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张浚生序《监本易经》(影印本)提要

已有 6291 次阅读 2009-6-14 11:05 |个人分类:书目提要评论(07-11)|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提要, 张浚生, 监本易经

张浚生序《监本易经》(影印本)提要

 

黄安年辑  张浚生序  黄安年的博客/2009614日发布

 

 

博主按: 易经博大深奥,积累我国古人的大量智慧,为我国迄今最古老的著作之一,流传解读版本颇多,80年代末研究周易的著作就有数百种。中华孔子学会编辑委员会组编辑的《国学通览》所列77类国学内容中为首的一篇就是易学(群众出版社,1996年版)。这里所说的监本为清政府国子监使用的刻印本。为版本学家杜春耕先生所藏,蒲三庆先生资助印制,专请张浚生先生作长序。

 

书名          监本易经(影印本)

书名题字      张浚生

选题策划      杜春耕

订本          东汝王氏堂

原藏本        金陵敦化堂

现收藏        杜春耕

刻本年代      乾隆甲寅春 (公元1794年)

资助出版      蒲三庆

周易序         

印本          蒲三庆家印本(非卖品)

印刷          扬州文津阁古籍印务有限公司

装帧          精制线装一套四册本

印制时间      20093

幅面尺寸      28.8cm X 18.5cm

 

图片40幅 最后几幅为张浚生长序卷

 

张浚生简介:

   19367月 出生,福建長汀。

   19568月 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88月 浙江大學機械系光學機械儀器專業畢業。

   5458年 在浙江大學機械系光學機械儀器專業學習。

   5883年 任浙大機械系光儀教研組助教、秘書、校機械工廠光學車間主任、光儀系科研秘書。光儀系講師、副教授、黨總支書記,校黨委委員、常委、副書記。

   8182年 在中央黨校第二期中青年幹部培訓班學習。

   8385年 任杭州市委副書記兼秘書長,市經濟開發公司董事長,市委政法委書記。

   8587年 任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宣傳部副部長、部長。

   8798年 任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

   19983月 任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四校合併領導小組副組長,新浙大籌建小組組長,浙江省政府特邀顧問。

   19989月 任浙江大學黨委書記,浙江省政府特邀顧問。現任浙大發展委員會主席、浙江省經濟建設諮詢委員會主任。

   ■ 中共全國十六大黨代會代表。

   ■ 業務專長:光學測量儀器、光譜分析儀器、激光儀器與技術。

http://paper.wenweipo.com/2004/10/18/CH0410180036.htm

*****************

监本易经

  《易经》(又名《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占筮书,同时也是一部凝结着远古先民睿智卓识的哲学著作。它以象征阳的“—”(又称“阳爻”)和象征阴的“--”(又称“阴爻”)为基本符号,八卦(每一卦由三爻组成)以及由八卦中任意两卦交相叠合而成的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爻组成)为基本图形,通过对这些卦象的解释,阐述了事物和现象生成变化的法则。

  学《易经》,其中的注解,有的是不对的,不能看的,尤其宋朝朱熹注的《易经》,也许比我高明,可是他一辈子也没有读通,如参考他的,就完全走错了路。而且宋朝以后的《易经》注解,多数是走物理的路线,就是用儒家的学术思想来解释《易经》,而我们手边的这本《易经》,过去叫作监本,就是明朝以后的国子监,近乎现代的国立大学的课本而已。

  这个监本是明朝那些儒家采用了朱熹的思想编的。明清以来,我们的文化讲孔孟,大部分都倾向于朱熹的思想。明朝之所以捧朱熹,等于唐太宗捧道教,因为老子姓李,唐太宗也姓李。明朝的皇帝姓朱,所以也找出一个姓朱的人来捧。明朝永乐皇帝以后,硬性规定,考功名时,四书五经必定要用朱注的,所以我们几百年来的文化思想,受这个规定的祸害很大,他们都是用儒家四书五经的思想来讲《易经》的理。  

http://baike.baidu.com/view/965854.html?fromTaglist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238110.html

上一篇:天通苑东一区初夏清晨一景
下一篇:自然奇景知多少(一)
收藏 IP: .*| 热度|

1 王号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13: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