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吕启祥文 稻香家世 翰墨因缘----《瓜饭集》读后(《中国文化报》版)

已有 4511 次阅读 2009-2-28 07:43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研究(09)|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冯其庸, 瓜饭集

吕启祥文 稻香家世   翰墨因缘----《瓜饭集》读后(《中国文化报》版)

 

黄安年授权发布  《中国文化报》/2009218;黄安年的博客/2009228

 

:笔者授权发布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吕启祥的文章“稻香家世   翰墨因缘----《瓜饭集》读后”,公开发表在2009218日《中国文化报》第三版“理论评论”栏目上。黄安年的博客2009211日授权在网上发布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aspx?typeid=101712&userid=415 - 88k -

 

附图为《中国文化报》上文章。

 

**************************************

稻香家世   翰墨因缘----《瓜饭集》读后

      

吕启祥(中国艺术研究院)

 

 新春伊始,得读冯其庸先生新书《瓜饭集》,其乐何如。

 

        书的封面由先生亲自设计,是一幅人们熟悉和喜爱的“秋风图”,瓜熟叶老、彩墨相间、淳朴清雅。先生曾释其意为忆旧怀人;在我看来,这画面意味着收获和成熟,有一种阅历沧桑,由丰赡归于平淡的韵致。

        翻读全书,既感亲切,更觉新鲜。亲切是因为此前曾读过先生多种随笔集,对某些相关的人和事并不陌生;新鲜是因为书中的重要篇章如《我的母亲》、《稻香家世》、《我的读书》等是首次发表。说实在的,像我们这样与冯先生熟识已久的人,对他的童少年和家世知之不多,这是第一次见到他如此深情地回忆和讲述他的母亲。在长年的饥饿和战乱中,母亲默默地承受着苦难和重压,有担当却无名字,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慈母之心和无私之爱。母亲的照片也是首次刊发,清癯的面容上写着长夜的啜泣,也呈示执着的秉性。《稻香家世》是和书香家世相对而言的,描述了耕作的家世、成长的环境和苦读的历程。在本书中,篇幅最多的是对师友的眷念,其中近年所写属首次发表或首次入集。来自过去集子中的各篇当其编入本书也有了新的面貌。首先,这是经过精心选取的;其次,对全书各篇进行了重新整合编次;再则,每篇之前都冠以大幅照片,每幅照片无论是人物或手迹均弥足珍贵,提神醒目。因此,就全面、精粹的程度而言,《瓜饭集》都超过了以往《秋风集》、《落叶集》、《剪烛集》、《墨缘集》等诸种随笔集,让人耳目一新。

 

        可以这样说, 《瓜饭集》是一本励志之书,也是一本问学之书,就文章本身而言,还是一本可供赏鉴之书。

        谓其可以励志,是因为人们从书中体会到:没有捱过青黄不接、断粮停炊、以瓜代饭的况味,就不会懂得温饱之可贵;没有经历强敌蹂躏、亲人惨死、刀尖逃生的灾难,就不会珍惜和平的生活和国家的尊严。自幼缺少书香的熏染,也许是缺憾;然而脚踏大地,从春播到秋收,干遍一切苦活、累活、技术活,练成一个种田的全把式,这是一本更大更为刻骨铭心的书。由此磨炼出的意志和毅力,足以贯注终身。

        谓此书足以问学,是因为冯先生本人兼学者、诗人、书画家、剧评家于一身,他所求教问道的多为学林前辈和当世名家,这部分怀念和记叙文章构成了本书的主体。读者可以通过各篇平实而又深情的忆述领略他们的丰采,窥见他们的学养。这里有王遽常、刘海粟、朱屺瞻、苏局仙,有郭沫若、钱钟联、李一氓、陈从周,有谢无量、张伯驹、顾廷龙、周绍良,有启功、杨仁凯、杨廷福、江辛眉,有林默涵、光未然、冯牧,有厉慧良、张君秋、袁世海,……。还有于今健在的饶宗颐,创作旺盛的韩美林,等等。冯先生与他们的结识交往有早有迟、有疏有密,共同之点是先生都怀着一颗敬重仰慕之心和一片真诚求教之意,其中有数十年的师生情谊,有多方面的同好知音,即或有的所记只二、三事,所见只一、二面,也都缘于学问艺事,而且对每一位师友几乎都有诗词相赠、相和、相忆,都是发自肺腑的情真意切之作。特别要提到的是所交并非都属名人,比如太原的张颔老先生就是一位“隐于市、隐于学”的学问大家,精于古文字、古历法,古史地、古钱币,人们也许并不熟悉他的名字,然而他以精湛深广的学力破解学术难题却令人震撼。由于同样出身贫苦自学成才,冯先生对张颔老的人格学问更有亲切的体悟。

        本书是一部散文随笔集,按中国传统,散文的概念是宽泛的,即大散文。书中各篇除随文熔入诗词外,有少数几篇是用文言文以至骈文即赋体写的,如《锡州大楼赋》,已被故乡无锡镌之于壁,供人赏颂。书中还有一个重要部类即“西域纪行”和“《瀚海劫尘》序”以及有关扬州等各篇,可以看作游记,但并非一般记游而是包含了厚重的学术内容。因为冯先生是学者,也是“行者”,行万里路,重亲历、重考察、重实证。他十赴新疆,登冰川,上帕米尔高原,考得玄奘取经归国山口古道,得到学术界、佛教界特别是赵朴老的肯定和赞许。以文章论,这些“游记”独具一格、开人心胸。因此,从写作的角度,我们可以由本书中领略到先生对各种文体的驾驭自如,对汉语文字的运化由心,无论记事、忆人都能撮其要、传其神,往往于细部见精神。这是高水平的散文,是美文。

 

        借用本书最后一篇附录的概括,“冯其庸先生潜心于学问,寄情于诗书,结缘于翰墨,放旅于天下,任持自性,不拘一格”,水到渠成,终成大家。《瓜饭集》固然怀往忆人,从中亦映照出著者自身学问人生的投影。

        《瓜饭集》版式别致,字大行疏、言浅旨运,兼具学术性、史料性和鉴赏性。无论学林内外、年齿长幼,于此都将有所会心、有所收益。

 

00九己丑年农历春节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217602.html

上一篇:再谈美国的人权和美国的《各国人权报告》
下一篇:古典油画欣赏(转发)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9: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