、贴切,符合事理逻辑,其他例子兹不赘举。

*******************************************************

*吕文(第250-251页):

三、原通行本由于脱漏,造成文句残缺意思不清,甚至移花接木张冠李戴,读读新校本便会恍然大悟。

第二十六回写薛蟠生日,收到四样希罕礼物,试看两本文字:

  这么粗,这么长,粉脆的鲜藕,这么大的西瓜;这么长,这么大的暹罗国进贡的灵柏香熏的暹罗猪、鱼。

  这么粗这么长粉脆的鲜藕,这么大的西瓜;这么长一尾新鲜的鲟鱼,这么大的一个暹罗国进贡的灵柏香熏的暹猪。(368页)

  原通行本由于脱漏了“一尾新鲜的鲟鱼”几个字,又单把个“鱼”字附加在“猪”后,这怎能见出鱼的希罕难得呢?猪因是暹罗国进贡的、灵柏香熏的,才显出其为珍品;鱼要看是何品种是否新鲜,鲟正是一种味道鲜美的北方名鱼,大者丈许,重数百斤,冬日可食。因其珍贵,常作贡品。原通行本少了几个字,因使“希罕难得”在鱼身上没有着落,这句子也不完整。

 

*谢、梁文(第41页):

原通行本由于脱漏,语句残缺造成表意不清,甚至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的,新对本有了很大改进。

1)语句残缺。如第二十六回,薛蟠收到四样希罕礼物。

  这么粗,这么长粉脆的鲜藕,这么大的西瓜;这么长,这么大的暹罗国进贡的灵柏香熏的暹罗猪、鱼。

  这么粗这么长粉脆的鲜藕,这么大的西瓜;这么长一尾新鲜的鲟鱼,这么大暹罗国进贡的灵柏香熏的暹猪。(新)

  原通行本由于脱漏了“一尾新鲜的鲟鱼”几个字,又单把个“鱼”字附加在“猪”后,这怎能见出鱼的希罕难得呢?猪因是暹罗国进贡的、灵柏香熏的,才显出其为珍品;鱼要看是何品种是否新鲜,鲟鱼正是北方名贵的鱼类,因其珍贵,常作贡品。原通行本少了这几个字,因使“稀罕难得”在鱼身上没有着落,这句子也不完整。

************************************************************

*吕文(第251页):

  再看一种移花接木的例子。第四十四回平儿挨打受气,宝钗劝解的一番话新校本为:“你是个明白人,素日凤丫头何等待你,今儿不过他多吃一口酒。他可不拿你出气,难道倒拿别人出气不成?别人又笑话他吃醉了。你只管这会子委曲,素日你的好处,岂不都是假的了?”(606页)原通行本少却“吃醉了”以下二十个字,把上下句直接连缀在一起,最后一句话变成“别人又笑话他是假的了”!这么一来,虽然接上,意思却大有出入了。

 

*谢、梁文(第41页):

2)移花接木。如第四十四回,平儿挨打受气,宝钗劝解道:

“你是个明白人,你们奶奶素日凤丫头何等待你,今儿不过他多吃一口酒。他可不拿你出气,难道拿别人出气不成?别人又笑话他是假的了。”(原)

“你是个明白人,素日凤丫头何等待你,今儿不过他多吃一口酒。他可不拿你出气,难道倒拿别人出气不成?别人又笑话他吃醉了。你只管这会子委曲,素日你的好处,岂不都是假的了?”(新)

原通行本脱漏了“吃醉了”后面的几句话,把上下句直接连缀在一起,最后一句话变成“别人又笑话他是假的了”!这么一来,虽然接上了,意思却大有出入了。

***********************************************************

*吕文(第251-252页):

  更有一种情形,简直是张冠李戴了。第八十回宝玉去天齐庙还愿,在王道士那里解困。新校本是这样的:“宝玉命李贵等:‘你们且出去散散。这屋里人多,越发蒸臭了。’李贵等听说,且都出去自便,只留下茗烟一人。这茗烟手内点着一枝梦甜香,宝玉命他坐在身旁,却倚在他身上。”(1156-1160页)原通行本缺“命李贵”以下五十余字,迳跳过去,虽然也连接上了,但宝玉却不是倚在茗烟身上,而是承上文命王道士坐在旁边了。这样张冠李戴的结果,于情于理不合,以宝玉的身分和平素的教养,是不会这样对待庙里老道士的。

 

*谢、梁文(第41-42页):

  (3)张冠李戴。第八十回,宝玉去天齐庙解困。

    王一贴听了,寻思一会,笑道:“这倒难猜,只怕膏药有些不美了。” 宝玉命他坐在身旁。王一贴心动,便笑着悄悄的说道……。(原)

     宝玉命李贵等:“你们且出去散三散。这屋里人多,越发蒸臭了。”李贵等听说,且都出去自便,只留下茗烟一人。这茗烟手内点着一枝梦甜香,宝玉命他坐在身旁,却倚在他身上。王一贴心动,便笑着悄悄的说道……。(新)

  从对比可见,原通行本缺“命李贵”以下五十余字,迳直跳过,虽然也连接上了,但宝玉却不是倚在茗烟身上,而是承上文命王道士坐在旁边了。这样张冠李戴的结果,于情于理不合,以宝玉的身分和平素的教养,是不会这样对待庙里老道士的。

***************************************************88

*吕文(第243-245页):

第六十八回“苦尤娘赚入大观园”。凤姐定下计策,亲临小花枝巷,仪态不凡,言语动听。在原通行本,凤姐的语言仍同平日一样,是大白话;在新校本则文诌诌,不同于凤姐一贯的语言作风。这一篇说辞太长,兹摘引片断以资比较。

     原通行本:

      皆因我也年轻,向来总是妇人的见识,一味的只劝二爷保重,别在外边眠花宿柳,恐怕叫老爷太太耽心:这都是你我的痴心,谁知二爷倒错会了我的意。若是外头包占人家姐妹,瞒着家里人也罢了;如今娶了妹妹作二房,这样正经大事,也是人家大礼,却不曾合我说。……要是妹妹在外头,我在里头,妹妹白想想,我心里怎么过的去呢?再者叫外人听着,不但我的名声不好听,就是妹妹的名儿也不雅.况且二爷的名声,更是要紧的,倒是谈论咱们姐儿们还是小事…….。这都是天地神佛不忍的叫这些小人们遭塌我,所以才叫我知道了。我如今来求妹妹,进去和我一块儿,住的、使的、穿的、带的,总是一样儿的。妹妹这样伶透人,要肯真心帮我,我也得个膀臂。……

     新校本:

      皆因奴家妇人之见,一味劝夫慎重,不可在外眠花宿柳,恐惹父母担忧。此皆是你我之痴心,怎奈二爷错会奴意。眠花宿柳之事瞒奴或可;今娶姐姐二房大事亦人家大礼,亦不曾对奴说。……若姐姐在外,奴在内,虽愚贱不堪相伴,奴心又何安。再者,使外人闻之,也甚不雅观。二爷之名也要紧,倒是谈论奴家,奴亦不怨。所以今生今世奴之名节全在姐姐身上……。正是天地神佛不忍我被小人们诽谤,故生此事。我今来求姐姐进去和我一样同居同处,同分同例、同侍公婆、同谏丈夫。喜则同喜,悲则同悲;情似亲妹,和比骨肉……。

  此时的凤姐原是要把自己打扮成天下第一个温良恭俭、三从四德、宽宏大度、委曲求全的贤德妇人。因此在措辞用语上愈是典重文雅、接近书面语言,就愈显得有教养守妇道,因而也愈能使尤二姐倾慕信服、自投罗网。这种语言上的一反常态同凤姐为人的一反常态是相适应的。我们读新校本至此处,不但不会感到生硬别扭,反倒觉得这篇“文话”很富于表现力,更能见出凤姐的心计手腕。

 

*谢、梁文(第42页):

第六十八回“苦尤娘赚入大观园”。凤姐定下计谋,亲临小花枝巷,仪态不凡,言语动听。在原通行本,凤姐的语言仍同平时一样,是大白话;在新校本则文诌诌,不同于凤姐一贯的语言作风。这一篇说辞太长,兹引片断以资比较。

 

皆因我也年轻,向来总是妇人的见识,一味的只劝二爷保重,别在外边眠花宿柳,恐怕叫老爷太太耽心:这都是你我的痴心,谁知二爷倒错会了我的意。若是外头包占人家姐妹,瞒着家里人也罢了;如今娶了妹妹作二房,这样正经大事,也是人家大礼,却不曾合我说。……要是妹妹在外头,我在里头,妹妹白想想,我心里怎么过的去呢?再者叫外人听着,不但我的名声不好听,就是妹妹的名儿也不雅.况且二爷的名声,更是要紧的,倒是谈论咱们姐儿们还是小事…….。这都是天地神佛不忍的叫这些小人们遭塌我,所以才叫我知道了。我如今来求妹妹,进去和我一块儿,住的、使的、穿的、带的,总是一样儿的。妹妹这样伶透人,要肯真心帮我,我也得个膀臂。……(原)

 

皆因奴家妇人之见,一味劝夫慎重,不可在外眠花宿柳,恐惹父母担忧。此皆是你我之痴心,怎奈二爷错会奴意。眠花宿柳之事瞒奴或可;今娶姐姐二房大事亦人家大礼,亦不曾对奴说。……若姐姐在外,奴在内,虽愚贱不堪相伴,奴心又何安。再者,使外人闻之,也甚不雅观。二爷之名也要紧,倒是谈论奴家,奴也不怨。所以今生今世奴之名节全在姐姐身上……。正是天地神佛不忍我被小人们诽谤,故生此事。我今来求姐姐进去和我一样同居同处,同分同例、同侍公婆、同谏丈夫。喜则同喜,悲则同悲;情似亲妹,和比骨肉……。(新)

  此时的凤姐原是要把自己打扮成天下第一个温良恭俭、三从四德、宽宏大度、委曲求全的贤德妇人。因此在措辞用语上愈是典重文雅、接近书面语言,就愈显得有教养守妇道,因而也愈能使尤二姐倾慕信服、自投罗网。这种语言上的一反常态同凤姐为人的一反常态是相适应的。我们读新校本至此处,不但不会感到生硬别扭,反倒觉得这篇“文话”很富于表现力,更能见出凤姐的心计手腕。

************************************************8

*吕文(第271-272页):

  以上,对于当今在广大读者中普及通行的这两个本子作了一番粗略的巡礼…….。  

  新校本和原通行本由于它们所据底本的不同,因而它们的差异长短很大程度上正是它们底本的差异长短的反映。新校本的优点基本上也是脂评本的优点。脂评石头记的乾隆抄本,由于较少受到后人的删削篡改,较多地保存了曹雪芹原著的面貌。据以整理的新校本也因此比较接近于曹雪芹原著的面貌,这可以说是新校本种种优点之中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一条。

  

*谢、梁文(第42页):

  以上,是对于《红楼梦》两个通行的普及本作了一番粗略地比较…….。  

  两者的差异主要是来自底本的不同。新校本的底本是脂评石头记的乾隆抄本,由于较少受到后人的删削篡改,较多地保存了曹雪芹原著的面貌。据以整理的新校本也因此比较接近于曹雪芹原著的面貌,可以说,这是新校本种种优点之中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一条。

———————————————————————————————————

 

  据笔者所知,《红楼梦》新版校注组成员吕启祥用了一年的时间,凝聚了她在《红楼梦》新校本校注组几年工作的辛劳,辑出了近七万字的《“红楼梦”新校本和原通行本正文重要差异四百例》资料,对其中206例写了按语,在此基础上写成了二万余字的《〈红楼梦〉新校本校读记》,其原创可谓来之不易。细读《〈红楼梦〉新校本校读记》及《“红楼梦”新校本和原通行本正文重要差异四百例》人们不难看出,这九万多字的内容,通体论述的就是《红楼梦》新校本与原通行本的比较和研究,虽则其时尚无“比较研究”这样时新的名目。而发表在《阅读与写作》2004年第10期上的涉嫌抄袭的文章,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内容和《〈红楼梦〉新校本校读记》雷同,却没有作出任何说明,他人成果,任意摘取,无所顾忌。面对这种现象我们有理由提出这样的问题:

  被抄袭的原创文章作者和原载刊物的著作权该怎样维护?能否听之任之?

  今之《比较研究》的两位作者及其所在单位校院领导该如何面对这一令人尴尬的事实?作出令人欣慰的表态?

  读者和学界从中又会引发怎样的思考和得出怎样的警戒呢?

 

(作者按:据有关信息谢仁敏、梁扬系广西大学文化传播学院的教师,后者为该院院长、教授、《阅读与写作》月刊社长兼主编。梁扬主持广西“十五”社科规划项目《<红楼梦>语言艺术研究》,梁扬,谢仁敏合著《红楼梦语言艺术研究》200610月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本文中个别字未在电脑字库中找出,暂用注音说明。)

 

首发时分AB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学术问题研究/2007年2月23首发

***************************************************

 

 

附件 (二)

 

道歉与说明——关于《无可奈何“果”摘去 似曾相识“赝”归来——关于<‘红楼梦’新校本校读记>一文的被剿袭》的说明

 

谢仁敏文 发表:学术交流网/网友学术对话/2007年3月7首发

 

(学术交流网主持人200737按:应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教师谢仁敏先生的要求,本网刊登《道歉与说明》一文。并期待第二作者、导师及《阅读与写作》主编的态度。)

 

 

学术交流网:

 

  贵网于2007223日刊出黄安年先生的一篇题为《无可奈何“果”摘去 似曾相识“赝”归来——关于<‘红楼梦’新校本校读记>一文的被剿袭》的文章,我已经知晓。我叫谢仁敏,是《红楼梦新校本与原通行本比较研究》的执笔者,我的个人行为,给作者、文章原载刊物、学院、学校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我为此深感负疚。在此,我一方面表明我的诚恳的道歉态度,同时也感谢贵网和黄先生的批评指正,让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此外,也为了让大家了解真相,我现对此事发生的原委作如下说明,并希望学术交流网给我刊出的机会。

 

  我的《红楼梦新校本与原通行本比较研究》一文的产生过程是这样的:

  在读研究生一年级时,我参加了导师梁扬教授主持的课题“《红楼梦》语言艺术研究”。梁老师交给我的第一个任务是资料的收集、整理,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他会不定期地询问和了解我的进展情况。2003年底,我通读了建国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的两个版本(分别为1957年出版的原通行本和1982年出版的新校本),并就两个版本的异文作了笔记。随后,我又读到了吕启祥先生的《红楼梦开卷录》,发现她对这两个版本的异文也作了整理,而且她的许多校勘整理得更完整、分析更精辟,就把它们抄录了下来(当时并没有注明具体出处)。之后,我将自己的笔记和她的文章进行了综合整理(吕先生的文章近3万字,我从整篇文章中各处截取了其中一些语句,共有3000余字,这3000余字中还包括了《红楼梦》原著的引文1000多字),进行归类分段,自己设计小标题,并附上参考文献,最后整理成一篇约6000字的读书笔记,于2004年年初交给梁老师,以便导师了解我的研究进程。当年暑假,我又另写了一篇名为《“传神笔墨足千秋”——<红楼梦>描写语言的运用技巧管窥》的论文交给梁老师作为投稿用。

 

  2004年教师节,我跟几位同学拜访梁老师,谈话间梁老师跟我说我的一篇关于《红楼梦》的文章可以采用,我当时想当然地认为是我投稿的那一篇,当时人很多也就没有细问,只跟梁老师说记得署上两人的名字,因为这是他主持的课题,并且我的一系列工作都是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梁老师当时推辞说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让我单独署名吧,但在我的坚持下,梁老师才勉强同意署为第二作者。

  2004年第10期刊物出来后,才发现是我很早以前上交的那篇读书笔记(而投稿的那篇《“传神笔墨足千秋”——<红楼梦>描写语言的运用技巧管窥》则放在了其后的2004年第12期才发表)。由于只是一篇资料整理性质的读书笔记,因此也没有注重严格的学术规范,虽然文末附上了参考文献,但《阅读与写作》的发稿要求是只保留文章的注释,而对文章的参考文献则一律删除,所以最后发表出来的文章就成了既没有作注释也没有附参考文献的样式。

 

另外需要补充的几点:

  1. 此次事件的主要原因在我没有跟梁老师说明这篇笔记并非完全出自我的创作,导致梁老师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表了这篇文章,为此受到牵连,我感到十分愧疚。

  

  2.我自己只是将其视为读书笔记,故当时并不注重它的学术规范和学术创新点,也没有预料到这篇文章会发表,以致造成这样的后果,的确是我个人的失误。

  

  3. 在文章被发表出来后,我当时也经历了痛苦的心理斗争,但基于以下原因,我没有主动澄清事实,采取补救措施:其一,看到导师也被牵涉其中,我自己也临近毕业,担心此事对自己造成不利影响,因而不敢向他交待事情真相;其二,存在侥幸心理,看到不少博导、名家都出现了此类事件,而且动辄几十万字,被处理者并不多,我一个默默无闻的学生,加上涉及字数不多,认为人家不会过于计较吧;其三,万一被发现,人家也不会认为是导师做的(因为手法太拙劣,一眼就能看出问题),而我本人又不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做这件事,为自己谋取利益,因此就“心安理得”了。在以上这些幼稚、自欺欺人的“理由”下,我便在心理上进行自我开脱,因而没有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结果酿此大错。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因此此后:

  ①我没有将这篇文章中的章节、观点、语句插入我的硕士学位论文中。

  ②在此后发表的系列文章中,我也再没有引用其中的观点、语句。

  ③我没有将文章拿去评奖,谋取荣誉。

  ④在我毕业参加工作之后,我没有将此文章拿去评职称。

  

  4.由于我的行为发生在学生时期,鉴于我当时还是在读研究生,对此类事件的处理没有经验,并且没有能力估计到事情的后果,而彼时我个人在学术规范、程式等诸方面还需要一个学习、成长、成熟的过程,故在此也恳请大家给我一个自我认识、反思和改过自新的机会。

  

  这件事情给我以深刻的教训,我在此也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刻地检讨和反思:首先,从思想上树立严肃的学术规范观念,这是做学问的基础,我今后要从这最基本的做起;其次,发现做错事要及时采取措施补救,侥幸心理只会酿成更大的错误。

 

  在此,我向吕启祥先生、黄安年先生、原载刊物、本单位领导致以诚恳的歉意,并感谢学术交流网给我一个陈述和致歉的机会。

  特此说明,并再次致以深切的歉意。

 

谢仁敏   

 2007-3-6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网友学术对话/2007年3月7首发

******************************888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4767.html

上一篇:1991年8月24日新泽西短暂行
下一篇:冷静看待我国GDP总量年底将排名全球第三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8: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